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的第一条公路台柳路(台东-柳树台),全长30.3公里,系德国人所建.德国占领青岛的18年间,共修建了15条公路,总长165.8公里.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477公里.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初,德国人将西方文化带至青岛,而在传播方面,客寓青岛的俄国侨民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山路1号,不仅是一个老街的起点,更凝缩了青岛的历史,承载了青岛这个城市的记忆. 青岛的历史虽只有120多年,但这个城市却一次次地被打上异国的烙印.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山路1号竟毫不遗漏地一次次被来自异国的风吹过. 第一阵异国风来自德国.德占青岛始于1897年11月,几个月后,德国人开始修筑的第一条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对于这个签订了99年租借合同的城市,到1904年的时候,德国人开始考虑修建俱乐部的事,而俱乐部的地址就选在位于今天中山路1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10月28日,德国钢琴家卡罗琳·费舍尔青岛独奏音乐会,在青岛大学音乐厅上演.年轻的演奏家用纯熟、高超的技艺,为青岛观众献上了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莫扎特等多位音乐大师的作品,让人们领略到了纯正古典钢琴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日本艺伎     
《青岛画报》2006,(12):78
根据编纂于1928年的<胶澳志>所载,日本人最初出现在青岛的时间,大约是在1901年.此时在青岛的日本人仅有五六十人,除了几个德国洋行机构的职员,多数是从事"陪侍服务"的歌女舞伎.从20世纪初开始,青岛与这个隔海相望的岛国就有了贸易上的往来,青岛与日本在1903年的贸易额是15033关银两,次年,这一数字就增至183337关银两.1907年,日本著名大财阀三菱、三井、横滨正金等先后在青岛设立了办事机构,开始在这座新兴殖民城市的商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此时胶澳经济贸易的大权仍掌握在德国人手中.根据1907年4月的人口统计,常驻青岛的日本人已由最初的五六十人增加到33户,196人.  相似文献   

6.
时下,八大关的银杏叶正开始飘落,十月的青岛略微带着些凉意.5日,来自德国的瓦伦汀·希德迈尔用琴声传递着浪漫,给十一月的青岛注入了更多唯美的元素.  相似文献   

7.
张岩  张屹卿 《青岛画报》2011,(10):68-69
9月8日晚,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迎来了大批德国客人,"感知中国亲水之城——青岛图片展览"在这里开展。这次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驻德国使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青岛市政府和柏林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感知中国亲水之城——青岛图片展览",以柏林亚太周"环境、水、健康"为主题,突出青岛城市帆船运动的水质特征,全面展示了中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本刊上期发表了<老青岛的俄国人>后,很多读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年,青岛是哈尔滨和上海之外,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第三移民城市.青岛的近代城市文化中,除了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也浸润了不少俄罗斯的风情.比如青岛的欧式建筑中,俄罗斯风格的不在少数.青岛最早的涉外婚姻中,俄罗斯人是第一位.作者鲁继勇在1996年到2005年留学俄罗斯,获俄罗斯文学博士学位,深谙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另外,他从年少时起,颇受热衷研究青岛近代文史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对岛城的史、事、人物查询资料,考竟源流,较有独自的见地.他将为读者陆续带来<老青岛的俄国人>,也带来一种我们不常见的青岛近代文化和一个别样的经典市南.  相似文献   

9.
正1898年5月,德国侵占青岛仅6个月,德国德华银行便在青岛设立了分行,成为青岛近代历史上第一家银行。临海的财富新地德华银行(Deutsche-Asiatische-Bank)成立于1889年5月13日,由当时德国最有实力的13家大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北德银行、门德尔松银行、达姆施塔特银行、巴伐利亚抵押银行等共同出资500万两白银(约2250万马克)在上海设立。1896年,德  相似文献   

10.
日德青岛战争是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件大事。日本、德国是战争的直接当事方,中国是最大的利益攸关方。对于中国,青岛是不可分割的领土,关系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对于日本,占领青岛是对德国的复仇,能以此争夺更多的利权,为扩张势力范围创造便利;对于德国,青岛是在远东的最大基地和在全球最有潜力的商贸据点,是帝国对外扩张的标杆,得来十分不易,失去代价惨重。三方围绕青岛的激烈博弈,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并进而影响了一战的历史、远东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  相似文献   

11.
贺中 《青岛画报》2014,(12):56-61
百年前,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百年后,反思战争,祈求和平.11月4日-11日,德国一战老兵后裔团和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一行47人踏上了青岛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青岛,却无数次从他们祖父辈口中听说过青岛,无数次从老照片中猜想着它的样子.如今,他们来了.他们在俾斯麦兵营旧址前唱响《水手之歌》;他们在胶济铁路大港火车站想象祖父辈们参与建设的场景;水兵俱乐部旧址情景再现,思乡之歌《Rolling home》回荡;他们在一站遗址青岛山种下“和平”、 “友谊”之树,他们为了友谊而来,“要牢牢记住这个世界是需要和平的,人类之间是需要和睦共处的”,正如后裔团团长穆勒(Georg Müller geb.)先生所说.  相似文献   

12.
《青岛画报》2011,(12):57
8月21日,青岛籍旅德钢琴家徐牧在青岛大剧院献上一场充满古典之美的"清凉之夏"钢琴演奏会。徐牧自幼师从青岛著名钢琴老师陈邵功,2006年考入德国法兰克福音乐学院,被德国乐评人誉为"最具天赋的钢琴新秀"。依靠青啤地产的鼎力相助,徐牧通过本次演奏会圆了故乡梦。作为青岛城市的一张名片,青啤地产历来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积极推动着青岛音乐事业的发展。青啤地产借助音乐之声,令众多海内外客商和游客以及新闻媒体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青岛、爱上青岛,让"音乐之岛"美名远播。  相似文献   

13.
王栋 《青岛画报》2007,(7):76-77
从1915年开始陆续成立的日本中小学校,应该是青岛1914年之后日本侨民激增的必然结果.是年12月28日,攻占青岛刚满一个半月,日本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将这座硝烟尚未散尽的城市正式对本国公民开放.当时日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护宪运动",桂太郎和山本权兵卫内阁的相继倒台,导致了大量国民的失业.青岛的开放,无疑让许多日本失业者产生了希望.于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带着淘金的憧憬与梦想,潮水般涌入青岛.不过短短的几年,青岛的日本侨民就从德国殖民时期的几百人,猛增至1917年的近两万人.  相似文献   

14.
1903年,一个名叫"汉斯·克里斯带安·奥古特"的德国人,将上乘的德国酵母和啤酒花带到了一个东方国度,从此啤洒的种子在这个海滨城市落地生根、枝繁叶茂,107年后,这粒种子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商--青岛啤酒.  相似文献   

15.
正广兴里坐落于海泊路63号,据考证是青岛最早也是最大的里院,反映了青岛里院所具有的中西合璧风格及商住两用功能,是大鲍岛民族工商业崛起与发展的经典写照,见证了青岛近代开埠以来城市化与近代化的历史轨迹。1897年11月14日德占胶澳后,青岛被动地进入了城市化与近代化的轨道,德国人企图将青岛建设成为一个"纯德国式城市"并在1898年青岛的第一版城市规划中显示出德国人实施华洋分区的理念。其中德县路为欧人区和华人区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6.
正他生前最大的乐趣就是用他对青岛的深度了解,去帮助那些希望知晓答案的人们,并且这也让他始终保持着忙碌与活跃。他从未忘记自己心爱的故乡——青岛!——Mathias Matzat(马维立教授长子)出生在青岛的德国人入秋以来的青岛天气一直阴沉不定,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时不时还有零星的小雨飘落。仿佛似乎是在为一名生于青岛,并且一生都眷恋和挚爱着这座城市的德国老人的离去而暗自神伤……2016年10月21日晚,青岛早期城市发展史研究者、德侨青岛日常生活史研究者、波恩大学地理学院教授马维立博  相似文献   

17.
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只有118青年的历史.追溯第一条公路台柳路(台东一柳树台),全长30.3公里,系德国人所建.  相似文献   

18.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产自青岛,此事早已广为人知并为国人称道.但大家也许并不了解,青岛出产的石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畅销外埠,受到建筑业界青睐,在上海国际饭店等重点工程中使用,被誉为"国货之光".这些产品皆来自青岛一家民族企业——中国石公司. 德租时期,本地花岗岩被广泛使用 青岛建置以前,未见有规模开采石材的记录.章高元驻兵青岛后,建设栈桥、兵营、炮台所用石料皆从威海石岛运来.德租青岛后开启大规模城市建设,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德国当局和建筑公司曾在沧口以北、青岛山北麓、小鲍岛村东南、太平山脚下、沙子口等地陆续开辟多个采石场,以满足筑港、筑路、军事设施等工程石料的大量需求,其中以青岛山采石厂最具规模,还配建有一条至大港的轻轨铁路.  相似文献   

19.
《青岛画报》2021,(1):68-71
岛城人文记录摄影家、青岛画报摄影师张岩的《大鲍岛——一座城市文化发祥地的影像》摄影展,于2020年12月26日上午10时在青岛市海泊路43号洛川家美术馆展出. 大鲍岛是老青岛"街里"的一部分,是120多年前德国租借青岛时指定的华人生活居住、商贸活动、社会交往的区域,这里融合了东西方、本外埠不同的生活习惯、经商方式和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山路1号,不仅是一个老街的起点,更凝缩了青岛的历史,承载了青岛这个城市的记忆。青岛的历史虽只有120多年,但这个城市却一次次地被打上异国的烙印。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山路1号竟毫不遗漏地一次次被来自异国的风吹过。第一阵异国风来自德国。德占青岛始于1897年11月,几个月后,德国人开始修筑的第一条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对于这个签订了99年租借合同的城市,到1904年的时候,德国人开始考虑修建俱乐部的事,而俱乐部的地址就选在位于今天中山路1号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