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呈现多种维度,从语言的反映论和表达论到语言的建构论,从语言到话语,从语言作为透明的表达工具到语言的意识形态性以及与权力的盘根错节的关系,都包含着语言与跨文化理解、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语言与意识形态以及语言与权力等值得引起批判性反思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言对比研究,应从语言类型学出发,从应用领域当中遇到的问题出发,选择有价值的语言项目进行语言对比;从提高语言的宏观研究意识、拓展其研究范围、深化微观对比等方面,加强语言的宏观对比研究;从语料库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实证研究等方面,完善语言对比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毛绍磊  李娜 《社科纵横》2009,(9):155-156
本文从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入手,主要介绍了语言测试的发展阶段、语言测试的分类、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指出了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导游语言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导游语言的研究作了一个回顾,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视角,主张从社会角度看导游语言和从导游语言角度看社会,前者涉及导游语言的本质、主体、选择研究等,后者涉及导游语言的语码转换、评价标准、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和奎因分别从生存论和语言哲学角度出发克服了意识哲学和观念论,二者在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关系方面有很多一致的观点,但他们二人的语言主义又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对语言的诗意使用,即一种“下降的”使用,奎因则认为科学语言是与文学语言相对立的,提倡“语义学的上升”。  相似文献   

6.
秦晓伟 《阅江学刊》2014,(3):127-133
文学的科学化诉求引发了划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冲动。在文论史上,理论家们曾尝试区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标准语与诗语言及科学语言与诗语言的差异。这些区分一般倾向于在静态框架之内展开。从动态观点来看,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标准语和诗语言之间呈现为相互支撑;科学语言与诗语言之间体现为逻各斯与神话的对立互补。从发生学角度看,语言就是那种在持续流动中减损消逝并增补更新着的事物。语言的内在流变性证明,任何关于文学语言本质的抽象和规定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言单位 ,“师从”经历了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 :从自由词组到固定词组 ,从口语词到书面语 ,从非基本词汇到基本词汇。这一发展过程印证了语言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对渴望深入理解这些规律的人来说 ,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转向"被比喻为20世纪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形而上学在寻求统一的规定中不断分化语言并使语言逐渐中心化的结果.这一结果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表现为从语言逻辑平台上确立并通达形而上学对象;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体现为哲学家们超越传统"语言"理论的狭隘和缺失的同时,对语言本质和使用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实现了西方哲学整个研究视阈、运思方式以及问题探讨的转换.因此,不论从与历史关联的直接性来看.还是从语言本身的逻辑系统来看,语言都必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中一个自主的领域,并在原初性的理论基础上实现其形而上学理想.  相似文献   

9.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玲  马志刚 《社科纵横》2004,19(1):133-135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许多种语言中都有所表现。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就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从称谓、俚语、谚语和其他方面作以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李铁秀  龚宏 《学习与探索》2004,3(2):105-107
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反思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使文学不成其为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文学应重返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11.
陈宗玉 《唐都学刊》2000,16(4):133-136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语言交际是交际交流中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从语言交际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现代英语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形态学角度论证英语是分析、综合性参半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动词时态是以动词形式变化来表示句子中谈到的动作、状态的时间关系和说话的时间.汉语动词时态是通过单独或组合词汇来表示句子中动作的发生和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两种语言的时态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各自的特点,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描写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现象和范畴.  相似文献   

13.
吴秀明 《浙江学刊》2005,(2):103-108
中国当代文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缺乏语言自觉意识的,往往将"语言"与"言语"相混淆.从20世纪80年代伊始,在新的审美观、语言观的影响推动下,经过反复不断的艺术实践,才逐步确立起符合文学本体特征的语言表现体系.从横向共时态角度观照,大致可归纳为雅、俗、奇、杂四种类型.而就内在叙述语言特别是就深层叙述语境来看,则明显呈现由审美向审丑置换的发展趋向.这从一个则面反映了转型期美丑语境的深刻嬗变.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5):104-106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探究跨文化商务会话是一种新的尝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语言的经济属性日益凸显。不同于传统商务会话的单一理论分析,以语言经济学为基础结合语言学中的会话原则从不同角度分析跨文化商务会话,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语言在商业活动中的经济价值,为以后各种跨文化经济活动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任素珍 《唐都学刊》2000,16(3):126-128
从语言听说的视角,探讨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旨在寻求语言教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唯  高秉江 《求是学刊》2006,33(5):5-14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语言比喻成“存在之家”,在《关于语言的对话》中,这一语言比喻变成了“道说”,在《语言的本质》中,他又把语言称为“口舌之花”。海德格尔对语言的这些不同比喻既显示了其语言观从本体论向宇宙论的转向,也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晖  张恒 《创新》2021,15(4):60-71
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探究公共空间内的语言选择所表征的社会意义.随着其研究边界的扩大,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的考察逐渐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拓展至教育教学视角.相较之下,国内学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语言学领域,极少有学者将其纳入教育教学的视域下进行考察.国外理论研究表明,语言景观不仅可以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额外的输入资源,还在促进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和多语能力的发展、培养多模态技能、提高语言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实证研究多围绕语言景观与英语语言教学、语言景观与社会语言意识、语言景观与职前教师培训等三个议题开展.受国外研究的启发,建议国内学者加强语言景观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构建,探索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实证层面探究语言景观与语言意识的关系,重视教育机构内部的语言景观研究,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交际最重要的桥梁和工具,法律的制定和公布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法律的目的是规定权利和义务,而法律语言是法律的主要表达形式。因而,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求法律语言必须精确、严谨。然而,在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或模糊表达也规定着诸多法律条款和具体事由。大量的模糊语言存在于法律语言中,对法律语言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从语言学、语言哲学、认知学、法学的角度对法律语言模糊性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力--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对哲学的重新理解可以说是哲学史上和哲学观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其核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对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语言学也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其中任意性指的是孤立地看单个的语言符号,其"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而非任意性则比较复杂,它又表现为三个具体特征,即限制性、约定性和临摹性,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把语言符号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而观察到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语言符号的不同特征,相互之间不具有矛盾关系.对语言符号各种特征的理解应具有兼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