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思想的本土化翻译理论,它为外宣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Corpus CN与Corpus US的统计对比分析,对2022年冬奥会的外宣翻译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冬奥外宣文本翻译总体质量较高,但是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转换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译者应充分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高度重视翻译的生态理性、译者生态位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策略,积极构建外宣翻译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指出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论述如何正确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质量,以期对旅游资料的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0-2022年间译者信息检索行为的核心文献为样本,借助R语言Bibliometrix文献计量工具包,分析并绘制其文献时间分布、高被引期刊、重要作者、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历时变化知识图谱,梳理发展趋势、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结果发现:从发展趋势来看,国际译者信息检索行为研究呈波浪式上升发展,研究成果主要刊发在图书馆情报学、信息科学及翻译学等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上。研究主题及热点主要围绕译者信息检索过程和译者信息素养培养两方面开展。其中,前者探究信息资源类型、检索式表达和检索结果等变量对翻译问题解决的影响,并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领域结合,探究不同翻译模式下译者信息检索行为的差异;后者探讨译者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未来研究可关注译者个体因素对信息资源使用行为的影响,注重译者信息素养培养与评估,加强研究方法与工具的跨学科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的综合整体性研究。该理论强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汰弱留强,适者生存”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译本,凸显生态翻译学对译者翻译水平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5.
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建构在20世纪60年代对《圣经》翻译的实践研究基础之上且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已经"过时"了的翻译理论;而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是构筑在生态学基础之上且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是当下的"热点"译学理论之一。通过对这两大理论在文本选择、语境、译者因素以及文本转换等维度之比照阐释,我们发现,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下不仅没有过时,还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及强大的生存力,在某些方面比生态翻译学还略胜一筹。最后,基于奈达翻译理论的视角,文章对生态翻译学今后之建设提出美芹之献。  相似文献   

6.
在语料库翻译学的框架下,将《摆手歌》英译本Sheba Songs与戴乃迭翻译的《阿诗玛》以及英国本土民间故事Beowulf的现代散文体版本进行语内比较,从词汇、句法和语篇探讨《摆手歌》英译本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发现《摆手歌》英译作品呈现复杂的翻译语言特征:《摆手歌》英译作品在词汇多样性和句法复杂性方面呈现翻译语言的简化特征,但是,其词汇密度值高于英语原创文本,却低于英语母语者的英译文本Ashima,其高频词和低频词的使用状况也显现不同于一般翻译语言特征,更多受源文本和译者的中介语使用特征影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使用状况则表明《摆手歌》英译文本没有体现翻译语言的语法显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的英译过程进行考察和解读,阐明高质量译文产生的条件,并全面分析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英译的成功是译者对翻译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面多维度选择性适应,继而在英译时对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译者策略性地运用直译、意译、增译、套译、略译等多种翻译手段,努力维持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平衡和谐,力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为外宣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译界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少,其中不乏洞见,本文试图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在探讨英文电影片名文体特征及其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翻译原则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对翻译教学中的电影片名翻译进行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电影片名翻译宜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为指导,译者进行有效适应与选择,作者期望本文的探析能为其他翻译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生态平衡”三大核心理念,并将文本生命、译者生存和翻译生态作为三大研究问题域。通过分析外宣文本《中华源·河南故事》的“三生”主题,探求外宣翻译是什么、谁在做、如何做、为何做四大基本问题。此外,从译者的适应选择视角分析该文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译者如何运用“十化”译法实现文本成功移植和翻译生态平衡。研究发现:译者翻译生态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自然化”译法;翻译物质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原生化”译法和“补生化”译法;翻译社会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译生化”译法和“多元化”译法;翻译神话传说负载词时主要采用了“原生化”译法,同时以“适境意识”为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为文本依托,以其中的用典词句为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译者在英译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恰当地运用"适应—选择"的翻译原则及方法译出一个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多维转换论”是生态翻译学中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译者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译者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出发,在译文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茶加工工艺文本语言结构复杂、文化内涵丰富,英译难度较大。文章从多维转换论视角出发对茶加工工艺英译进行分析,结合三个维度探讨茶加工工艺英译的难点,从而进一步探究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角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好地完成茶加工工艺英译。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能帮助产生最佳译文。依据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基于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实践材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入手,显化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三维转换理论对旅游文本英译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提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体性、夯实双语知识、关注译文受众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拓宽视野,开始将翻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观点结合起来,生态翻译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生态翻译主张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维度进行翻译,并通过读者反馈及译者素质进行翻译质量评判。由于广告语翻译涉及文化因素的转换,语言韵律等特征的处理,因此生态翻译学方法论中的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可以为广告语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广告语翻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广告语应该被视为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应该是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关系。应该在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语的内容、受众、源语及目标语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进行翻译,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文本移植。以K. L. Thern《说文解字叙》译本为语料,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索了汉字结构类术语和汉字形体类术语的英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部分译名并不能实现文本的成功移植,对此采用“十化”译法进行改译,研究发现:翻译汉字结构类术语采用“原生化”和“补生化”等译法,对语音、语义等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汉字形体类术语采用“译生化”和“补生化”等译法,易于为读者接受;同时基于“综衡化”原则,提出术语通名的翻译方法,期望译文更好地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甚至“长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诠释了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研究表明,许渊冲诗词翻译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弱汰强留"、以及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实用文本在经济建设及国际交流中起着越发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实用文本的翻译在翻译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宏观生态理念和微观文本操作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实用文本如何通过选择和适应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层面真正实现语用等效。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的翻译实质即是译者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着重参照"读者反应"这一重要因素进行"选择性"的适应和"适应性"的选择,从而达到适应选择度最佳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活着》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的英文版由美国加州大学白睿文教授翻译并由兰登书屋出版,译本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西方汉学家及国内翻译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集中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过程.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以白睿文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活着》的翻译生态环境,以此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汉籍外译史上也是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一战"后至今是它在西方世界译介最繁盛的时期,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威利的译本。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剖析该译本在汗牛充栋的《道德经》英译中始终独树一帜的原因,认为该译本顺应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彰显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原则,符合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生态翻译标准并体现出汰弱留强、适者长存的生态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公示语翻译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去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对泉州城市双语公示语作了生态翻译学角度上的评析。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阈;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崭新的翻译理论,其强调适应和选择对译者的重要性,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将翻译过程描述为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对于译者来说,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本文将这一新翻译理论结合影视剧对白文本的翻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所达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