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迁海复界” ,引发了惠、潮、嘉客家人一批批陆续移入深圳。在客家人的第四次移迁大潮中 ,深圳客家人传统村落得以出现 ,这是客家民系在闽、粤、赣交界区形成后第一次向外播迁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史实出发批评罗香林过分强调客家的中原汉人血统,还是从族群理论出发批判其“族群中心主义”,可能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罗香林研究客家时的社会情境和他对客家判定的标准。罗香林注意到了客家与畲民之间的血缘融合,从而发明和解释了“民系”理论,并从文化上来论证客家民系之优秀。罗香林对客家的界定,依据了客家人士的访谈,暗合了族群理论,也揭示了他那个时代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地域范围。1930年代前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存在着对客家人和客家地区的自我认同,民众对谁是客家人,哪个地方是客家地区,其实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相对清晰的界限。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三省交界地区宋以来的历史进程,或许对思考客家学自产生以来一直挥之不去但又无法得到正解的问题,即“什么是客家”,产生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客家人是五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汉族的一支民系。为避战乱,东晋末,居住在黄河流域(主要是河南、山西,即汝水以东、颖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上党)的名门望族,整族整族,一批一批,有的还带着部曲(军事性的家族共同体),向长江流域迁徙。唐朝末年又继续往南,迁移至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的东北部。至宋代迁入闽粤赣边区的汉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此时,客家人已具有共同的地域(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共同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与商业),共同的语言(客家话),以及表现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证了西汉前期的南海王国是古越人一支建立的,南海王的封邑及其疆域位于闽、粤、赣交界地区,宋元时期这一毗邻地带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文章指出客家人的来源除以中原陆续南迁的汉族为主体外,也融合了当地土著古越人,这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可得到印证.畲族先民迁入闽、粤、赣的时间较晚,与汉族(含客家人)是两个民族,各有独特文化;元明清时期,畲族与客家人也曾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客家精神形成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最优秀民系之一。客家精神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在流浪、拼搏和创业中锤炼的,是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穷山恶水中锻冶的。客家精神内容丰富,本文将从历史地理角度和社会学角度来探索“冒险进取、爱国爱乡、崇文重教、海纳百川”这四个客家精神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客家系因战乱由中原南迁的汉族。据估计,人口达数千万,散布于南方诸省及世界各地,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历史上最早的聚居地。本文重点论述这支南迁的汉族——客家与当地民族的几个关系。一、“客”是与“主”相对而言,“客家”是因迁住少数民族地区而得名秦汉时期,赣闽粤都是百越民族分布区,当时福建的大部分及赣东为闽越国居住区;两广  相似文献   

7.
客家方言及民系形成的时间、地点问题,是客家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争议较多的问题、本文从移民走向和人口变化、汉畲杂处等新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赣方言形成在先,客家方言是北宋中期在赣南形成,而客家民系则到南宋中期闽粤赣三角地区全部客家方言化后才告形成。  相似文献   

8.
对客家民系形成 ,过去只注重谱牒、史料上人口变化、客户比例 ,却忽略了这么一个形而上民系的文化大背景。本文认为 ,承传唐宋古代海洋文明、宋代鼎盛于赣的人文气象 ,以及宋末积弱之际激发的汉民族文化自尊 ,才是客家民系形成于赣的根本历史动因 ,只有抓住这一根本 ,才能达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先有实 ,后有名 ,客家民系形成于得名之前 ,当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畲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在《畲族的历史来源》一节中指出:今天主要分布在闽东、浙南的畲族“普遍流行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的传说”;根据各地方志和其他史籍记载,“可以判定闽东、浙南诸地的畲族基本上是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迁去的”,而且“最迟在七世纪初,畲族就已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了”。广东省考古队和我们先后在粤东梅县发现的一批新石器晚期的遗物,或许能为以上的说法提供点滴证据。  相似文献   

10.
客家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为什么客家人有如此强烈的寻根意识?寻根与认同有什么关系?认同的基础又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客家民系的品格特征,加强海内外客家人的联系和情感交流,进一步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来源于对客家民系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认同是寻根的驱动力;而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而非血缘关系;因此,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弘扬客家文化,可以使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和认同感得到满足和加强,从而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和繁荣昌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地处粤东北部的平远,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连蕉岭,南接兴宁、梅县,西邻江西寻乌,北毗福建武平,可谓鸡鸣三省。古时轮蹄舟车缤纷络绎,为明、清时期粤赣闽三省著名盐道要冲;今乃粤东、闽西、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享有客家金三角、闽粤赣边陲璀璨明珠之美誉。  相似文献   

12.
“圆坟”是客家人为祖先所造坟墓落成后举行的有一定程序的祭仪,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十分流行。该文以粤东梅州地区田野调查的材料为主要依据,联系客家民系的生存状态与汉族先祖的文化观念,分析探讨祭仪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及其与稻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钟理和作为客籍作家,始终把客语作为其思考语言进行写作,在其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中,描绘出了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传统客家人的典型形象,呈现了客家民系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不仅呈现出客家文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贴切、深入地了解客家人的真实生活景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客家”、“客家人”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种地域现象。是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汉民族独特稳定的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文化)“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载体,即被客家人共同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在音乐方面的体现。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上下近千年间,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他们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也正因为如此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目前仍有大量的原生民间音乐流传。然而,目前客家音乐的研究多数还是集中在对客家山歌研究的层面上,全面收集整理研究客家音乐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要深化客家音乐的研究及时收集挽救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为学习、研究、创作、继承客家音乐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钟理和作为客籍作家,始终把客语作为其思考语言进行写作,在其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中,描绘出了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传统客家人的典型形象,呈现了客家民系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不仅呈现出客家文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贴切、深入地了解客家人的真实生活景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闽赣粤交界的大三角地区是客家族群(民系)孕育、诞生和成熟的原生地,具有先民、先祖、祖先三重血缘资源优势和文化场景作用,是客家血缘与文化的寻根处。客家在此地所寻找的客家基本精神是对河洛根性文化的传承。客家原生地是海内外客家中原河洛姓氏寻根的中转站。客家的血缘寻根和文化寻根是客家族群认同的主要途径,对全球化背景下重构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常把客家文化视为移民文化,实际上移民文化有明确的定义和范畴,客家人已经在赣闽粤交界区域定居了数百上千年,客家社会早已是一个稳定的定居社会,说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其理论前提既不能成立,所举例证又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我们认为,客家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山区农耕文化.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山林性、边缘性、向心性.客家文化的这些特征辩证统一,其表现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片区也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动态发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闽、粤、赣、浙、皖五省的部分山区,居住着一个叫畲族的少数民族。他们早在七世纪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从明代起陆续迁移到闽东、浙南等地。全国的畲族约有二十五万人(据1974年统计),以福建、浙江两省居多。福建约有十三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福安专区的几个县内。浙江约有十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温州、金华两个专区的十几个县内。一般说来,畲族以务农为主,村屯不大,星散在汉族之间。  相似文献   

19.
当代客家学术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客家学术研究经过了建国后的沉寂期,20世纪80年代的重新兴起、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客家学学科.客家学研究从"自辩"开始,探索客家的源流,昭示客家意识和自尊的觉醒;改革开放后,客家研究论著开始关注客家民系的未来走向,在强势文化的重压下伴随着一些客家人本身的"自我否定",从"自辩"走向"自省".同时,研究方法也从简单的从正史文献、谱牒中探寻客家源流,到从人类学、哲学、美学的角度探讨客家民系的精神、心理演变.  相似文献   

20.
《丰湖杂记》与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认为 ,客家语言和礼俗的形成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但首先穷究客家源流的清进士、惠州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的《丰湖杂记》 ,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 ,客家语言和礼俗是继承于中原 ,因之也应形成于中原旧族中 ,以此作为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志于理不通。客家民系是中原移民的结果 ,只有当其需要自我确认和外部社会的确认都出现时 ,才可认为客家民系真正形成 ,徐旭曾的《丰湖杂记》正是在需要这种双重确认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正可视为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