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工代赈"是清代重要的赈济措施,始于康熙朝,发展于雍正朝,繁荣及完善于乾隆朝。乾隆朝工赈制度规定,官府承担修筑民堤民埝费的一半,佣工者可参加工赈,提高工赈人员的佣金,工赈工程须有一定的规格、范围及规模。主要采取兴修及疏浚水利、修筑城墙及水陆通道、衙署、监狱、仓库、庙宇、学堂及军事工程等措施。工赈的实施增强了灾民自力更生的能力及自救意识,发挥了救灾及增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双重功效,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都一处”坐落在北京前门大街,是个经营烧卖的店铺,不仅誉满京城,而且声名还远播海内外。它厅堂中央悬挂的“都一处”虎头匾,仿佛向世人诉说着一个传奇故事。明末清初年间,山西连年收成不好,不少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浮山县的王瑞福,因十年九旱,田里打的粮食还不够种子,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加之父母双亡,就决定去北京谋生。当时家里就剩他和一头小毛驴,于是他骑着毛驴上了路。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眼看快到北京了,可带的干粮都已吃完,又身无分文,已经两天没吃东西的他,一狠心就把小毛驴给卖了。当驴贩子把毛驴牵走时,那驴还恋恋不舍地回过…  相似文献   

3.
乾隆对西藏的治理是康乾盛世一项主要的内容,它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进步谱写了动人的乐章。本文从乾隆治理西藏的做法和特点入手,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乾隆治理西藏的内容及利弊得失,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康熙、乾隆的南巡,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南巡途中,不废政务,兴修水利,解决黄河水患,修建海塘,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但同样是6次南巡,康熙的南巡,促进了东南地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国家统一、抵御外敌、赈灾恤荒、考察官吏都起到不可泯灭的作用。而乾隆的6次南巡,加重了封建政风的败坏,激化了阶级矛盾,清朝由盛而衰。  相似文献   

5.
扬州音乐,包括清曲小唱、说唱音乐、十番音乐、歌舞音乐、昆腔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在清康乾盛世再度汇聚成南方中心,特别是乾隆时期,达到辉煌巅峰。这种盛况,除了京都,全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与之匹敌。  相似文献   

6.
吴晓波 《可乐》2011,(8):57-57
乾隆与乔治·华盛顿,一个留长辫子的古代皇帝,一个穿西装的美国总统,他们怎么可能碰到一起呢?糟糕的是,这真的不是一个与穿越有关的问题。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人,而且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乾隆死在年头,华盛顿死在年尾。  相似文献   

7.
清水教是乾隆后期出现的一个民间秘密教门,在清代秘密社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对于清水教的研究多着墨于乾隆三十七年爆发的山东王伦清水教起义.通过对清廷镇压清水教的王中、刘省过教案,吴克己教案,王伦清水教起义案,以及直隶大名府段文经杀官劫狱案这些教案的梳理,可以勾勒出清水教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垦荒原 《可乐》2010,(11):76-77
泼皮和尚 乾隆刚登基那会儿,一门心思钻研诗赋绘画,疏于朝政。 乾隆最喜去的地方,是老城街一个叫草墨堂的画社。这个画社是京城有名的老字号,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雅士来此饮酒论诗。一日,乾隆乔装打扮后,又带两名随从前往。  相似文献   

9.
清代食盐实行国家专卖制度,各个盐区划界行销,禁止越界贩卖。由于盐区最初的不合理划分,众多边缘地区官盐价格昂贵,百姓食盐不便,私盐趁机侵入,以致官盐壅积难销。为了解决此问题,乾隆帝决定改划盐区,但旋而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乃是两淮盐区赋税最多,税课最重,商人报效,借地势以缉私和盐区机构复杂五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尽管乾隆改划盐区失败了,但却进一步巩固了两淮盐区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照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官刑部尚书,亦以擅书名于当时,为乾隆朝官样书风的代表。张照去世后,乾隆对其书迹多有题跋,从风格、地位、影响对张照书法给予高度肯定。在乾隆对张照书迹题跋中,明晰指出张照书法取法米芾、董其昌而能有超越之处,学习颜真卿又能得其神采,承续晋人直入山阴之室。乾隆三次集宫廷中张照旧迹为春帖子词并反复题赞,后敕命大臣搜集张照书迹,钦定刻石,成《天瓶斋法帖》。  相似文献   

11.
乾隆帝和他的臣子纪昀、徐步云等人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维度、视角和空间,以不同的情感对亲历的土尔扈特部回归事件进行了文学上的典型性抽绎和浓缩,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和张扬凸显了这一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盛世气象。将三者的诗篇集合在一起,连贯起来看,恰好实现了对土尔扈特回归事件文学式的全景覆盖,故而笔者认为其具有诗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乾隆时期粮食短缺(主要针对社会民众而言)问题日益严重。全国性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各地抢米闹粮风潮的频发是这一时期粮食短缺的主要表现。乾隆政府对粮食短缺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官方控粮过多,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占有耕地减少,酿酒、奢靡之风的盛行和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等因素是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对粮食短缺原因的探讨,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相关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乾隆时期,社会风气奢靡,造成粮食巨大浪费。为了缓解粮食短缺压力,乾隆政府实行了禁奢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状况。但由于奢靡是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因此禁奢政策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
乾隆是我国古代以工代赈思想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其以工代赈思想既源于对前人相关思想成果的继承,更多的是对有关灾情、民情和国情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的产物。作为乾隆荒政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以工代赈思想,也是他实现“持盈保泰”这一施政终极目标的思想成果之一。探讨乾隆以工代赈思想产生源流问题,有助于学界洞察和了解其形成轨迹和发展历程,进一步丰富我国工赈思想文化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5.
杨春雨 《南都学坛》2005,25(2):30-32
乾隆时期,粮食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乾隆王朝以社会民众为对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粮食余缺,其中包括:对商人实行减免税、嘉奖政策;鼓励民众垦荒,种植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禁止酿酒,黜奢崇俭等。这些措施对解决当时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但因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垦荒原 《社区》2011,(20):7-7
乾隆刚称帝那会儿,一门心思钻研诗赋绘画,疏于朝政。乾隆最喜去的地方,是老城街一个叫草墨堂的画社。这一日,乾隆乔装打扮,手持折扇迈进草墨堂,将他绞尽脑汁所绘的《雪松图》展开。众人看了啧啧称奇。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朝的思想统治延续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基本政策,在控制手段上更为严酷。乾隆初期颁布过一些小说禁令,主要针对邪教泛滥,禁止邪教利用小说蛊惑民心。这些禁令对小说的刊刻发行产生了巨大影响。纂修《四库全书》时期,明末的一些时事小说及有碍清朝统治的小说被列入禁毁书目。统治者为了防止滋扰民生,针对不同性质的小说进行区别对待,部分涉及政治的白话小说遭到禁毁,而一些文言小说虽也有禁令,但最终网开一面,收录《四库全书》中。  相似文献   

18.
乾隆中后期,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啯噜"活动频繁,已经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清政府下决心铲除"啯噜"这一黑社会组织。但是,清政府面对着这一困境:将真正的"啯噜"与被怀疑为"啯噜"者、被裹胁入"啯噜"者区别开来,以打击真正的"啯噜",而不致造成大的社会恐慌。而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几乎是办不到的。"啯噜"镇压活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恐慌,后果很严重。  相似文献   

19.
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八旗驻防中的重要一环,曾对北疆防御和蒙古地区治理起到重要作用。绥远驻防设置之初,只负责巡查绥远城周边牧场及卡伦。乾隆二十一年,创设乌里雅苏台换防制度。此后,换防制度不断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末。本文重点利用军机处满汉文档案,对换防制度的若干具体问题,即换防时间及官兵、换防官兵连留制、经费支出、换防作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乾隆朝刑部官员倾向于贬低普通成案的可靠性,抬高刑部驳案的可靠性。受此影响,乾隆朝驳案汇编倾向于拒绝收录挑战刑部权威的驳案类型,或者减少收录挑战刑部权威的驳案数量,目的在于推广刑部驳案替代普通成案的解决方案。结合乾隆朝省例汇编等史料来看,省级官员可以在刑部复核环节控制案件复核的信息,也可以在皇帝裁决环节影响皇帝的政治决断。由于省级官员存在很多挑战刑部权威的行为,乾隆朝刑部复核权力的扩张程度不宜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