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路径。在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人口和资源外流加速,文化传承的主体、机制和动力缺少,文化发展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农民的文化生活、公共秩序及社会联结,文化振兴势在必行。老年人作为乡村社会的坚守者,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乡村,他们关心村庄发展和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应对乡村文化转型之困的重要主体。可借鉴河南省M村老年人文化协会的实践,通过老年人的组织化找回乡村振兴的主体,回归乡村振兴的本质,推动文化资源整合、价值塑造和组织重构,铸造新的文化生态和公共规范,增强社会关联和合作能力,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文明传承提供坚实的内生动力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是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它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反映乡村居民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自发有序的空间生态、商贸互融的市镇生态、生生与共的人文生态等核心要素。但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出现失衡,存在着传统建筑保护与村民改善生活愿望相左、资本下乡目的与当地居民人本价值背离、村落空心化与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缺失、重视实体修复与轻视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并存等多重发展困境与悖论。这需要从坚持文化整体保护理念、重塑乡村精神文化家园、激活乡村建设主体意识、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重塑村落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持续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反映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乡土文化的时代意蕴体现于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更好地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良善民俗风尚的传承、厚重民间历史的承载、多样地方特色的彰显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的现阶段发展存在着乡土文化主体缺失、老旧观念偏离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乡土记忆欠缺造成创新性的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吸收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打造人才回流机制、促进乡民观念的转变、融合发展乡土文化等方面对乡土文化实现传承与重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4.
牛艺飞 《社会科学家》2022,(9):56-60+7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其实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内展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旅游能够发挥本土地域与产业优势,优化农业结构,能有效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福利;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之一。但是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妨碍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例如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权属、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与乡村旅游的监督管理等。基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实践功能,有必要在土地制度、旅游环境保护、法治化程度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根植于乡村的中国,是从乡村发展出来的中国。相对于村落、农村而言,乡村的概念具有多样性、丰沛性、融合性与整体性,是一个更为独立且开放的社会单元、文化单元,这是认识乡村价值、把握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认知前提。在理解乡村的基础上,以J村文旅兴村的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与进路,思考乡村文化旅游的当代价值。文章认为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融合、开放与共享的理念,既要理解、尊重和认同乡土文化,也要融合都市与乡野、传统与现代,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以文化悦民、文化惠民来实现文化聚民。与此同时,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短板在乡村,弱项在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有益尝试,通过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资源的关联互动和创新发展,将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化价值愈发凸显。传统村落具有"惠及苍生"的农业生产价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教化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既要根植本土特色资源和深厚乡土文化,将其优秀多元化价值活态传承下来;同时又要创新发展形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以及满足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得以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等方法,探讨西藏村落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发展问题。研究认为,西藏村落体育是在农耕与牧业传统文化背景下,由农牧民创造的一种村落乡土文化资源形态,并以藏族传统体育为基本活动方式发展起来,具有鲜明的生产生活性、地域民俗性、节庆民俗性、文体艺术性等特征。建议赋予西藏村落体育文化时代内涵;融入西藏乡村文化建设;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融入乡村旅游;促进西藏村落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对粤西乡村振兴存在的无法留住应用型人才、产业对接缺乏平台和文化缺乏引领和推动等亟待解决问题,坚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功能,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优势,对接粤西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校村共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广西东兰铜鼓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之星,其传承保护可以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促进乡村和谐安定,提升乡村生活水平,对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东兰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多重困难,应当通过转变发展观念,树牢铜鼓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加大铜鼓文化村落建设力度;动员各方力量,凝聚铜鼓文化传承保护合力;落实必要投入,增强铜鼓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出台专门政策,提升铜鼓文化吸引力知名度等路径,多措并举传承保护,促进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魏友菊 《中文信息》2022,(3):287-289
乡村振兴战略(以下简称"战略")的全面落实,为我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中,应强调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性,致力于建设宜居且生态环境美丽的乡村.而乡村文化振兴在"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  相似文献   

11.
乡村美育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具有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意义。乡村社会转型带来乡村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的改变,导致我国乡村美育面临美育主体性危机、美育价值弱化、美育实践碎片化以及现代性冲击等现实困境。为此,从文化治理的角度,乡村美育实践应从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成长、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引领、注重乡村美育场域打造、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以及重塑乡村文化治理格局等方面入手,实现以美治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愿景。  相似文献   

12.
杂字文献在传统社会中除作为乡间童蒙识字课本之外,还具有传承道德、经验及文化的功能。清代鲁中地区的杂字文献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大发展的背景下,在传承农耕文化、开展乡土教育、进行社会教化、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四个方面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琪 《社会科学家》2022,(9):142-14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近年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在中国乡村逐渐兴起,艺术以丰富的面相在回溯传统美学、复兴传统文化,多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贡献力量。文章从乡村文化基因的美学基础、农耕文化根脉的思想基础及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三方面入手,探讨乡土传统的生存智慧、提取农耕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邃晓乡村文化振兴中艺术参与的内在机理与现实意义。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扎根文化遗留的乡村沃土之上,既不偏离乡土社会内部结构,也不能脱嵌于现代商品经济的现场之外。首先,深入理解乡土社会文化传统是每一位乡村建设躬行者的首要关切,艺术可在传统文化元素挖掘激活与乡土社会关系主体构建两方面参与乡村建设的文化调适;其次,乡村为艺术参与提供了审美创造性转化的更多可能,提出了乡村审美如何通过艺术参与做到合理的商品化价值转化与传播的重要命题;最后,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是以多样化方式深入乡村的在地生活结构,关键在于长效构建乡村生产“百业-百工-百艺”的融合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经济在长期维系村落共同体和减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一系列社会制度变革导致农村出现集体经济边缘化、村落共同体瓦解和治理行政化的现实困境。农民集体意识溃散、对村庄公共事务淡漠化、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呈现松散状态等问题制约着我国乡村治理的有效实现。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后,受益于治理资源的集中注入,集体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村庄“造血”功能随之复苏,在集体经济治理与减贫耦合推进的过程中村落共同体也得以开始重塑。因此,强化村集体“统”的功能、构建以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是激活村庄和农户内生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相对贫困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罗朋非  谭余娟 《南方论刊》2022,(4):22-23+26
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纽带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文旅融合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内容,辐射文化能量,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旅游转型,开发旅游新路径。“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两种要素相辅相成,不断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可以让乡村旅游好文化联系更紧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本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茂名市文化旅游综合发展进行SWOT分析,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面上探讨茂名文旅融合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茂名文旅融合的优劣势,并且进一步就乡村振兴视域下的茂名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因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域性、传统聚落的景观异质性、民族文化的稀缺性以及产业振兴的迫切性,旅游开发成为民族传统村落改善民生、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对湖南省湘西州典型民族传统村落旅游进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空间属性、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确立旅游开发对村落的影响维度,继而得出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村落构成影响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主体响应及政府政策,必须从地域空间生产、旅游利益分配、民族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旅游驱动民族传统村落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的演化,以期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资源介入,通过引导政府合理规划、企业有效管理、居民积极参与等方式,开展村落系统重构,实现民族传统村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空间权益的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巩固拓展文化精准扶贫成果,推动文化精准扶贫成果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衔接,不仅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文化振兴在内容上一脉相承,实践中纵深递进,目标上高度契合。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实现有效衔接仍然存在急需克服的障碍,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着力在文化政策制定、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二者无缝高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新时代,为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优化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将记忆、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展现良好的群众性、推广性和普及性,让蕴含在中华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智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实现需要从文化认同、传播方式、文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经典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多元文化等。总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文化润疆工作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作用,助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筑牢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民族村寨利用好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势必会丰富乡村基础建设,也是激活民族村落的关键所在。在这其中,口头文学资源成为了民族文化资源中的重要一环。文章以赫哲族民族实践为例,对其口头文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行分析,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村寨对口头文学符号化提炼,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施中的文化建设提供案例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传统手工艺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的手工技艺,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是民族生存智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体现。探究其价值内涵,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人文情怀有更加深入的领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乡村是传统手工艺保存传承的重要聚集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对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乡村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需要把握其核心价值,提升乡村手工艺人才素养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应对现代市场的能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手工艺的现代转换,从而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向大产业的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