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的中派主义潘培新“中派主义”这个概念成为俄罗斯政治科学和实际政策的常用词是近几年的事、目前俄罗斯政治学已经不把中派主义简单地解释为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派别。在政治上,“中派主义”概念是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2月第一次从正面的意义上来运用的,...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西方的文化论争中,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普遍的共识。赫勒的三种文化概念,即高级文化概念、文化话语的文化概念和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可以被借用来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可能性途径进行探究。由此导致的结论是:只有从宽容走向团结,从对差异的承认走向与他者真正的对话与交流,才能避免将差异理解成无差别的多元主义,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朝向正义与德性--奥尼尔论正义与德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义与德性是西方伦理学的两个重要范畴,当代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围绕二者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使其成为当代西方伦理学争论的焦点.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英国女哲学家奥罗拉·奥尼尔对此问题的观点奥尼尔主要是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针对共同体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重新解释了实践理性、规则、正义、德性等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试图在一种新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上达到正义与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应对危机.事实上,战后日本实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萧条期以及本次金融危机时期.实践证明,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复苏,但与新自由主义一样有利有弊.最新经济数据表明,受强劲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刺激, 日本经济已经触底,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日本将面临严峻的疗伤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制度与公民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有好制度才有好公民,有好公民才有好制度"的悖论,为解决这一悖论,柏拉图引入哲学王的概念,卢梭则引入立法者的概念.柏拉图和卢梭在解决上述悖论方面存在两个主要差异:在由谁来确定共同善的问题上,他们存在着唯理智主义与唯意志主义的差异;在依据什么来塑造理想国家的问题上,他们则存在着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差异.最终,柏拉图和卢梭都不得不求助于神意来支撑他们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宪政的概念究竟能否适用于界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这是一个争论中的问题.这个问题至少与对宪政的理解有密切关系.中国学术界关于宪政的概念的争论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特殊主义还是普遍主义的宪政.  相似文献   

7.
在质疑和批判康德共和主义的基础上,施勒格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共和思想.施勒格尔指出,共和主义是社会的一个首要概念,它必然是民主制的,同时也是贵族制和君主制的混合;政治代表是共和主义必不可缺的元素,共和制与代议制息息相关.施勒格尔共和思想既赞同混合政体,注重公共善,又重视宪法权力,倡导代议制和权力分立,因此可以说它既是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回忆,同时又体现出现代共和主义的韵味.  相似文献   

8.
吴清军 《社会》2008,28(4):59-86
本文梳理了西方学术界自马克思以来关于阶级的概念与阶级分析的发展脉络,分别阐述了马克思、M.韦伯和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等学术流派的观点。马克思与M.韦伯分别确定了两种阶级分析的学术范畴,后继的学者则按照这两种学术范畴对他们的阶级概念进行了解读与重新定义,但是新的定义导致了阶级概念更为模糊,阶级概念成为了社会科学与政治斗争中一个颇受争论的核心概念。自1980年代以来,新马克思主义者与新韦伯主义者都致力于研究阶级概念的操作化问题,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可供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两条阶级分析的脉络自此逐渐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9.
刘宇 《求是学刊》2012,39(3):28-34
亚里士多德早期、中期和成熟时期关于实践智慧概念的阐述中,隐含着一条逐渐摆脱柏拉图主义的线索,由此实践智慧也摆脱了理论智慧的阴影,成为独立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而在这个摆脱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所依赖的思想资源主要是伊索克拉底.伊索克拉底与柏拉图针锋相对地阐发了一种完全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实践智慧,这一点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在亚里士多德成熟的实践哲学中,实践智慧主要具有伊索克拉底式的形态,但同时在实践智慧的规范性方面更接近柏拉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在认真区分同一性概念的基础上激烈抨击同一性思维,力图在概念同一化的强制下通达非同一性事物,其思想形式是模式分析,其结果是精英主义的,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后马克思主义学者巴特勒、齐泽克与拉克劳三人围绕着"霸权逻辑与现代康德主义"的争论把近代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推到了现代哲学的前沿,并成为现代政治哲学难以规避的棘手问题。他们之间所展开的对话和争论折射了现代政治运作中所蕴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张力。巴特勒和齐泽克认为,拉克劳有关霸权逻辑的"空能指"概念无非是康德主义的先天形式加经验内容的现代变种。拉克劳对此给予坚决的回击,并认为其政治霸权概念是一种具体的抽象,而非政治哲学中的康德主义的二元论。相反,巴特勒思想中还残存着诸多黑格尔的本质主义的成分,其"文化翻译"和"述行"等概念不但与其政治霸权的概念不冲突,反而更说明了其霸权逻辑的普遍性和有效性。西方左派的这一争论将有助于深化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家、区域化和全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主义、区域主义、全球主义是代表着三个层次及其本体利益的政治概念 ,而国家、区域化、全球化则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上三种不同层面的利益和发展趋势的现实代表。前三种主义是相互冲突的 ,而后三个概念则应该看作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三者的相互关系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矛盾的统一 ,在碰撞中各自求取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理念与制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有着学科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实践的需求.当前它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各个流派的实证研究,力图通过案例分析寻求更合理的解释框架;二是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制度主义、制度程序主义;三是弥补制度分析的不足.理念与制度的结合有利于更为全面地解释制度变革的动力和过程,同时它也面临着核心分析概念的选择、理念的含义变动性等难题.  相似文献   

14.
技术哲学历来有工程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传统之分,它们犹如技术哲学的一对双生子.由于对技术所持的态度不同,它们长期处于相互斗争的状态中.二者的各自为政、相互指责最终导致技术哲学研究走入困境.伴随着工程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边界开始软化,二者在工程实践的场域中找到了和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先天概念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代表了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先天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从康德的先验主义、舍勒的直观经验主义,到杜夫海纳先验的经验主义的转变,代表着从主体性哲学走向主体间性哲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围绕消极自由概念,厘清了相对于积极自由的消极自由、相对于共和主义自由的消极自由以及道义自由与人身自由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尼格.西蒙自由概念的不足之处,以及他关于法律与理想自由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一自然法主张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能主义是 2 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点。文章以邹谠关于全能主义及全能主义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描述了全能主义政治的特征及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以新的视角诠释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文章认为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产生直接根源于二十世纪初期所面临的全面危机 ,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 ,而被国家与社会达成协议 ,趋于分离、遇事谈判的二元政治形态所替代。  相似文献   

18.
希腊人原初的哲学概念及尔后的理智主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哲学观是"为道","为道"既是求真,也是求善;而西方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以求真、求知为目的的主知论的或智理主义的哲学观.事实上,在主知论的或理智主义的哲学传统形成之前,在希腊人那里原本还有一个非主知论的理智主义概念--爱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有知识并不就是有智慧,智慧乃在于对宇宙人生的本原和根本大法之把握.希腊人的爱智与中国哲学之"为道",可以说是言殊而旨同.  相似文献   

19.
概念法学和自由意志论是19世纪欧陆主流的法律思想,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早期也是概念法学的追随者.从19世纪后半叶起,耶林基于社会目的理论,提出纠正概念法学的目的法学,并从多个理论角度对自由意志论的民法思想作出批判.耶林的理论对后世的利益法学、社会学法学、法学自然主义以及种种反概念主义法学思潮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意义上,本文认为耶林的思想转型体现了现代民法社会化思潮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魏光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36-44
尽管中等国家的概念内涵存在争议,但是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利益、共有观念和认同等使其成为塑造全球多边治理的重要力量。中等国家可根据不同情势,灵活选择个体主义、社会交往及制度主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旨在实现全球多边治理的系列目标和努力提升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现实层面来看,多边主义是中等国家在准确定位自身能力之后而形成的"利他"与"利己"彼此交错的优先选择,但这种选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