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德莱尔提出的审美现代性,在本质上是审丑。乔伊斯的流亡美学所包含的审美特性,就是《恶之花》意义上的审美现代性。乔伊斯流亡美学的主体,不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作品中,也呈现出分裂的特征,这一点,在《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身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乔伊斯对流亡美学中丑的成分的揭示,不亚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乔伊斯把庸俗的人和低俗的生活,均作为审视的对象带入了作品。他对丑的表现强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前人,而这种"过度"本身,就是丑的美学。  相似文献   

2.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生者的回忆描写了一系列的死者形象,最后以加布里埃尔妻子年轻时的情人迈克尔作为促成主人公顿悟的关键。本文以迈克尔为中心,解读这一角色对于主人公精神顿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生者的回忆描写了一系列的死者形象,最后以加布里埃尔妻子年轻时的情人迈克尔作为促成主人公顿悟的关键.文章以迈克尔为中心,解读这一角色对于主人公精神顿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乔伊斯因其与其作品中主人公的众多相似之处常被认为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原型。诚然,从《死者》中的加布里埃尔身上我们也能清晰看到作者乔伊斯的影子。然而在民族情感,爱情婚姻以及对人生思考等方面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理解乔伊斯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从后殖民叙事的视角,透视《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被帝国属性和本民族传统文化双重边缘化的处境,剖析他认同宗主国殖民权力的原因,以及在痛苦地认识到自身处境后其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通过个案分析,进而审视乔伊斯的民族意识和世界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流亡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同样是一种文学类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作家的写作心态。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变革的美国,知识分子流亡在其文学史上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流亡作家菲茨杰拉德,必然与这个时代的流亡文学浪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无论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还是抒发对未来的迷惘状态,无不具有20世纪流亡主题的共性。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夜色温柔》三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作为一个流亡作家在其创作道路上的得与失、寻找与回归,由青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姐妹们》、《偶遇》、《阿拉比》三篇文章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宗教、家庭等问题,对比《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发现精神瘫痪、流亡情节两个主题意象贯穿于乔伊斯的创作生涯,《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后期创作生涯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死者》是乔伊斯流亡海外后的最初创作,蕴含了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世界以及自我的新观念,预示着创作风格的转变。乔伊斯前期的写作有鲜明的"意图式写作"特征,利用症候式阅读法,通过细读文本和传记,发现《死者》的显形文本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其下隐藏着叙述者的言说困境。乔治·斯坦纳多次提及《死者》一文对他批评理论的影响,运用斯坦纳的语言哲学理论,通过解读小说文本中的音乐、空白等元素,发现乔伊斯突破语言之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实现了"构建民族道德史上的一章"的写作意图。比较显形与隐形两个文本,可以看到乔伊斯的爱尔兰情结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是一种"否定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
晋公子重耳遭骊姬之乱而流亡在外19年,最终在秦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夺取政权,即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传世文献关于重耳流亡在外的记载较为详细,主要见于《国语》、《左传》、《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竹书纪年》等典籍,内容大体相  相似文献   

10.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死者》中,乔伊斯着意刻画了都柏林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反映了爱尔兰民族正在逐渐走向"精神死亡"。而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都柏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也表现出乔伊斯对整个民族的"重生"饱含期待。  相似文献   

11.
《死者》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巨匠、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压卷之作。小说中主人公经历的三次冲突表面上看是交流不通、沟通不畅的结果。本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阐释冲突产生的原因,结合圣诞演讲来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对作者的深层立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乔伊斯的半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透视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一面镜子。通过以《画像》作为个案,从政治、文化和宗教三个维度解读了乔伊斯的民族主义,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爱尔兰人乔伊斯。可以看出,乔伊斯是一位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他的《画像》饱含了乔伊斯的爱国情结,既是一副经典的"爱尔兰堕落图",画中又暗藏了救赎爱尔兰的预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理解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顿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三个女性——莉莉、艾弗斯小姐和妻子格雷塔在加布里埃尔“顿悟”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加布里埃尔与这三个女性由远及近的关系以及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他深爱的妻子格雷塔在感情上的背叛促使了他最终的“顿悟”.希望该研究能够加深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东北流亡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传记学者沈卫威先生去年出版的《东北流亡文学史论》,对中国民族的情怀与近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均有很透彻的说明。 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神州剧变,东北更有“满洲国”的产生。这时期,一批不愿意忍辱偷生于日本淫威下的知识分子,相继逃离东北,有些流亡关内,有些更辗转南下,仍然以教学或卖文维生。他们均以深沉的生活感受倾注于其笔触之下,诉说出家仇国恨的心内悲痛,于是有“东北流亡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围绕德国著名流亡文学杂志《汇集》所引发的风波及相关评论,显示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着片面的主导思想和评论模式,即以是否公开声讨纳粹为评价标准,这种政治化倾向将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产物简单化,不仅抹杀了流亡文学多样性构成这一客观存在,也否定了与纳粹斗争的多样性及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流亡作家的历史定位蕴含在这一称谓之中,流亡业已表明政治取向,作家通过作品来接受历史评价;流亡文学的历史定位不仅取决于对纳粹的挞伐,而且还在于对人道主义的捍卫。  相似文献   

16.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重要写作技巧。在《都柏林人》中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句子中,乔伊斯运用了象征的表达方式,满足了精神顿悟对语言表述的要求。在短篇小说《姐妹》《伊芙林》《两个纨绔子》《土》及小说集的压轴篇《死者》中,乔伊斯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瞬间。象征的运用使精神顿悟更具寓意,耐人寻味,更好地表达了小说精神瘫痪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以荣格原型理论为观照视角,立足人格面具、阿尼玛、阴影和自性几个重要原型,对《死者》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进行分析解读,以透过众多显性表征充分彰显加布里埃尔的整体形象、性格特点、人格构成及其动态发展、渐趋平衡的变化态势.加布里埃尔既有着积极正面的人格面具,且因对之过分认同而出现人格面具膨胀;其阿尼玛内涵复杂,既有以其妻格莉塔为具象所体现的正面特质,又包含众多负面内容;同时,其人格结构中蕴含着自私利己之阴影,而其本人则不知不察.在圣诞之夜诸多意外事件促发下,加布里埃尔于顿悟中感知阴影的在场,开启全新的自我探索,接纳阴影,促使其与人格面具达到对立统一,实现动态平衡,从而走向自性,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对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整一"原则在结构上的体现、"和谐"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明晰"原则在主题上的体现三个方面,阐述了阿奎那美学思想在《死者》中的体现,为研究乔伊斯的作品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宴会上受挫的经历及最终顿悟,认识到自己的可怜与可鄙的故事。揭露了爱尔兰社会的瘫痪和人们精神的麻木。这里重点研究小说之结构,并运用二项对立的方法来揭示其主题。  相似文献   

20.
异化是现代西方文艺展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乔伊斯在自传式小说《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的异化过程: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确立、孤独体验到自我流放。由此说明异化导致了主人公与家庭、宗教、学校以及社会逐渐疏离并对立,最后不得不流亡他乡。事实上,在现代的西方社会环境下,异化不但是艺术家成就艺术独创性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有着进步意识的艺术家们在处于"道德瘫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向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