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康德哲学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哲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他给科学和信仰划分了地盘 ,各自为战。本文认为 ,在理性科学还未能完全地解释世界之前 ,科学和宗教是并存的 ,并且宗教还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但我们唯物主义者坚信 ,科学的最终发展要最大可能地认识世界 ,消除宗教中的异已力量 ,宗教的消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极其复杂,二者在历史上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类型的意识形式,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与宗教将在相当长时期里同存共生,它们之间进行对话是可能的。引导科学与宗教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对话,将有益于促进科学与宗教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宗教势不两立这个传统的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上的宗教与科学所以产生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引起残酷的争斗完全应当归咎于人们对二者可悲的误解或无知,只要我们从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彼此界线分明中把握它们之间所存在着的依存性和统一性,那末认为宗教与科学不共戴天的看法只能得出否定的答案。什么是宗教?爱因斯坦认为,要了解这个问题毋宁先要了解一个信仰真正宗教的人的志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宗教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科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科学曾长期混存,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信仰和研究的动力,宗教需要理性为信仰服务.科学发展一旦超越了宗教教义所允许的范围,就会遭到宗教的制裁.现在科学和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科学还无法证伪宗教的一切命题.在科学时代,宗教需要接受科学的挑战,科学需要不断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宗教与科学从对抗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宗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现代科学所引起的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思考中,可以看到,它们大都 否认传统宗教信仰的那种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上帝,大都主张现代的宗教信仰不能违背科学。本文认为, 人类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又总是伴随着宗教上的需要,只是对宗教的理解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 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宗教有其最基本的特征和涵义,即能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的人对最高、最 完满的无限性的敬畏、仰望和崇拜之情———宗教感情。所以科学追问的极限之处总有由宗教来回答问题的 空间。本文作者主张发扬中国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传统,建立一种以崇敬“万物一体”为目标的无神论 宗教,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相统一的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6.
要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不仅需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也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人的学说发展的历史,不仅能使我们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同它以前出现过的人的学说之间的联系,也能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宗教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对象;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宗教的认识方法则是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宗教则妨碍生产力发展;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宗教则阻碍社会变革。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清楚地证明,科学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与宗教神学作斗争,并不断清除上帝作用的过程。近现代资产阶级要利用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又要利用上帝的超自然神力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既需要科学,又需要宗教,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和宗教与科学的矛盾。作者认为,要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在应用科学上造成的弊端,正确的道路决不是科学与宗教的调和,而是科学的发展加上社会的变革,使人类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更是一位崇信和谐的哲学家。他的和谐思想贯穿他的科学思想、社会思想和宗教思想,体现为宇宙和谐,宇宙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自然科学体系内部的和谐。挖掘和阐释爱因斯坦的和谐思想,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人文意义,对当今的中国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9.
吴雁飞 《阴山学刊》2012,(4):96-100
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怀特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补的,科学的实质是一种"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而"宗教是人性寻求上帝的反应",是个人针对自身的孤独性而进行的活动。宗教和科学都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演化。当科学方法与宗教智慧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时,它们就能为建立和谐、公平的社会体制提供必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和宗教意识都孕育、生长于人类生命与智慧的土壤里,它们都注重阐释人类的悲剧性与终极性问题,如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有限与无限等;都注重表述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中的生存经验,并把这种经验升华为崇高而神圣的价值领域去追问和解答。与宗教意识完全对立的应是科学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悲剧意识就介于它们二者之间,标志着科学与宗教矛盾对立的理性与超理性、自然与生命、规律与信仰等都在悲剧意识那里得到张扬而被消融、统一为价值意义内容。在悲剧意识与宗教的关系上交织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古希腊悲剧里显露出不可理解的命运,莎士比亚悲剧包藏的深重的苦难,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悲剧被笼罩在罪恶的深渊里,卡夫卡面对的恐惧与荒谬,奥尼尔领悟出的神秘,它们都非常鲜明而复杂地显示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情怀和眼光。并且表明,悲剧与宗教间存在着相当的亲缘关系和契合点,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宗教信仰群众呈现扩大趋势,宗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宗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现实地、发展地看待我国宗教问题的存在;坚持科学辩证的方法,辩证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转型期我国宗教特点做好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而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自由。个性自由必须以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为条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人的个性解放,这是人适应社会发展、走向进步与成功的保障,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在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关注和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个性解放。“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和和谐发展”思想的科学继承与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青海是多宗教多民族地区,各宗教之间以及各宗教内部能否和谐相处,各宗教能否良性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否正确、稳妥地处理好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都直接关系到青海和谐稳定发展的全局。因此,要充分激发宗教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抑制和化解宗教负面、消极的社会功能,发挥宗教在促进和谐青海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和谐青海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是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系统的分析与探讨。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形成、发展的,并且受到它们的制约。因此要想进一步揭示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形成、发展的根源,并科学地把握其特征及变化规律,就必须对它的生成环境——社会土壤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社会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变迁;宗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寻求精神需要时的一种选择,它以自己的信仰对社会道德有所担当和作为,它以自己的信仰体系去解释和说明科学尚未认识的领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理性地面对客观存在的宗教现象,正确引导和利用宗教这一社会资源,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6.
王伟凯 《兰州学刊》2009,(12):44-46
和谐生态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发展是一种不停滞的存在,二者彼此包容,相互促进。人的发展固然需要各方面支持,特别是生态提供的良好外部环境,但有时过度的攫取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和谐性,所以关注人在和谐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引导人类按照规律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理性价值观取代工具价值观,给予生态以科学的关注,将会实现和谐生态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都与民间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不同,前者为氏族全体成员服务,没有欺骗作用,后者为统治阶级服务,从产生起就有欺骗作用。两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也不同,后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要复杂一些。弄清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分清精华与糟粕,批判地继承民间文学遗产,把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推广推进一步。在左的文艺思想影响下,我们常常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或者把宗教与民间文学对立起来,或者把民间文学反映的宗教问题一律当成糟粕,原因是不能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宗教与民间文学的复杂关系。本文试以人为宗教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为重点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理性的科学与作为信仰的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勇 《社会科学》2006,(10):162-168
科学是理性的,宗教未必是反理性的,宗教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对人心的关怀,还提供一种心与物的和谐之境。信仰真空中的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类的人都无所畏惧,也缺乏担当,敬畏之心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适当收敛。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完全可以和谐地相处,为这个世界的心,物特别是心与物之间做出合乎长远利益的安排。  相似文献   

19.
孙文营 《天府新论》2008,2(3):97-101
邓小平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包括社会主义文艺本质观、创作观、繁荣观和功能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其本质观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并确立其科学的价值取向;其创作观启示我们和谐文化建设要完善各方面保障机制,要立足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其繁荣观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主导价值观的一元性,并处理好主导价值观与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其功能观启示我们要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和谐文化建设成效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要解决物质本体论问题上的关键是要解决物质本体论和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物质本体论是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如果是,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哪一个方面的认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正确理解物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吸取了哲学讨论中的各自的长处,同时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坚持物质本体论的人们的长处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肯定了物质本体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理论意义,它的缺点是没有解决思考本体论问题的科学的立足点,同时夸大了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反对物质本体论的人们实际上提示了思考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就是人的现实的存在即实践,但是,它们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个立足点,因而也不能从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出发去科学地解决物质本体论的问题,否认了物质本体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把人的现实存在理解为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即实践,从而从人的现实存在、从实践出发去解决物质本体论的现实可能性及其意义,解决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