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文学与其他艺术最本质的区别正是语言——文学意义上的语言。诗歌中的语言形象为“语象”。在艺术作品中,在物象、心象、语象与意象这个序列中,心象是主客体结合的产物,而语象一旦作为客体存在便有超越主体的多义性。意象产生于读者对客体的审美感知之中,意象具有本质上的不可言说性,把意象用语言、符号具体地表达出来就成为一种阐释,对语象的语言阐释。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活动,是在创作主体和客体相互力的作用下,在创作主体情感力的驱动下,表象及表象因素分解、合成,形成一定量的文学意象;伴随着表象及表象因素大量的分解、合成,逐渐组成一定的文学形象,实现由文学的内形式向外形式的转化。这个过程,我们暂时界定为表象运动过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反复进行的运动过程,甚至存在着双向运动,即主要方向是正方向,表象—→味意象—→中形象;但也还存在着逆方向:文学意象的分解和重新合成,文学形象的分解和重新含成等运动形态。在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文学本身因素的…  相似文献   

3.
语象概念的“引进”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象”术语近年来流行颇广。该术语最先由赵毅衡创造,作为西方诗学术语image的译语。之后不少中国学者接受了这一术语,其中陈晓明还对于“语象”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蒋寅、韩经太和陶文鹏等分别尝试以“语象”为基础概念来阐释诗学核心概念“意象”。可是,在对于“语象”追根溯源、仔细辨析之后,我们发现赵毅衡的“语象”概念源于对于西方文献的误解,而陈晓明对于“语象”概念的重新定义也欠科学。“语象”是一个有能指、无所指的“悬置学术术语”。  相似文献   

4.
文学意象的生成每一步都不离开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而存在。“象”经“相”而成于情意;“象”与“表象”互相发明跃为“意象”,主要在于情与意的统摄,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的意象体现了心理潜在的压抑;“意象”转化为“文学意象”则要求“情绪化捕捉”的能力,象征手法是审查机制的一重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以意象形式来反映人的外部世界和内心感受的,汉字以其意象性结构为汉语文学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审美把握的最佳资源:(一)汉字语象成就了汉诗的"画意"追求;(二)汉字意象孳乳了汉诗的比喻意象;(三)汉字分行排列凸现了汉诗的丰美意象。有血有肉的汉语文学源于对汉字的精心雕琢,现代汉语文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美的资源",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保持地方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意象性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意象性指的是文字符号唤起人的意象的性质和功能。意象则是人的表象和情感反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鲜明个性的内心形象。意象一般在叙事文学中叫作典型,在抒情文学中则叫作意境。汉字的意象性使情感表达始终离不开物象或者表象,从而使汉字的情感表达极具形象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的意象,不是指在作家的头脑中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零碎意象,而是指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语言符号化)的产物——文学文本中的特殊“形象”——整体意象。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客体主观化与主体客观化交融渗透的产物,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意象的产生过程也是如此,但是当它以整体意象在作品文本中出现的时候,从“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就是客体主观化了的。诗歌意象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意象性。所谓意象,是人的表象和情感反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鲜明个性的意中之象或者内心形象。意象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叙事文学的典型,一种是抒情文学的意境。汉字的意象性即文字符号唤起人的意象的性质和功能,汉字的意象性使得汉字的色彩表达最具情感性、象征性、人文性。  相似文献   

10.
语象叙事是对传统主体线性结构与时间叙事模式的反叛和颠覆,并为视觉书写和意象再现提供更为开阔、更加精准的空间视点。贾平凹的小说蕴含着明显、独特而复杂的语象叙事痕迹,其作品描绘的一幅幅连续性、生活化和语境化的乡土场景,以语赋形于现实的千姿百态,实现被"遮蔽"乡土空间的语象再现与叙事重构。作为当下乡土文学的旗帜型作家,贾平凹个性化的创作实践不仅是对乡土审美观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对空间记忆基点的深度寻找,更是对文学叙事转向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歌曲是以音乐艺术 (曲调 )的表现手法与文学艺术 (诗歌 )的表现手法相互配合 ,来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任务的。因此在歌曲创作过程中 ,作曲家首先要吃透歌词 ,明确歌词所表现的主题内容 ,深入研究歌词的结构特点 ,挖掘歌词的音乐内涵、韵律和节奏特色 ,从而选择合适的音乐主题 ,创作优美而感人的与词意相吻合的旋律 ,塑造完美的音乐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中意象因袭是很常见的现象,被频繁袭用的意象已演变为公共意象.虽然公共意象可以靠相互夹带、时空叠合的方式时时翻出新意,其审美创造性毕竟大打折扣.元曲作家曾采用直陈的写法颠覆传统审美意象体系,然而意象不足也就意味着诗意不足.明清诗歌重回因袭唐诗意象的老路,古典诗歌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与拆解。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传统对女性创作的误读,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本文试图从男女作家对女性的写作角度,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正确解读西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观。  相似文献   

14.
文学空白是列锦在句法结构上的显著特点,由此而引发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读者据此时列锦中所蕴涵的诸类模糊进行历时性的阐释与解读,故此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得以永存。本文作者认为,尽管列锦在英文中缺失,只要译者充分考虑到列锦的结构形态,采取必要的措施,列锦所蕴涵的空白美便可以在译文中再现。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意象、母题的主题史流变规律中,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千里马文学意象也有病马老马慢马意象家族作映衬,其往往更加别致地表现了文人的落魄而又不甘寂寞,以及对名驹快马价值的钦羡向往。这类咏叹揭示了马意象所暗示的文人功业情结--成就动机是马文化的精神基石。它在"骐骥人才"、"宝马英雄"等先在模式的映照下,虽显得较为黯淡,却是必要的补充参照,加以统观,可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别,反映在习语上,出现了习语形象不对等的问题。形象或文学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反映,翻译时应从该民族文化氛围总体理解其寓意及效果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以词语为载体的一种修辞艺术,是诗人情感与世间万物的融合体。本文以中英文抒情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月、海、花为例,从哲学观念、地理环境、审美态度及文学传统四个方面剖析中英意象使用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深层次地理解中英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熟知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但伊斯兰教是否允许用文字对圣人的形象进行描述,有的学者对此并无明晰的认识。从圣训、《天方至圣实录》等中外伊斯兰教典籍,以及碑刻、宣传单等资料看,用文字描述圣容的做法,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并不相违。在中国,用文字描述圣容的做法也已经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是丝绸、瓷器和玉石等货物的贸易之路,也是东西方宗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枢纽。以当代英诗中的丝路形象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Nvivo11质性软件为具体工具,通过逐字逐行阅读当代涉及丝路元素的英诗文本,并对其编码赋值,结果发现:当代英诗中饱含着诸多的丝路形象,呈现出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褒贬并生的三大范式,其中乌托邦化丝路形象是当代英诗关于中国形象最为稳定的结构范式。作为英诗记忆符号的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渐与海外中国形象的提升具有镜像宝鉴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可以借由英诗客体输入的丝路形象,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路文学的景观发掘提供软实力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意境论出发论述了诗歌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认为诗歌意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学意境和音乐意境。诗歌中的文学意境是可译的,而音乐意境则是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