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绩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26-132,138,159
苏青的写作,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气息,且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职员阶层所特有的。完全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来诠释苏青作品,会遇到多重迷雾。苏青的女性主义与市民文化形成同构关系,女性视角的市民职员写作,则基本可以概括苏青的气质,并较全面合理地理解其作品。苏青基于市民职员视角的创作在40年代的中国文坛,既有新文学上的进步意义,又天然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苏青其人其作,命运之多舛,盖由于此也。  相似文献   

2.
苏青是位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的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沦陷区,苏青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散文集《浣锦集》行销数十版,流传甚广,名噪一时。但是,苏青和她的作品终于被埋没了,从墨写的文学史中消失了踪影。今天或许是因为苏青这种女性边缘文学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3.
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苏青写了一部叫《结婚十年》的书,从此声名鹊起,红极一时。苏青的创作擅于从个人经验出发,以世俗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大胆细腻地剖析红尘男女的生存状态,尤其关注现代女性如何争取真正平等解放的问题,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她性格爽直大胆甚至毫无顾忌,挥洒自如的风格中显出一种豪迈磊落的气度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解读探寻苏青创作中艺术特定的内在涵义。一、世俗化的审美情结。张爱玲这样描述苏青:“苏青是乱世里的盛世的人。她的本性是忠厚的,她愿意有所依阿,只…  相似文献   

4.
苏青是40年代上海文坛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单是她的《结婚十年》就重版了几十次。据蔚明在《一个女作家的沉浮》一文中说,苏青晚年病倒的时候,很想找一本《结婚十年》看看,苏青的女儿找了蔚明,蔚明通过作家魏绍昌找到了一本,书的底页上注明印了36版。可见苏青作品的魅力。同时代女作家张爱玲对她颇为推崇,说:“把我同冰心、白微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张爱玲《我看苏青》)。把张爱玲对苏青的赞赏归之于她们是好朋友是狭隘的。可是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张爱玲研究在国内灸手…  相似文献   

5.
谢丽 《学术探索》2015,(3):104-10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一度置于文学史叙述之外的苏青,因为其偏离时代主潮的异质性创作在其成名之际即遭人非议。其实,苏青备受争议的、咀嚼日常生活滋味的文学创作,反映出的正是当时主流书写之外的一名置身于沦陷区的女性作家,以上海这座沦陷城市的独特区域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深切的人生体验。而这种真诚地面对现实人生的区域经验与个体生命体验的日常书写,恰恰以它有别于主流叙事的边缘性与个体性,构成了1940年代整体文学经验中不应忽视的重要一环,并由此铸就了苏青创作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萍萍 《东岳论丛》2000,21(4):123-124,144
张爱玲、苏青、梅娘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出现于文坛,创作的鼎盛期同在四十年代中期。之所以将张、苏、梅三人并提,并不单纯因为她们出现的时间上的一致,更主要的还是她们创作上的颇多相似。在沦陷区写作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她们或许是有意避开敏感的政治题材,而关注着“女人”在时代大潮的流转中命运的变迁,从而使她们在四十年代文坛上高擎起女性文学的大旗。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苏青、梅娘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出现于文坛,创作的鼎盛期同在四十年代中期。之所以将张、苏、梅三人并提,并不单纯因为她们出现的时间上的一致,更主要的还是她们创作上的颇多相似。在沦陷区写作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她们或许是有意避开敏感的政治题材,而关注着“女人”在时代大潮的流转中命运的变迁,从而使她们在四十年代文坛上高擎起女性文学的大旗。  相似文献   

8.
论苏青散文的艺术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颇多争议的女作家 ;曾经红极一时 ,也曾沉默多年。今天 ,苏青以她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再次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重视 ,时间的流水并没有冲淡她作品所恒有的内在艺术魅力与光辉。本文试从苏青散文入手 ,分析其作品所具有的都市女性主义文学特征及其所拥有的深厚内涵与价值 ,进而以文为凭 ,肯定她对现代中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左怀建 《社会科学》2002,(11):77-80
施济美是近几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所开始关注的 4 0年代海派著名青年女作家。但其人生姿态与创作姿态均与当时典型海派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不同。对于 4 0年代人性普遍异化、精神普遍退场、世俗普遍泛化的都市市民人生 ,施济美表示出深长的绝望与忧伤。其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坚持“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精神立场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守望 ,成为对于现代人类生存的另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11.
论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虽没有专门论述其时间意识的篇章,但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家,对时间问题不会不加以关注,它们散落在其作品及后人的纪念性文字中,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潘柳黛作为四十年代与张爱玲一起成名的女作家,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张爱玲同朋友约会极守时间,简直有着外国人的习惯。这说明张爱玲作为处在“机器商业文明”时代的人,在时间意识上自觉地遵守钟表所代表的近代时间观念。但是对这种绝对的、机械的时间观念,张爱玲在情感上并不完全认同,在《我看苏青》中,她写道:“文明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苏青将女性生理层面上应该获得的权利置于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之上,标志着女性解放由五四的"女儿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女人世界"。研究苏青,一方面是找回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失踪者",一方面是给当下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一个凝视肉体的写作参照。  相似文献   

13.
苏青从女性自身批判,即从女性自我价值的失落、男权意识的制约、女性男性化这三个方面批判了女性异化。苏青创作独特之处在于展现了现代女性不仅要承受社会对个体的一般重压、而且更要承受来自以男权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性别歧视的重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15.
苏青的创作心理、文学观念具有市民作家的特征。她在文学创作中的商业运作使其远离政治意识形态,作品具有鲜明的民间话语特色和市民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江南市民感知中“恶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浅谈30—40年代国共两党不同的村级管理制度孔凡岭中国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农业大国,村很早以来便是国家最基层的单位,其管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的兴败、社会的稳乱、经济的盛衰。30—40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已废弛的保甲制度重新推行开来,既承袭了中...  相似文献   

17.
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卢汉龙社区:一个政府与社会剥离的概念从80年代中期开始,社区的概念重新在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中被得到运用。译自英文Community的“社区”一词,其原意为“人群共同体”,20年代传入中国时和“社会”一词混用,特指一种以地域特...  相似文献   

18.
除了婚姻问题以外,教育问题与个人的趣致、志向和事业,无疑是女性一生重大的挑战,直接指向人格独立和自我认知的层面。在现实生活中,张爱玲的成长经验相信提供给她不少反省认知的机会,以及促使她获得经济能力和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在这方面,《童言无忌》和《私语》等文,一直是研究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的重要传记。张爱玲从香港大学回到上海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作家。她曾借用了苏青的话暗示出一个职业女性内心的感受:“我(苏青)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回味几遍后,张…  相似文献   

19.
《绿房子》是拉美“爆炸文学”时期的文学流派“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突出的特色是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进行了突破性的形式创新,其形式探索的着眼点是时间。在作品的5个故事中,作者运用时段切割的方法,把故事重新编排,或跳跃、或线性叙述、或颠倒时叙,把先后发生的故事平行展开,从而立体化地展示了事件,笔墨简洁然而广泛地反映了拉丁美洲20年代至60年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薛刚 《云梦学刊》2007,28(3):10-15,9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读书》史学类文章有几个特点:思想史学科地位上升,近代大学形象被重新建构,作者群对近代知识分子持续关注,“大历史”观念广泛传播并引起争议等。其变动趋势大致体现了史学研究的进展,但也有《读书》杂志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