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的梁国,即今中原豫东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著名《易》学家和杰出的诗人,姓焦,名延寿,字赣。他留下了一部篇幅甚矩的不朽著作——《焦氏易林》。这部著作是按他参予新创造的“卦变”法撰写的一部大型占卜书,即《易经》六十四别卦,每卦除自身遇合外,还跟其余六十三卦分别遇合(术语曰“之”),每次遇合设一占卜辞,共得4O96首;每首皆用四言韵语写成,其中绝大多数是诗,有不少堪称优秀诗篇。由此,《焦氏易林》的出现和流传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易》学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奇书”;二是我国最早…  相似文献   

2.
<正> 文质一词最早出于孔子之口。但物质世界有本有末。《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乐记》郑玄注:“质犹本也,文犹末也”。本末即文质,文质即本末,两者同义,都源于万物。万物由本起末,由质而文,先后承续,互相制约。股周经籍《周易》,扬雄曾云“说天者辩莫乎《易》”。天即自然。《易》的原始作者深入自然,仰观俯察,发现万物变化而多采,起源于阴阳之道、文质之和谐。《易·序卦》云,“贲者,饰也”。万物之本质必修饰文采方可显示。而文采定要与本质匀称相谐,不过又不逊。故修饰终于“白”即素朴。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程颐替《贲·上九》“白贲”作《传》:“贲饰之极,则失于华伪;所谓尚质素者,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华实亦文质也。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文之为德”观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文心雕龙·原道》篇“文之为德”说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文论观点,它包含有可宝贵的辩证法思想,与《原道》篇的“自然之道”是密切相关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了解刘勰的文论思想、确切把握《文心雕龙》一书的文论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刘勰的“文之为德”说作些尝试性的探索。其有谬误,幸望通人指正。  相似文献   

4.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是以十翼为孔子所作。对此说表示怀疑的,始于北宋欧阳修的《易童子问》,而清人崔述作《洙泗考信录》,专有《辩作<易传>之说》一篇,论之尤详。近人论《易传》作者,多援崔氏之说,但也有加以驳正的。如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其《孔子世家》考证引崔述语,逐条反驳,并历引《战国策·秦策》蔡泽语、宋玉《小言赋》、《荀子·大略篇》、《礼记·乐记》、《韩非子·外储说》、《新语·道基》等篇及《淮南子·缪称》,证明《易传》流行久远,为各家引  相似文献   

5.
论象数易学之正说林忠军之正说,是《周易》象数一个重要内容。象数易学家为了达到以象注易的目的,极力推演《周易》固有之象,“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弼《周易略例·明象》),……象中有象,象外生象,使易学变成繁琐的象数之学。之正说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6.
三《易》首卦的宗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 ,《周礼》云 :“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 ,其别则六十有四。”郑玄在《易赞·易论》中说得更加具体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 ,象山之出云 ,连绵不绝 ;《归藏》者 ,象万物莫不归藏其中 ;《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 ,无所不备。三易首卦分别是 :《连山》以艮卦为首 ,《归藏》以坤卦为首 ,《周易》以乾卦为首。艮指山 ,坤指地 ,乾指天。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三易首卦的宗教内涵。  一、易首卦之意义易卦作为具体…  相似文献   

7.
营建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试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旨及其“气论”的美学史地位邱运华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本乎自然之道,论及创作主体的精力修养、年龄齿序变化对思维的影响,提出“从容率情、优柔适会”、“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的观点,以保持自然的审美心...  相似文献   

8.
周振甫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注释·前言》中说:“刘勰《文心雕龙》的所以立论绵密,这同他运用佛学的因明是分不开的。”王元化先生在其《文心雕龙创作论·后记》中也说:“六朝前,我国的理论著作,只有散篇,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专著。直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才出现了第一部有着完整周密体系的理论著作。……这一情况,倘撇开佛家的因明学对刘勰所产生的一定影响,那就很难加以解释。”这些话极为精当。但《文心雕龙》究竟怎样受了因明学的影响,却都没有详细的论述。而且至今也没有见到其他关于对这个问题探索的文章。笔者不避浅陋,愿为周、王二家所论加一小注,以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9.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9,(4):151-151
《周易本义》(李红著)于2009年3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三编:上编是《周易》经文,以传世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逐卦对照,附以《彖传》、《象传》和《文言》;中编是《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以上两编均有白话译释。下编则“是参悟《易》道和《周易》入门的知识”,有《悟(易)本相》、《读(易)举隅》及《读(易)入门》三篇。这三篇更能看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文心雕龙·原道》篇,讲的是文与道的关系,刘勰认为文源于道a’对于这一点,向无异辞。但是,对于刘勰所讲的“道”的涵义,对于刘勰提出的文源于道的思想实质,历来的研究者,却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概括起来,有两种意见。最早对刘勰的“道”提出深刻见解的是清人纪昀。他在《原道》篇的眉批上说:“自汉以来,论文  相似文献   

11.
孔子删诗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孔子删诗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司马迁的这段话叙述孔子对于《诗经》的整理,只说到“去其重”,并未明确提出删诗说。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伏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篡书删诗,缀礼正乐。”与他同时的王充也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论衡·正说篇》)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删诗说。到了  相似文献   

12.
《诗经》读札(三)陈柏华《周南·苡》有”采采苡,薄言采之。采采苡,薄言有之。”《传》云:“采采,非一辞也”,以致自古至今人们多以为“采采”就是采之又采的意思。其实“采采”当为一词,在这里是对苡色泽新鲜貌的形容。《玉篇·木部》:“采,色也。”《正字通·...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天文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不周山在何处?又《淮南子·地形篇》:“西北方曰不周之山。”高诱注:“不周山在西北也。” 古文献中又有“不周风”的记载。不周风也在西北。《淮南子·地形篇》:“掘昆仑虚以下地……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史记·律书》:“不周风居西北。”《说文》:“西北曰不周风。”《易通卦验》:“立冬,不周风至。”立冬之日,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北。因此,立冬之不周风,仍即西北风。《白虎通·八风》:距冬至三百一十五日“不周风至”,其时已过了二十一个节  相似文献   

14.
今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多“用”辞一爻)卦含卦名与卦辞,爻含爻题与爻辞.《易传》凡七种十篇,包括:(一)《彖传》上下两篇;(二)《象传》上下两篇;(三)《文言传》;(四)《系辞传》上下两篇;(五)《说卦传》;(六)《序卦传》;(七)《杂卦传》.据《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三篇”.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经》在西汉中叶之前都是单独成篇,而不附于《易经》之后.熹平石经《周易》就是十二篇,《易经》和《易传》都是单独成篇,并不附于《易经》之后,这便是西汉中叶以前《周易》“经”和“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15.
风诗新解(十)晏方扬之水(唐风)三家诗与毛诗对《唐风·扬之水》篇的理解完全不同。《易林·否》之《师》云:“场水潜凿,使君洁白。衣素朱表,游戏皋沃,得君所愿,心志娱乐。”《豫》之《大过》、《震》之《屯》与之大同小异。按照《易林》的理解,此诗是写“游戏”...  相似文献   

16.
明代连江学者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其学通五经而尤长于《诗》、《易》”(钱谦益语,转引自《连江县志·人物·先宪》)。《伏羲图赞》是他研究《周易》的专著。陈第少年时即禀承家学,其“少读《易》,主朱义,又主程传,后又颇考马、郑、荀、王及唐宋诸家之说”(《伏羲图赞自序》)。朱义,即朱熹《周易本义》;程传,即程颐《伊川易传》;马、郑、荀、王,为东汉之马融、郑玄,荀爽及魏之王弼。由此可见,陈第治《易》,涉猎颇广。他壮岁曾投笔从戎,年四十三时罢蓟门归,自概“仍为书生老耳”,又闭门苦读凡十余年。试观陈第的诗作,有“醉则诵《离骚》,倦则披《周易》”(《五岳游草·感昔》),“徘徊读《易》日未暮,新月已映梨花西”(《五岳游草·春日郊居》)及“衾(礻周)未得宿,《旅》卦灯前玩”(《五岳游草·括苍逆旅》)等句,可见其深喜于《易》而精研之,无论家居之时,抑或游历之中,均不废读《易》。  相似文献   

17.
《汉书》说:“(扬雄)实好古而乐道……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①,遂判定《太玄》为“拟易(本传)”之作。司马温公也说:“玄者,所以赞易也,非别为书以与《易》竟也”。②单就《太玄》的体裁和外部特征来说,他们是说对了。《太去》确实是在体裁和结构形式上极力仿《易邮,易画有二,玄画有三;易有六位,玄有四重;易八卦相重为64卦,玄以一、二、三错于方、洲、部、家为81首;易每卦6父,合为384交,玄每首9赞,合为729赞;易有十翼,以诠释和发明其义,玄有测、文、莹、掘、图、告、数、冲、错,以说明和通论其义。所…  相似文献   

18.
<正> 《易·系辞》(上、下)是《易传》(十翼)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彖》《象》辞虽也同样重要,但却是零星句段,分别挂在卦辞和爻辞后面的,针对一卦一爻而立意。《系辞》不然它是针对整个《易》道的总论,上下篇各12段,共24段,约四五千字之谱,够得上当代一篇小论文,照马王堆出土的抄本看,现本《文言》的一部分、《说卦》的开头几段也曾被人们编入到《系辞》里,这样,这是一篇将近万言的大文章了,  相似文献   

19.
一、对乐府是否“立”于汉武帝时期有关争论的简单回顾  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最早源于班固。他在《汉书·礼乐志》中说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 ,祠太一于甘泉 ,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 ,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 ,采诗夜诵 ,有赵、代、秦、楚之讴。”在《汉书·艺文志》和《两都赋序》中也有相似的说法。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也说 :“暨武帝崇礼 ,始立乐府。”郭茂倩在《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中亦曰 :“乐府之名 ,起于汉魏 ,自孝惠帝时 ,夏侯宽为乐府令 ,始以名官。至武帝 ,乃立乐府。”直至 2 0世纪七十年代之前 ,学者们多取此说…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中国最古的文化典籍之一。古代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十篇,称为“十翼”,亦称《易大传》。所以《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自汉至唐,并无异说。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开始怀疑“系辞”非孔子所作。近代以来,疑古思潮高涨,于是有人认为《周易》古经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易大传》更非孔子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