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目前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我认为存在着一种误读,即,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所谓读书的"无用",而很可能是许多人读了无用的"书".要不然,我们何以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如过江之鲫般的人潮涌入中国的各类学校,向着学士、硕士、博士等狂奔,更有甚者,那些令许多人艳羡的大小官员,也通过各种方式到读书之地--学校--为自己谋得一顶更高学位的帽子?因此,问题不在"读书"无用,而在于我们对读书的定位和期许似乎出了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书缘     
我跟书是有缘份的。说起来,我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读书、教书和著书,都没有离开一个“书”字。书伴我一生,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从学校读书毕业出来,又走进学校教书。我教语文,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是我的职业。教学之余,我又喜欢弄文舞墨,涂鸦文字,常有文章见诸报刊。退休后精力还很充沛,更是专心写作,我的作品在全国30多家杂志和报纸副刊发表,作品多了就结集出了几本书,名曰“著书”,还有幸加入了福建省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家协会。读书和写作是我一生的兴趣,书给了我无穷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从古代的陪公子读书到如今的陪儿女读书,“陪读”越演越烈,种类也越来越多。近几年在江苏、山东、上海等一些重点学校周围出现了一群“租房陪读”家长,所谓的“租房陪读”,就是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家长租住学校附近的一所民房,为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家长放弃工作,随着孩子读书的学校而“迁居”。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教育的因素,也有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4.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面对课外阅读时,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把这个当作一种课外活动。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有着前所未有的要求。其中课外阅读作为综合素养的一环,如何能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就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让学生不仅在学校里读书,还要将阅读拓展到课外。本篇文章主要就是讲述“和大人一起读”对课外阅读全面展开的重要性;分析课外阅读课程化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具体操作形式。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     
《中外书摘》2014,(2):82-82
一学生想去清华大学,不料迷路了。幸好遇见了一位文质彬彬、挟书而行的老教授。于是学生问道:“请问,我怎样才能去清华大学?”教授想了想,语重心长地道:“读书,只有努力读书,你才能去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6.
常有人问 :“退下来了 ,在家干什么?”答曰 :“读书。”我退休后有个心愿 ,就是把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读它一遍 ;再把过去匆匆浏览而心留遗憾的书重读一遍 ;还想把那些感兴趣的新版书也及时地读一遍。什么经济理论、人物传记、文史资料、要人回忆录、小说散文等等 ,全依个人的兴趣来读。再加一二十种报纸杂志 ,这样除了早晚散步外 ,天天关在房里阅读 ,也会紧紧张张 ,有时还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无书 ,我真不知何以打发后半生的岁月。女儿见状 ,笑曰 :“爷爷比孙儿读书还用功 ,孙儿上学不好好读书 ,爷爷年纪一大把了 ,却还在用功。”女儿的话使我惊醒 ,自己的一生不也是弄颠倒了吗?年轻时需读书明理却未能多读书 ,退而颐养不做事了 ,却又苦苦读书 ,说起来难免尴尬。但又想 ,这并非自己的过错 ,而是社会使然 ,时代使然 ,历史使然。在旧社会 ,对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 ,读书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何况在我要读中学的时候 ,正是日寇铁蹄蹂躏神州之时 ,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书桌 ,怎么读书?全国解放了 ,我应该上大学 ,可又在洞庭湖畔做着与自己的年龄、知识不相称的土改工作组长。其后政务缠身 ,运动频繁 ,无暇读书 ,只能以干代...  相似文献   

7.
常有人问 :“退下来了 ,在家干什么?”答曰 :“读书。”我退休后有个心愿 ,就是把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读它一遍 ;再把过去匆匆浏览而心留遗憾的书重读一遍 ;还想把那些感兴趣的新版书也及时地读一遍。什么经济理论、人物传记、文史资料、要人回忆录、小说散文等等 ,全依个人的兴趣来读。再加一二十种报纸杂志 ,这样除了早晚散步外 ,天天关在房里阅读 ,也会紧紧张张 ,有时还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无书 ,我真不知何以打发后半生的岁月。女儿见状 ,笑曰 :“爷爷比孙儿读书还用功 ,孙儿上学不好好读书 ,爷爷年纪一大把了 ,却还在用功。”女儿的…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腹有诗书颜如玉”,意思是说常读书吟诗的人,容颜、气质华美。此话确有科学根据。读书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能使大脑产生一种叫做神经肽的高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有益于身心健康,促进血液循环。无怪乎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伟人,对读书健身屡有论述。“读游的深切体会。现代著名散文家秦牧总结读书的作用时也说:“书中自有妙药。”读书不但增长知识,学到技能,而且具有美容化妆品无法匹敌的功效。喜爱读书的人,常常会被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所吸引,为优美、俏皮、幽默的文字语言所感染,步入妙趣横生、清新明净…  相似文献   

9.
我的读书     
平生三大爱好:书、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乐。我这里只谈读书。 很难设想一个写书的人不读书。我的读书是“作家”这一职业决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几十年形成的一种爱好,可以说是一种“书瘾”。每天不读几页过不了日子。  相似文献   

10.
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无恒产而有恒心”,许多人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医国”(语出龚自珍“何敢自矜医国手”的诗句)。然而“医国”谈何容易?“诊断”难,“处方”更难,稍有失误,非但枉做无用之功,误国、祸国也是常有的事。在20世纪以来的“医国”之旅上,人们常常面临一种困惑,这便是如何在“威权”与“民主”之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1.
谷丰登 《老年世界》2008,(19):27-27
老汉年轻时爱读书,也读了一些书,最迷醉和欣赏的是那句“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 红袖者,美人也。在夜晚秉烛而读时,身旁有一美人相伴,空气中荡漾的是熏香、香茗的清新怡人的香味,这是何等雅致优美的画面。但遗憾的是老汉年轻时虽然通宵达旦,读书不少,但从来没有“红袖添香”一说,倒是常常独守孤灯伴书卷。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一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可以说是书读的最多的。毛泽东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的一种习惯——读书,坚持有"重点"、有"选择"地读书。毛泽东酷爱读书,也有自己独特的读书之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联系实际读书法、古为今用读书法等,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读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80后”一度被“标签化”而遭受各种“非议”,他们的多数在经历了与其父辈的某种“交锋”之后,径直走进公共生活,成为志愿者的主力和网络行动的推力,“80后”自行“正名”。伴随社会问题的尖锐,他们又在“风口浪尖”发声。认知“80后”已不仅仅在他们而在全社会。认知的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自由思考”空间,从而提供认知的相关性和深刻性。本文选择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的意图在于论证“80后”的存在方式是基于其“本体性”.即他们“存在并思考着”。认知“80后”是从这一“存在者”开始,又越过此一存在的“现时性”进入对“未来”的担当——谁£起“思想启蒙”这种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名人名言     
《老年人》2012,(2):19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的人眼中的形象就越是渺小。——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地位心读书而一,神读书而清;疑读书而辨,虑读书而莹;饥读书而饱,困读书而醒;愠读书而喜,愤读书而平。  相似文献   

15.
盖双     
承编辑部厚爱,从本期起,让我开个读书专栏。既然是开专栏,总得有个名目,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把两个现成的词——“天方”和“书话”——组合起来,如同“天方夜谭”把两个现成的词组合起来一样。  相似文献   

16.
鱼头     
史振亚 《老年人》2009,(10):47-47
华罗庚“猜书” 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当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相似文献   

17.
“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是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作家协会为纪念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推动我省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而联合举办的一项大型文学活动,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全民文化素质,在第1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特举办“读书成就梦想——第四届‘我的读书故事(赵州桥杯)”’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寂寞时……     
您害怕寂寞吗?那么让我来告诉您——寂寞厚空气,无处不在,无孔不久,得一不田,教目就会香喷了你。这时,棚段学会利用寂寞,你该学会在凛丞时感受不寂寞。寂寞的,你可以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胶一本好书就是交一怔挚友。你在书中导真理对话,树皮书中倾听生活的8  相似文献   

19.
张虎林 《现代交际》2003,(11):44-45
“婆媳学校” 在日本读书时有一个要好的女同学叫佐藤由美子,大学毕业后没多久就准备与相恋两年的男友结婚了。一天在路上碰见她,她喜滋滋地告诉我正在进行“花嫁修业”,即为准备出嫁而去上各种花道、茶道之类的家政培训班,包括上“婆媳学校”。我觉得新鲜,就满怀好奇地与她一道去‘婆媳学校”看了个究竟。  相似文献   

20.
对于愤青,人们的看法不一而足,但都集中于其“愤怒”的表象。许多人认为愤青的“喷怒”是“非理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愤青愤怒的方向”的讨论及“行为是否趋理性”的论证.以揭示愤青所谓“非理性”行为的背后实际代表了一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诉求.而这种诉求同时也折射了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国际和国内性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