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琳 《理论界》2008,(7):1-1
语言和民俗的关系用水乳交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民俗是人们生活的习俗惯制,有人类社会即有民俗,任何人一生下来就自然地生活在特定的民俗氛围当中。语言是社会万象的信息载体,它所记载的内容中理所当然地就包含了民俗,语言和民俗不可分割,所以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少不了民俗视角的探求。  相似文献   

2.
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多元,语言生态丰富,各民族在长期的杂居状态下族群接触频繁,使得各种语言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本文简要描述了青海河湟地区汉族民俗语言的历史性、杂糅性和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方言俚语既是民俗文化的栽体,也是一种民俗事象.在河北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和生育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词,这些方言词与当地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在河北地区还有一些民俗是因语言崇拜、禁忌等约定俗成而来的,最为典型、生动的是习俗中禁忌语与吉祥话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对语言现象的民俗学研究是一片有待开拓且富于魅力的园地。与语言学家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构造不同 ,民俗学者将民间语言当作民间文化现象予以整体性把握 ,不仅关注语言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考察与语言形式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和民众精神。在民俗学视角中 ,民间语言体现为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活生生的民众行为、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5.
张筠 《青海社会科学》2013,(5):197-199,186
索绪尔曾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作为彰显文化特色的载体,语言在族群识别、文化认同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作为文化本身,民俗语言又在塑造区域文化个性上承担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强调通过对特定区域内社会性对话曲线的追溯,将发生在彼时彼地、转瞬即逝的民俗事象转化为一种描述它、可供反复查阅的记载。①而能够达成这种比较和转化,特定区域内的活态语言特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西宁地区的活态语言——西宁方言为例,从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传达的话语情感以及这种语言促使区域文化个性的形成及稳定等三个方面,试论呈现为民俗文化的活态语言其强有力的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7.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所谓语言,则是指人类所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们研究民俗,也研究语言,曲彦斌则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以此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人文学科———民俗语言学。创立一个新的学科,需要有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和坚实的研究成果的验证,要从理论与方法等各个方面都给予明确的说明与论证,从而凸现本学科的特质。曲彦斌首先界定民俗语言学的概念:“就是研究语言中的民俗现象和民俗中的语言现象,以及语言与民俗相互关系及运动…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最本质的文化特征。语言现象和人类文化现象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各民族图解世界的一种文化符号,语言的力量更在各种民俗信仰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在人类思想史上,“民俗”(Folklore)这个概念的初始语义正是  相似文献   

9.
聊斋话本由原来的传奇文类改编为话本体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其语体从文言文心转变到俗话俗情的过程。聊斋话本对《聊斋志异》的语言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化文人雅韵为庶民俗趣;二是变文思才藻为俗话谐谈;三是变书面文言为方音时调。聊斋话本和《聊斋志异》不仅在语言运用上显示出质与文的区别,而且通过语言的表象亦可看出两者在文化理念上也存在着俗与雅的分野。  相似文献   

10.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水的崇拜、传统节日、文身和口头语言民俗等层面,对黎族与南方百越后裔诸民族民俗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而在语言内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皮尔所说的"文化"其中也包括民俗的内容,民俗被认为是遗留在文明社会之中的古代社会的"残存物",语言与民俗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3.
2005年8月8日,“语言与民俗”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大会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者和中国大陆20多个省市的专家出席大会,并提交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提要。大会围绕濒危民俗语汇现象研究、专书语言民俗性研究、地域性民俗语汇研究、以及透过语汇形式探究民俗心理根源四个主题进行研讨。一、对于濒危民俗语汇现象的研究对于濒危民俗语汇现象,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抢救研究濒危民俗语汇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焦点集中在“民间隐语行话”和“女书”这两种…  相似文献   

14.
论价值语言     
韩东屏 《浙江社会科学》2012,(9):97-105,96,158
语言有描述语言和价值语言之分。虽然在纯粹的描述语言和纯粹的价值语言之间也存在兼有描述和价值二重性的混合语言,但这并不能作为没有描述语言与价值语言之分野的依据。价值语言有两种功能,一是评价对象,一是指令人。价值语言的类型有评价语言与指令语言、自然价值语言与人工价值语言、肯定性价值语言与否定性价值语言、原生价值语言与派生价值语言之分。价值语言内部还存在四个级别的差异,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系统。价值语言在性质上似乎与以真假为值的传统语言逻辑不相容,但实际上,价值语言也一直遵守的是传统语言逻辑。如果我们将传统语言逻辑所注重的真假值改为对错值,那么,传统逻辑就既可在实际上与价值语言相容,也可在名义上和性质上与价值语言相容。  相似文献   

15.
语言时空观将时间和空间视为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时空观的视界里,时间和空间必然被理解为概念的存在,而且,它们的概念应当是从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中获得的。本文尝试提出语言时空结构作为语言本体概念,论证语言时空观的理论依据,并以语言自身所彰现的时空特性来界定语言,追索研究语言本质的最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语言经济是指开发、保护和利用语言资源而产生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活动总和,其现实表现主要有语言培训市场、语言翻译市场、语言文字出版业、语言科技、语言艺术、语言会展以及新兴语言服务业等。语言经济学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把语言和言语行为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两者因涉及语言与经济而联姻,但它们在表现形式、产生和发展的路径以及取向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语言经济可以为语言经济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案例,对语言经济实践进行细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有利于语言经济学自身学科的发展;作为一门学科,语言经济学又可以为发展语言经济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厘清两者相互间的关系,有利于语言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濒危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商业不发达,人类虽然有征战、迁徙、交往,但割据状况是社会的主要格局,各民族语言的发展以分化为主,产生了许多方言,然后又发展成为许多独立的语言。因此现在有语系、语族、语支等亲属语言的现象。语言内部有方言、次方言、土语、次土语等差异。据国际语言学界报道,现在地球上有6700多种活着的语言,至于方言土语,更是多得不计其数。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有不少语言消失。但是,人类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18.
语言迷信是一种独特语言现象。当人们认为语言符号同客观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时,语言就具有了某种超凡的力量,从而产生了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汉语语言迷信现象中的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选择语言作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实现意愿的手段和交际模式,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卫国 《学术月刊》2012,(12):77-82
语言经济学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存在着语言变量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被很好地解答,在其研究范畴、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疑问和混乱。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语言经济学实质,促进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1)语言成为经济学的研究话题,主要在于语言自身的经济属性,即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官方)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社会)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2)要区别"经济"和"经济学"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经济学是"‘语言’的‘经济学’"与"‘语言经济’的‘学’"两者的总和;(3)语言经济学研究要注重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语言及相关问题上的运用,而非停留在概念的使用上,在方法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语言规划研究,而是作为语言规划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5)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与教育产业也存在着交集,在语言产业对经济贡献度的具体度量上,不能拘泥于单一指标,要多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过程中,表述案件生活事实的日常语言必须被置换为表述法律事实的法律语言。这种置换之所以能够,基础在于两种语言在意义上具有共通性,而法律职业者拥有双重语言技能则为其提供了可能性。置换遵循一定的逻辑路径,包括:在个案中置换;通过分析法律术语所使用的不同定义方法进行置换。多种原因将导致置换难题,包括:法律语言与外在事实之间存在"一多对应"关系;绝大多数法律语言多义;法律语言具有价值主导性;立法者不能如实表达立法意图;日常语言的发展性与法律语言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