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因素作用,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滞缓而漫长,整体呈现出数量少、形式单一的特点。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大背景的改变,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就业的渠道和机会得到极大增加,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农业和资源状况以及西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现实环境,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当前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七大主要特征,面对今后西藏农村劳动转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藏城乡发展存在差距,主要有发展禀赋条件、公共资源、政策制度、人力资本、整体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原因.缩小西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西藏城乡发展,应注意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并注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城镇化进程,加大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力度,并加快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宋朝阳  王艳 《西藏研究》2005,(3):108-115
人力资源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文章结合西藏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西藏劳动力的成长过程、配置状况,从劳动力配置的角度对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现存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顿 《西藏研究》2008,(4):15-21
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通过列举自1978年以来西藏农村基础条件、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乡镇企业、农牧民增收和社会事业等发展变化的具体数据,彰显西藏农村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分析了西藏农村发展变化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5.
格桑卓玛 《民族学刊》2019,10(2):1-18, 96-100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人口增长,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臻优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机制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城镇失业率保持低位。大学生就业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和多种渠道并行的就业引导,实现了高比率的大学生就业。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西藏就业6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藏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承载着西藏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牧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区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的稳定,也阻碍了我区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快速工业化阶段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配弟—克拉克定理,提出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入,西藏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西藏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文章选取了江孜县的班觉伦布村为个案,用社会学方法描述了班村农民的基本经济生活状况以及班村经济的新发展,同时还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班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文章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和适应市场,西藏农村才能走上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8.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农村经济成就斐然,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多层面变迁和农村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是推动西藏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农村发展资金支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西藏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至少有5000万到1亿个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纷纷由农业向非农业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由不发达、半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社会影响和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民族论坛》2003,(5):53-54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8乡6镇,总人口35.6万人,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31.61万人,耕地面积25.5万亩。近年来,该县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麻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2002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3…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