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古典主义理论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市场达到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等能实现劳动力配置的静态效率,这是把劳动力作为纯粹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观念.如果考虑到劳动力所有者作为人的利益和需要,那么将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仅仅限于劳动力配置的静态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还体现在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劳动力市场制度是实现劳动力市场公平性和安全性的根本保证.我国在优化劳动力配置的同时,应加强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安全,实现劳动力市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统一的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而我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分割、地域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快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成为商品问题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现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已经具备的体制条件和个人条件 ,这是对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劳动力只有成为商品 ,完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建立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是全国较早开办劳动力市场的省会城市之一。80年代初期以来,西安市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1980年到1992年,以安置城镇就业为目的,建立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雏形;从1993年起,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构建劳动力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了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运行机制。近年来,西安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对就业结构与就业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劳动力供给仍然大于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矛盾更加突出。针对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改进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完善政府主导型的劳动力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6.
在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对20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方式进行了演化分析,认为我国的企业劳动力配置方式是从依靠低级有序的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到由依靠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组成的无序企业劳动力市场的演化过程,它将有可能自组织发展到依靠高级有序的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分配权利共同影响的结果,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其形成逻辑为:政府判断识别国内外面临的客观环境,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确立相应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决定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利,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市场分割模式发生变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既有利于探寻影响劳动力配置扭曲的制度性障碍,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从理论上构建劳动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逻辑体系;也有利于挖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释放超大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红利,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循环。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农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经30多年,劳动力配置从一种扭曲状态转为另一种扭曲状态,即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民工"找工难"与大学生"不愁嫁",变为目前的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两种扭曲现象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顽疾",启示我们: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妥善解决各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立足经济的长远发展,突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限,统筹考虑所有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才能矫正当下劳动力配置的第二次扭曲,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0.
过去对电视权力资源的配置,只是单独、交替或同时运用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其实,对电视产业的善治,政府配置、市场配置和受众配置"三位一体"的多元配置模式,才是理想的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全球的商营、国营和公营这三种电视体制分别是在三种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观念支配下诞生的,并形成了电视体制的一元模式、二元模式或三元模式.当前中国的电视体制选择不仅要在产业化中找到国营体制和商营体制之间的平衡点,还应考虑受众配置的作用,因此,"三轨制"的构想切合理想的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今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仍然是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和通过积极的政策促进就业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劳动力优化配置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因为劳动力优化配置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扩大就业。从辽宁省的情况看,劳动力并没有完全实现优化配置而且对公平就业还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并有效地促进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12.
对甘肃10个样本村入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农户家庭普遍采取兼业化模式,二是个体劳动力有明显的专业化趋势。针对这一特征,建立农户家庭劳动力兼业化配置模型和个体专业化配置模型以理论解释,并通过计量实证考察了农户家庭与个体在劳动力配置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目前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基于边际劳动价值、预期收入、风险和就业转移成本等因素的理性决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与教育投资,建立并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市场,降低农业生产和城市部门就业风险,是加快推进家庭专业化的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面临拐点。从就业角度展开对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分析可以看到,在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变动注定牵动和影响就业结构变动,从而引起新的教育需求和新的教育供给的多元条件下,社会对高技能职业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是现有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的。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亟待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制度创新,开辟新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从一般劳动力要素供给,向高端的知识技能型的职业劳动力要素配置转变。尽快实施国家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制度,建立新的高端化高职教育体系,应当成为提升结构性就业水平的一个可行的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运用随机系数模型测度了 2003—2017 年中国省级的资源错配指数,利用静态面板回归模型实 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中国资源错配的影响。 研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通常拥有过度的资本,但 劳动力配置不足;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地区拥有过量的劳动力,但资本配置不足。 环境规制与劳动力和 资本错配指数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环境规制能够显著改善地区资源配置过度的局面,但是随着环境规制 的持续加强,资源会从配置过度转向配置不足。 同时,劳动力错配指数受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远大于资 本错配指数。 在一定水平内,环境规制会倒逼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会改善劳动力和资本的 配置水平。 本文的启示:环境规制强度应因地制宜,避免经济低效率。 政府应该引导资本流向欠发达的 地区,缓解较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人民公社体制下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从公社个人收入分配的构成和分配依据,以及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公社劳动管理制度和工分制几个方面,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到改革前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实况,由此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以大包干为特征的分配制度创新,并最终取代公社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现实中劳动力市场一些复杂的就业现象为切入点,以中国改革的逻辑为主线,对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就业研究的相关重要文献进行梳理,涉及"转型初期失业原因和就业体制转换问题""劳动力流动问题""农村劳动力问题""女性劳动者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就业政策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等五个层面的问题,这种从宏观层面到微观维度,再提升到宏观层面的研究反映出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最后,文章指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机理,而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遵循改革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过去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在认识上的不全面,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论"敲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劳动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者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缺乏加强自身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意愿,并采取"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面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就业人群时,同样缺乏投入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动力和可能性.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文章从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数据,探讨这些因素在构成劳动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以期为能从制度安排上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认为 ,乡镇企业布局要适度集中 ,通过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和小商品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小城镇 ,特别是高层次小城镇 ,提高现有小城镇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转换城市机制 ,完善城市经济结构 ,用市场法则取代行政原则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利用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一般统计分析与计量估计,旨在揭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农户面临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及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险与不确定性不仅来自农户家庭外部,而且也来自于家庭内部,成为影响农户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障碍。形成政府、社会、农户一体化的风险分散与防范机制,是降低农户面临的各种风险、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能力却在下降。为此,本文从经济体制的变革、经营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自身素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等方面分析了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的原因,探讨了增强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