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其有助于提升教育者的教学效能、增强受教者的主体地位以及优化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同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技术至上倾向、数据万能主义、智能推荐算法风险以及智能应用不足等现实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革新,需要提升教师智能素养,培育智能思政的教育理念;审视人工智能嵌入,调整智能思政的主体认知;利用智能教辅介质,创设智能思政的教学环境;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充实智能思政的教学内容;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健全智能思政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步入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缓慢是进行人工智能赋能的必要性;国家战略的支撑引导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共同构成人工智能对其赋能的可行性。为此,在坚持“价值为本,技术为器”“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上,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赋能,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铸魂育人实效,进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之一,与其他科学技术不同,人工智能专注于对人意识、思维的模拟、研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此技术开始融入高校教学中,以“代工”形式承包了诸多重复性教学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可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导学等新型科学教学方式,对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深度分析,探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融合路径,逐渐形成“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的统一理念与人机协同发展教学模式,深挖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潜能,协助高校思政教师开展高质量思政课程,以达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而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耦合,既实现了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为赋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素材,推动着思政课向智能虚拟化的转变。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开发不足、理念不深、效果不实等现实困境,影响着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因此,要想实现红色文化数字化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必须打造数字化红色资源共享平台,开发特色创意产品、运用数字技术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理念新模式、提升教师融入能力素养,引导学生感悟价值真谛。  相似文献   

5.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红色文化借势文化数字化趋势推进发展,有益于红色文化传播和传承,有益于新时代文化育人。将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相结合已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与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深入融合,通过建立数字红色文化共享资源库、创新合作新模式、提升软硬件支持和夯实合作融合质量等措施双向努力达到赋能思政课育人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6.
读图时代的全面到来深刻改变了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带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深度变革。而人类赓续的图像基因、社会的图像化存在、技术赋能图像创作与传播以及图像内蕴的育人功能使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成为可能。立足读图时代青年学生的新特征、新期待,要从厘清视觉图像的效度与限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图像素养、加强视觉图像资源库建设、鉴别读图时代视觉图像真伪、构建图像育人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将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的重要论断,其中要求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基于这种背景,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高阶思维“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问题的考察与分析,认为提高思政课适应性、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培育时代新人以及实现思政课教师角色赋能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高阶思维十分必要。注重理论学习、强化问题导向、运用专题教学以及依托课程定位,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高阶思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追求高质量发展是今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提升,有赖于课堂教学这一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实施效果。以课堂教学高标准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是开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迫切需要。在思政课课堂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应遵循基于结果的教学依据,对接情境的学习体验,启迪心智的课堂教学、浸润心脾的情感滋养以及把握时代的价值引领等逻辑。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教学与高校社团建设融合发展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两者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将思政课教学融入社团建设具有缓解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压力、为社团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显著优势。因此,应创新以思政课教学为主、社团发展为辅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增设思政理论类社团、鼓励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倡导思政教师走进社团,开设专题讲座、鼓励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宣讲理论知识等路径,加强思政课教学与高校社团建设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重要论述指导下,融合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高校“精准思政”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出现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创造的显著代表。目前学界关于高校“精准思政”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实践路径和创新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观点。总结经验,剖析问题,展望未来,应当从夯实高校“精准思政”的理论研究,深化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研究,完善高校“精准思政”的评价机制研究,创新高校“精准思政”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着力深入探究,以期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造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助推剂”,人工智能和劳动教育在目标、技术和价值等方面存在契合,从而为“人工智能+高校劳动教育”应用场景提供了发展思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优化高校劳动教育教学目标、赋能高校劳动教育施教主体、丰富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内容、拓宽高校劳动教育接受途径。高校应抓住人工智能价值赋能,凸显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坚持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统整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形成劳动教育新实践机制,建立智能化教育评价体系,建构“人工智能+高校劳动教育”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高速发展的技术为高校课程思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判技术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挑战和进路,是高校课程思政在技术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自觉。具体来看,技术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在促进课程思政形态多样化、方式灵活化和价值具身化三个层面。而教师课程思政的技术意识模糊、课程思政中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与课程思政意涵的区隔,是技术赋能高校课程思政遭遇的现实挑战。为此,推进技术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进路在于以技术服务于而不是僭越思政为理念坚守、以技术本身的革新与价值挖掘唤醒技术自觉、以技术使用与目标体系的契合实现执两用中。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化教学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政“金课”建设是对思政教育思路的创新与优化,对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思政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思政“金课”建设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将信息化教学思路与“有特色,有深度,有底蕴,有效度”相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国高校需不断加强思政“金课”的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思政“金课”的形式等,不断提升信息化视域下思政“金课”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需要以协同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既要明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深入探究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协同创新的目标指向、本质意蕴和总体要求;又要深入思政课教学运行过程,从主体协同、内容协同、课程协同、方法协同、载体协同等方面观照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推进重点。在厘定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是一种课程观、方法论和运行态的基础上,聚合教学理论研究、统筹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优化教学团队、协同教学方式方法、拓展教学运行载体,以"五协同"的聚合效应、系统效能、集成效果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干扰的背景下,探讨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如何改革、创新,对于提升大学生分析、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以及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有效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开放的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社会思潮进行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教学方法上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阶级分析法;教学模式上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在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当前已开展的网络课堂教学存在运行机制不健全、网络课程制作门槛过高和教学平台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有效利用与充分发展。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只有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建科学运行机制,强化校际协同建设,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等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持续推进的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也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变革。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教学方 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其中实践教学方面的堵点和盲点较为突出。为切实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A 职业技术学院将VR 虚 拟仿真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等形式,从不同角度了解思政课与VR 虚拟仿真融合前后的教学效果。研 究发现:VR 虚拟仿真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传统思政课教学相比,其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8.
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人机交互性、虚拟性、工具性等价值使得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可行性。因此,应树立信息化理念,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合理融情造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坚持“虚”“实”结合,创新教育理念;坚持协同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行为修正理论主要功能是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且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根据结果的好坏进行正强化和负强化。这一理论可应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文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研究对象,从行为修正理论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高校思政课行为修正模式的理论构建,高校思政课行为修正理论模式的教学效果和反思等方面阐述了行为修正理论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这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聚焦某全国性大学外语教学比赛32支参赛团队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教学设计文本的统计与分析,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及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参赛团队在教学设计中呈现了完善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能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但不足之处是思政目标的设置不全面,思政内容的设计较单一,思政元素的选择标准不清晰以及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环节缺乏有效衔接等。本研究对提升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促进教学赛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