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在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异化扭曲,发生了审美危机。同时,小说揭示了黑人民族只有保留住黑人文化,才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撞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3.
同化与回归——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探讨了黑人精神解放的问题。黑人抛弃或割舍黑人的文化传统,对白人文化的盲目顺从,只会使他们遭受愚弄和欺骗。更重要的是,黑人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离异,其后果势必要导致黑人种族的主体意识的丧失,并危及到黑人种族自身的存在问题。黑人民族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达到真正的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不但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被白人价值观所同化的现实,而且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乃是造成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作者莫里森透过<最蓝的眼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才能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中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7.
托尼&#183;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相似文献   

8.
但凡伟大的作品都必不可少地蕴含丰富的神话成分。托尼&#183;莫里森在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宠儿》中也是如此。她运用了传统的希腊神话、非洲神话和伊旬园神话,充分表现了美国黑人在寻找自我及追求完整的过程中的艰辛及其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长篇小说《秀拉》中,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彻底打破黑人文学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塑造了三位性格各异的美国黑人妇女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展现了她们在种族、性别、阶级的多重压迫下顽强地抗争命运的精神,谱写了一曲高亢激昂的女性英雄主义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183;莫里森的小说以流溢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灰色的黑人世界,阐述了双重文化冲突下黑人灵魂的涌动-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以这个光怪陆离的黑人世界为观照点来探讨莫里森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俄汉民族的戏剧、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中黑、白颜色的运用遵循俄汉民族各自不同的色彩观,深刻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世界图景各自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因此需要加以认真地区别对待。与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蒂,民族文化认同历时态地孕育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及其特征。作为一个深生态阈的学理问题,民族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发微。在关系论视域中,作为文化现代化的实践理性的民族文化认同,契合的是中西文化各自文明合法化的必然性;作为形式上与民族文化认同相悖或伦理价值上与现代性一致的文化全球化,整合的是中西文化彼此承认及其更高层次上和解的可能性;而作为文化现代化的理论理性及其深层发生机理的现代性,却扮演沟通和圆融二者的角色。当代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必须在理论承诺中开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勾画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白蛇形象的嬗变脉络:由上古先民顶礼膜拜的蛇神到给人们带来侵扰祸害的蛇妖,最后又逐渐变为善良贤惠、依恋凡人的美丽女性。探讨了这一形象在流变过程中所涵盖的丰富的图腾文化、精怪文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文化全球化对国家文化主权形成了挑战,并削弱了文化主权。中国应该建立跨世纪的文化战略,坚持文化的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捍卫文化主权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统一;发扬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倡导大众文化的统一。在文化的良性互动中捍卫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  相似文献   

16.
黑白画在版画教学当中,是最基本的训练课目之一。文章针对黑白画的塑造、转换及黑白中间色的特点加以分析阐述,并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临摹、欣赏、借鉴和吸收,来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对黑白画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的身份,同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信仰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政治意义上的认同建构应该以文化的认同建构为基础和前提。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整合、提升,并实现自身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门第》中矛盾冲突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婚姻家庭的传统思考,它更多的彰显了故事背后的文化逻辑。"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带来的是情感的纠葛、文化的抵制。而"婚外情"的出现则向我们展示了婚姻中的文化认同再生产了新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19.
华裔女性作为异域少数族裔承受着双重压力本土男权观念和异域的种族歧视.这导致了华裔女性写作的双重边缘性.通过文学文本反映这种压力和边缘性,正是华裔女性写作的魅力和特质.  相似文献   

20.
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如美国社会之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复杂新变。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主导之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并没有为少数族裔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族裔文化共同体传播的乏力和美国个体主义的流行,使得少数族裔文化在开放时代迅速零碎化、民俗化、边缘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文化民族主义理想伸张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