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2年6月至1953年2月开展的司法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不仅确立了新中国初期的司法运作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新中国的司法传统。司法改革运动所奠定的司法传统对建国50多年来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历史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司法改革运动进行较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陈策 《理论界》2008,(12):105-106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很重视国家的法制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1957年后,随着反右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及反右倾运动等的开展,法制建设逆转,陷于停滞状态。这一局面的出现既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也和毛泽东在这期间对法制的态度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3.
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新的视角重新反思和评价清末法制改革在近现代中国法制变迁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这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运用法制现代化的理论工具着力探讨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内在联系,认为这场法制改革运动具有双重性质,即:它既是资不封建统治集团为了挽救即将崩溃的专制帝国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法制改良运动,又是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影响下所展开的一次法律改造工程。因之,清末法制改革既开始了法律结构的创新性过程,又表现了法律精神的某种价值转型,从而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发端。  相似文献   

4.
赵天宝 《兰州学刊》2008,(12):115-118
清季十年的法制改革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序幕。文章分析了清末法制改革的社会背景、原因和历史贡献,最后阐述了它对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以供立法机关参考。  相似文献   

5.
政策法和法律(指立法成果,下同)并存,构成当今中国的双轨法制。双轨法制是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只有改革完成时才能消除双轨法制现象,实现法制一元化。但是,推动双轨法制走向一元法制不能等待。改革的每一进步都为法制一元化提供了现实可能,而人们的主观努力不仅可加快法制一元化的进程,也有助于推动改革。重视并积极推进法制一元化,是中国目前法制建设的一个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审级制度的重构与司法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红 《重庆社会科学》2005,(12):77-81,112
三审终审的审级制度是经过法制发达国家多年的探索和司法实践形成的现代化的审级模式,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结晶。在我国的法制建设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审终审制,但由于当时的国情和司法观念,在二审终审制度产生的同时而夭折。目前,当我们大力弘扬现代司法理念的时候,需要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审级制度进行改造和完善。重构审级制度将是我国民事诉讼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首先予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审级制度,是体现司法公正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7.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在1926年到1927年进行的司法改革,是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原则指导下,围绕着司法党化、革命化,对清末以来的司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图建立新型司法制度的一次大胆尝试。这次司法改革为中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司法为民的价值取向,开创了党的领导、人民参与的司法改革之主体模式,为当代中国人民司法本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8.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我党对法制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相结合的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五大又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确立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提出,开创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 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有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50年代初期,我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但是,从1957年以后陆续开展的群众运动偏离了法制的轨道,到“文革”期间,更是发展到无法无天,法制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与破坏。  相似文献   

9.
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远猷 《中州学刊》2001,2(6):83-86
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是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新篇章。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仿效西方国家司法原则与制度,采行法治主义、人道主义、民生主义,积极改革封建传统司法制度,创建了近代新司法原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以法治税     
党的十三大提出: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必须贯串于改革的全部过程。法制建设体现在税收工作上,就是加强税收的立法、执法、司法,全面实现以法治税。本文就实现以法治税的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粗浅探讨。一、实现以法治税的必要性李鹏同志指出:“以法治税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以法治税与发展生产力是一致的;全社会必须树立以法治税的观念。”当前  相似文献   

11.
崔士岚 《理论界》2009,(12):73-75
中国古代公案类与法制题材小说,对古代社会的司法状况有所反映。这些内容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司法状况,服务于现实法制建设有一定作用。通过对古代法制题材小说的研究,较为全面地认识了古代司法制度的利弊,从而促进当今的法制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建国之初的司法改革运动,是新中国司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司法事件.作为当时政法战线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具体领导、组织、推动了这场司法改革运动.董必武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运动的性质、目的、工作方针和工作重点,强调这场运动是反对旧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的活动,旨在于使各级人民司法机关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纯洁起来,由此必须贯彻思想改造和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突出把握司法机关的思想改造与司法队伍的组织整顿这两个工作重点.通过这场为期十个月的司法改革运动,进一步清理了旧法观点,逐步确立了人民司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整顿了法院队伍,基本上解决了组织不纯的问题;改进了司法审判作风,逐步建立了便民诉讼制度;推动了纠正错案和清理积案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司法审判工作的开展;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司法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和强化,进而为新中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立法问题的逐步解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问题摆在了法制建设的突出位置,成为法制建设“更为根本且更加致命的问题所在”~①。一方面是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逐步纳入法制范围,需要通过司法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得司法的职能不断扩大,司法的任务日益繁重,司法的责任更加重大;另一方面则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各个执法部门和各个诉讼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大地损害了法制的权威,其中尤以司法腐败为害甚烈。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围绕司法所需要调整的各种社…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治形成的条件——昂格尔法治思想探析刘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1〕,已被党和国家确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改革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是一个划时代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在我国这样一个“民...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种状况与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是相悖离的。只有以法制作为坚强的基石,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才能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我国现代化事业中的法制建设,为我国法制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其法制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卓越的预见特征在我国法制史上矗立起一座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6.
王学君 《江汉论坛》2002,1(8):85-87
法制现代化意指由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变迁,其主要表现是法制价值取向、法制内容、法制功能以及司法的现代化,而司法独立是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司法独立存在着体制的困境。要实现我国的司法独立,需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宪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7.
田茂兴 《理论界》2009,(1):82-83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内涵,为深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提供了指导方向,是我国改革放开3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基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在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该坚持"人本法律观",以公平正义为基本理念,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民主、科学、合理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非常重视运用法律武器,促进根据地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刑法、诉讼法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法制系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更重视社会主义的法律建设,在领导新中国法律创造工作和司法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法制建设的指导原则。但是,由于许多原因所致,毛泽东的法制思想还具有局限性。我们应该科学分析、正确认识毛泽东的法制思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移植苏联法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将苏联的法制模式作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楷模 ,将苏联的法学教育模式作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因而照搬了苏联的一些法律制度和教育体系。这种“全盘苏化”虽对当时的中国具有填补空白的积极意义 ,但与之相伴随的法律教条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等因素也对中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可以使我们在走向法治之路时正确认识、借鉴外国法制 ,使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党对依法治国之路的探索过程、各过程的特点以及建设法治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一、党的探索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 )转型时期的法制创新 (新中国成立———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 ,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摧毁旧法制 ;2 .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开始重视法律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4 .实行国家法制统一 ;5.进行了司法改革运动。 (二 )法制建设的停滞和破坏阶段 ( 1957年——— 1978年 )。在指导思想上 ,在制度方面 ,在国家事务的管理方面 ,在法律教育和法律普及方面出现了停顿和倒退。(三 )邓小平对民主和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