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北京市民生活,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市民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者从老舍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以及他的“京味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和作品所蕴涵的俗文化的审视等方面,来探讨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老舍结合其个人文学创作实践体验,对文学形式问题一直较为重视,他甚至把作家的写作风格(老舍称之为文调)上升到文学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来认识。老舍从“人与事相互为用”的诗学观念出发。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在人与事的相互规定之中,往往表现出多构性的性格,角色的多构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构性使老舍小说在叙事上具备丰富的故事生成的功能。其叙事作品顺着人物关系而曲折,沿着人物心理活动而展开,随着人物的性格发展与情感变化而推进,表现出“根状”的叙事框架结构。在小说叙事中,流露出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为主要叙事内容、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以人物对话推进叙事动作的部分特征,这种处理方法使老舍的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产生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杂语”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他认为小说的语言是“多语种现象”、“多声现象”,是把社会中不同的语言艺术地整合起来,描绘和表现整个实物和文意。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把北京话锤炼成典范的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并以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为基调,植入方言词、外来词、成语、惯用语、詈语等,形成了多民族语言并存,特别是众多社会性杂语并存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语言画卷。老舍先生的语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4.
以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250万字中文小说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分析老舍作品语言中的两种四字格“一A一A”与“一A一B”构成成分和所形成的构式义,认为每种格式中,由于进入A或A、B位置的词语词性不同,有的还会因为整个四字格所实现的语法功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构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一直把老舍定位为一位文化型的作家,这种定位并没有错。作为一位文化型的作家,老舍以小说的形态表达了他对20世纪中国人复杂文化处境的感受和思考,这些感受和思考由于不是采用清晰的理论语言,从而显得更加真实和丰富。但是,任何概括都意味着遮蔽。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属老舍的小说较少政治化和理念化的通病,这是因为,老舍还是一位富有深度的人性探索者与发现者。对这一全新“老舍形象”的诠释必将有助于老舍立体图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老舍小说创作具有很突出的尚“三”特征,探究这一创作现象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结构与文化意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对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之所以风格鲜明,魅力独特,是因为它是作家在一整套文学语言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实践的结果。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形成了三大独特的系统:字、词、句、段、篇、章的表达系统,辩证统一的审美系统,以“心”立“言”、以“言”造“境”的语境系统。  相似文献   

9.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0.
“复仇情结”是老舍小说创作的情感原动力 ,并通过外化的显意识观念——反帝反封建 ,凝结为“复仇”的基本母题。老舍站在形上的高度对此予以理性观照 ,发掘其积极价值 ,融注于现代新文化与现代国民性的理想建构中  相似文献   

11.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萧映老舍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满族人民最引以为骄傲的著名作家。本文仅就老舍小说中鲜明浓郁的风俗描写,谈谈老舍小说的“京味儿”。一、“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风俗画综观老舍的小说作品,可以有这样一个鲜明的感觉:近一个世纪以...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问题导学,先“学”后“导”,实现有效对话,问题是中心,是媒介.对话因“问题”而起,它不仅能引发个体思考,还较好地引起了个体与群体思维的碰撞.通过建立新知联系,提出学习问题,展示分享交流,自主探究解决,师生总结评价,让学生分享智慧、对话交流,在问题解决中促成儿童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快乐、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心理语言学新兴的理论,“交互协同模式”从语言表征及其情景模式互为一致的角度解释了对话双方理解的达成,填补了以“编码”和“解码”思路解释对话中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过程的局限和不足.但聚焦“交互协同模式”的某些理论设想,其理据性还值得进一步推敲.主要体现为:协同的判断依据并不明确;协同的外显指标“重复的言语使用”与“启动”的因果关联过于绝对;“启动”的解释力过于笼统,忽略了潜在的解释对象的差异.这些方面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老舍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大师”在探寻文学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词汇和句式的选用两个方面对老舍的未完成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的口语特色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作品真实记录了北京口语 ,保留了大量口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文学成就与语文教育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舍一生有将近 2 0年时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他的语文教育实践与他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老舍经历了由“教员”向“写家”的逐步转换历程。老舍作品的题材与人物形象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以及他在文学活动中锤炼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论与实践……都体现了作家老舍的语文教师本色  相似文献   

16.
与“言文一致”、“小说界革命”的思潮密切相联系,晚清对用方言写小说形成一个理论自觉,也出现一批方言小说,其中以吴语小说和京语小说最具代表,可谓别开生面。但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来模拟口语的逻辑与小说“开民智”要求的普及性,以及小说语言的艺术性形成矛盾。重视小说艺术性的小说家就提出“另为一种言语”和“另造一种通行文字”的观点,这种兼顾口语化、普泛性和艺术性的白话书面语革新,才符合“官话一国语”建构的路径,为小说语言的由俗变雅提供了可能,也修正了方言小说的弊端,但这一理论真正的实现则在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17.
废名小说《桥》中有一种“直观典故”的人物语言现象,即人物援引典故对典故原意全然无知,凭字面驰骋感觉和想象,这些典故原意无不与深情、哀伤有关,人物的无知美丽想象与原典的深情、哀伤构成情感反差的互文性.这种语言可称之为“贞操”的语言.废名小说还有一类“贞操”的女儿,她们天真“无情”,与此相契,小说主旨是通向“性真情空”的心灵境界.“废名精神”缘于作家在二三十年代对苦闷人生的审美超脱.“废名精神”以新文学书写中国文人谈心论性的传统,从知识分子切肤的个人关怀出发上升至对人性和生命的终极追思,为新文学注入了形而上品格和超越性情怀;“废名精神”展示的文章之美和言近旨远的趣味,经京派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促进了京派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姐妹们》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正式开启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社会人民长期处于天主教的宗教高压之下精神瘫痪的社会问题的披露和批判。以小说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发现对话篇幅较长,几乎占据全文的一半。同时,对话中存在诸多违反英国哲学家Paul Grice会话合作原则的“失合”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白,欲语还休的避忌,还有人云亦云的盲目。乔伊斯通过人物对话中的“失合”现象,将都柏林社会思维能力衰退、道德标尺瘫痪和盲目信仰宗教的社会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这种方式深化了小说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19.
语言能力及其分化——第二轮“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根元先生 1 996年到 1 997年主持了“语言哲学对话”,语言出版社 1 999年出版了同名的对话录。第二轮的第一、二两次对话在锦州师院语言应用研究所举行。这里刊登的是第一次对话的删节稿。第二次对话是“止语的启示”。还拟讨论“语言的潜与显”、“语文政策、语文工作的生命”、“所谓‘纯洁语言’”、“语言哲学和语言研究方法”、“播音主持中的语言哲学问题”、“语言哲学和语法”、“语言哲学和修辞”等问题。本刊陆续刊发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思考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总是承载思考的内容,体认思考的路径。语言在“言说”的过程中成为话语,对话语的倾听与回应构成对话,人们的思考正是在不同的对话之中交流。纵观西方哲学的演变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言说”中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富有个性地反映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延伸独特的人文坐标。当人们对语言的关注超过对理念的领悟,“言说”的内容以自身为成立的依据和居住的家园。当这种“言说”回归生活世界,并以创新的姿态产生智慧的力量时,人类的理想境界与现实追求契合,形而上学转换为扎根于日常生活而体认应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