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爱·自由·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信仰之学。美的绝对性与永恒性构成了信仰的核心部分。信仰本质上是从此岸的、经验的世界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超越。信仰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存在的统一、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和谐。人们可以从不同途径通向信仰,但必须从对美的体验开始并最终形成美的意境或境界。美从直觉之美到想象之美,到生命体验之美,内在地存在着一种秩序,这个秩序与人自身的爱的秩序是相互对应的。这种秩序是信仰之所以存在,所以可能,并成为人的基本情结的原因。信仰实际上是人类的自我调节、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4.
什么是本?本者,根也。《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书籍也。”书之称本,始自刘向。《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枝篆籀”,李善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  相似文献   

5.
天堂而严禁离开,聪明人将畏之如虎。因为,他要怀疑那是巧打扮过的地狱。毒草而严禁接触,有识者将趋之如鹜。  相似文献   

6.
苦可以是乐的扩大,假使苦是收获前的耕耘, 分娩前的阵痛。死可以是生的引伸,假使死是火传以后的薪尽,果结以后的花枯。苦可以是乐的扩大,假使苦是真、善、美出现之前的荜路褴褛的探索与追求。死可以是生的引伸,假使死是为了促使自己所苦苦追求的真、善、美早日在人间出现。苦可以是乐的扩大,假使个体的苦换来了他所挚爱的群体或他所挚爱的另一个体的乐。死可以是生的引伸,假使个体的死换来了他所  相似文献   

7.
<正> 人类有没有自由?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怎样?自由与改造世界的实践关系如何?古往今来,哲学家们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他们的回答,不是全部地错了,就是只有片面的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全面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除个别例外,不知道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不是完全否认必然,片面夸大自由;就是完全否认自由,片面强调必然。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前者,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则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企业办大学,企业家办教育,是企业和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遵循这一教诲和准则,天成集团创建了天成企业大学,获得了无穷的教益和收益……  相似文献   

9.
场·同归于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拙著《同一论》中,我否定了矛盾双方在斗争中有“同归于尽”的可能(《同一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l页),而杨志军先生在《环湖崩溃》一文中说:当人类对自然(主要指地球)征服到一定限度、地球失去了存在依据时,“于是人和自然,同归于尽”。对此我又颇有同感。这是否会否证《同一论》的前述观点呢?如果没有否证,那么两种观点的区别何在?各自成立的依据何在?我在《同一论》中认为矛盾双方不存在同归于尽,是因为:(1)在异范畴矛盾(如内容和形式)中本来就不存在同归于尽的任何可熊。(2)在同范畴矛盾(如无产…  相似文献   

10.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圣经",而是科学的"认识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与发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南方论刊》2010,(2):I0013-I0014
企业办大学,企业家办教育,是企业和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遵循这一教诲和准则,天成集团创建了天成企业大学,获得了无穷的教益和收益……  相似文献   

12.
2009年3月1日下午,徐景安先生与茅于轼先生就人的终极追求与伦理体系的出发点、道德的起源与道德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幸福最大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对话刊布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是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义蕴广泛丰富、演变错综复杂的概念之一。心有道心人心之说。程颐最先将其纳入理学心性论中,并把道心与人心对立起来.建立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的理论。朱熹则认为心只有一个,道心人心都来源于人性,人欲为人心的一部分,应予肯定,但由于道心主于理,人心主于气,故道心应支配、节制人心,以遏制人欲,因而主张“存天理,逼人欲”。李退溪的道心人心之说,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是朱子的,即肯定道心对人心的主导地位。其间有创新,也有矛盾。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论坛》2013,(10):113-119
伦理主义政治文化较多地希望用人的内在修养、品德约束政治行一为,作为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不像西方科学主义文化那样较多地用外在规则约束人的政治行为,作为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三个问题:第一,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而发展为改革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后劲。第二,不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经济,就会落后,而违背经济规律的盲目求快是会吃亏的。第三,不改革就会扩展新旧体制对峙并存的时间,为大量矛盾、问题的滋生、恶化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只有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总之,稳定是基础,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知识的网络化,标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于是,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语言是人类和电脑用来传递信息、实施控制的符号系统。随着语言观的改变,语法研究又有了新的任务。否则,就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语法研究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选择,而科学发展观一定涉及科学的世界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考察现代科学史上对科学发展观和世界观的探索过程,揭示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美·自由·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国荣 《河北学刊》2003,23(1):51-56
美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又表现为价值的形态;审美过程也相应地既折射了存在的规定,又同时表征着人与存在的关系。在审美的方式把握存在的同时,人自身之“在”的自由表质也以不同方式得到了展示和确证;作为价值形态,美与真、善相互关联,后者同时从审美之维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19.
张燕 《阴山学刊》2006,19(1):79-83
科学主义、建构主义、自然主义持有不同的科学观,它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科学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对三者的对比和反思,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其各自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对科学的本质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福州城外有座鼓山,山腰有一座古寺,叫涌泉寺.几年前我去过,门票6元,这次陪朋友再去,门票却降为3元了.我正纳闷:在旅游成为时髦活动的年代,景区门票飚升,怎么降价了?一问才知道,原来今年一次台风环流,山洪暴发,把寺中的一些设施冲掉了,其中藏经阁严重受损,虽然已过去几个月,还可见灾痕.藏经阁是寺中的文化中心,不予开放,按物有所值原则,降价自然是应该的,否则人们会怪佛爷们不诚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