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中学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做到“寓教于史”。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开展爱国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有机化学是理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是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介绍了信息化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六大建设思路,并从“家国情怀”“科学伦理”“科学精神”“安全环保”角度,深入梳理挖掘有机化学课程中主要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渗透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实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情。中学地理教学与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大的优势,因为在地理教材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和“资源”,开展、深化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发掘这些“素材”。开发这些“资源”,我认为重点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地理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我在讲我国的领域时,带领学生开着“地理决车”走遍了我国的大江南北,使学生认识到在辽阔的领域上自然景观、人文景…  相似文献   

5.
培育爱国主义信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表达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爱国主义境界的高层次需求,明确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定力和持守力的教育方向,强调了思想引领、情感升华、意志融入、实践强化的教育规律,表明了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爱国主义信念是爱国之智、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爱得深沉、爱得彻底、爱得坚定、爱得恒远的集中表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需夯实爱国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意志教育、拓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使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以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例,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挖实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内涵。从辩证唯物思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律精神的角度,以及实验课程考核融入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了实验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无缝融合,充分发挥实验课程协同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应对提供有效支撑,为解决重大公共事件凝聚思想共识、整合社会资源。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家国情怀是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内在原因,责任担当是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重要原因,自强不息是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深层原因。江苏高校在开展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实践时,应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指引,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本质要求,以重大公共事件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在具体践行中,江苏高校还应以“三个深化”培育青年的爱国理念,以“两个创新”优化爱国主义培育方式,以“两个视野”拓展爱国主义精神向度,以“四位一体”凝聚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8.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奋战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北抗联精神至今仍是激励人民发扬斗争精神、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包括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以及团结御辱的国际合作,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帮助大学生在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信念及爱国行为上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正> 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教育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故赵紫阳同志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有: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穿插爱国主义事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入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拓宽第二课堂、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两课"讲授为主渠道,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认识和接受爱国主义;把爱国传统教育与近代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从历史认识爱国主义,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原理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掌握完整的爱国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起以"三德"为主线的新爱国主义的思想;把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从现实中认识爱国主义,做"四有"的高素质人才,立志献身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把现实国情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在树立"五爱"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正确途径,去实践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门以讲解历史知识为平台,通过开展中国近代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与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有效衔接,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新情景、进行专题教学以及进行实地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社会问题纳入"纲要"教学中,把历史问题与当代问题尤其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石油精神是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核包含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等要素。石油高校应将石油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石油精神助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石油行业的长远发展。在将石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当前仍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挑战。为了将石油精神进一步有效融入到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石油高校在立足内容丰富和形式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必须做到: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知;建构“行业”+“文化”的石油文化教学体系,增进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同;完善“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践行。  相似文献   

14.
挖掘农林专业课程中家国情怀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巧妙而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是协助思政课推进农林专业爱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农林专业中推进爱国情怀教育,需要抓住自尊和自信在学生情感形成中的作用,注重隐性引导、由感性生发理性和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5.
龚林林 《源流》2023,(11):26-27
<正>近日,在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领导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分批带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海陆丰革命圣地,开展“五个一”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载体,使学生们“沉浸式”地感受彭湃等革命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学习感悟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及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做到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而要想使学生入脑入心,则关键在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从教育目标上,要在培养与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其中理性因素的培育;从教育内容上,要重点放在对大学生深层次理性思维的启迪和人生价值取向的熏陶上;从教育措施上,要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的鲜活资源。研究生教育应回应课程思政发展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挖掘探索东北抗联精神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实践路径,通过系统的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相似文献   

19.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力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工程伦理教育、大国工匠精神、使命担当等为导向,通过合理合适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本教学团队遵循“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围绕航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借助“西工大现象”事例,以三门课程教学实践为实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性地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旨在将思政元素渗透性、浸润性地融入工科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分享力学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希冀对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核心内涵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创新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革命传统精神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优秀品德;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把中国革命传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现代传媒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