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赵允喜 《理论界》2004,(4):272-27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中丰富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整个社会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宝贵财富。本文主要探讨了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四教、六艺、六书,教育方法上注重对内在品德的培养为目标,以身体力行,学思并重,积极发挥人的能动性,文章旨在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教育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之道     
  相似文献   

3.
顾欢的道论亦新亦旧,既具有明显的传统色彩,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佛教中观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重玄意趣.在吸收佛教中观思想的同时,顾欢的道论也坚持了道教的宗教本位,为道教义理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顾欢之后的南朝道教学者沿着顾欢的思路,依托《老子》经文做了创造性解释,弥补了道教理论的不足.顾欢适为道教老学由汉魏旧传统向重玄新思潮过渡的中间人物.  相似文献   

4.
5.
再论共道     
迟汗青 《北方论丛》2016,(5):114-123
中西“共道”,其实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使然.不同的生活样态,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规制了相应的生活样态.但无论“样态”如何相异,都是“人类生活的”,这是“最大的公约数”,是文化相溶的物质基础.东西方之所以能相向而行的内在根据就是可以“共道”的基础、基石、基底.人类都是自然之子,都是以生物圈为营养基的生灵,都是以族群或国家为生存单位的共同体,都是社会之网的网上纽结,如此共通,故可“共道”.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道举     
道举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本文全面考察了唐代道举及崇玄学的设置状况,举送程式、开科状况及其作用,认为道举正式创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它的出现是唐王朝竭力崇道的结果,它的设立曾在唐代社会产生过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思想家。就哲学思想而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其道论。王安石道论首先阐述了有无之间的关系,用道之本、末统摄了有、无;其次提出了万物运化的根据在于元气和冲气的观念;再次则采用自然和人力这一对概念说明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差异,并通过强调人力的必然性,进一步推论出儒家价值观的必要性。王安石道论在北宋儒学复兴中开道论建构的风气之先,但因为其道论有以无为本体的倾向,被认为杂于佛老,所以后世大儒对其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8.
自原始的阴阳说(《易经》)与五行说(《尚书、洪范》)开始,先秦的哲人便已试图对世界的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作出哲学的解释,后者即构成了天道观的基本内容。当然,不同的哲学家或哲学体系,往往具有相异的解释模式。原始的阴阳五行说,注重的是动力因与质料因的探索;孔墨主要在“天命”或“天志”的框架下展开各自的天道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研究主体的社会道德化问题时,必然会遇到欲望的道德化过程这样一个伦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感官的情欲需求发自他的生理本能,而其满足则是论理的。社会对个人情欲的满足机制加以规约,使人的感官功能实现的连续过程本身变为一种道德实现的过程。因之道德不过是对情欲需求、表达与满足的适宜性的一种规则,这一点表现了道德对主体进行某种抑制和规范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道德理论中,知性的道德化是一个基本问题。道德知性是道德认识论的重要课题,因为道德既要是调节人的社会关系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论明代的科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道是明代官方的言论机构。科道官是言官,专司言责。以科道为中心的言论系统,是调剂君臣关系乃至君民关系的舆论体系,其作用不可低估。本文就明代的科道官的设置、秩品,及其职能等问题,试作些论述。 科道为六科与十三道的简称,是明代中央政治体制中专司言论的机构。科道官员的设置,有“给事中”与“监察御史”等职。科道官员在明代被称作“言官”、“谏官”。另外,御史有纠察风纪之职,在地方上与按察司官并称“风宪官”。 六科衙门旧在砖门内尚宝司西面。永乐年间因灾而移到午门外的直房署事,每夜轮流由一科直宿。据《明史·职官志》,六科的职掌主要有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诸事。六科给事中为近侍官,兼主奏对。  相似文献   

12.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13.
周妤 《船山学刊》1995,(2):46-57
清代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反省,是一种综合的批评。清初学林,硕儒辈出,世推顾、王、黄、方为一代宗师,然以思想的博大精深而论,尤以王夫之(船山)为最。顾炎武以经学、史地、音韵而称著,黄宗羲以《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领袖群儒,方以智则学识渊博,精“通几”且通“质测”,以博学清操动天下。他们没有象王夫之那样全面总结中国古代思想的遗产,糅合新的时代精神,铸成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实为清代学界所鲜有。虽然王夫之在世,文章不显于朝野,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但人称船山为清初第一大家,实不为过誉。本文拟对其颇富特色的道器论和道义论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4.
论“道”     
我们经常说,中国有四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无论在文献记载中,或者在考古发掘上,都可以得到证明。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在哲学思想的探讨中,当我们的先秦时代,距如今两三千年前,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的大师们在哲学科学方面的成就,被现代西方人誉为举世无双,为现代的世界文明建立下不拔的基础时候,我们祖先的成就,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  相似文献   

15.
天师道是道教的早期形式,天师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出现,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其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始的巫术、鬼神祭祀,神仙长生、阴阳五行、老子的"道"等被吸收进<太平经>、<老子想尔注>,进而形成早期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16.
"道"作为其原始含义"导",类似于现象学的"指引"或"形式显示",它提示着一种拒绝被对象化的思维方法;"道"之生"天下万物",不同于西方的宇宙生成论,而从发生现象学这个角度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老子一再强调"无知无欲",但他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知"与"欲",而是只反对过分陷溺于一己之私的"知"与"欲",所以他这种强调类似于现象学"悬置"的思维态度并指向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周敦颐那里,“道”具有多重含义:既有作为本体论的“太极本无极之道”和作为宇宙生成观的“天演之道”,同时又兼有“主静”、“中正”之人道、政治伦理之治道。本文对周敦颐的“道”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了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理论与实践有着很深的影响 ,画道通于宇宙之道 ,故画道也是永恒变化的 ,因变而延续 ,因变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道纯的真常之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 ,李道纯提出了“真常之道”的范畴 ,认为它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无名无言、永恒不变、变动有则、顺应中和、虚静无为。其中的核心是虚静、中和。李道纯以真常为宗 ,真常之道这一范畴的提出 ,把本体论与本源论、体与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先天与后天等二元对待的范畴有机地打合在一起 ,从而把道家、道教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李道纯真常之道的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朱晓鹏 《青海社会科学》2000,(2):64-68,,90,
老子思想中本没有独立的美学体系 ,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是完全溶为一体的 ,或者说其审美观只是其哲学理论的延伸。正因此 ,老子哲学的特点也就直接规定和影响了老子美学的基本特质。譬如说 ,老子哲学的否定性方法显然也是其美学的基本方法。由于使用这种否定性的方法 ,所以老子美学并不着重于直接对“美是什么”的形上学追问和逻辑思辨 ,而是侧重于通过对世俗的或传统的“小美”、“假美”的批判否定而映衬、浮现出真正的“大美”、“至美”。实际上 ,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主要是关于“美的存在形式”。侧重于对“美的存在形式”的探讨而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