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
肇庆籍作家覃志端的长篇小说《宝砚庄》大量运用方言俗语,方言成为小说叙事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方言建构了一个充满独特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世界,通过方言凸显人物形神,增进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作者显然在努力地探索小说本土化叙事的可能性,这种艺术追求寄托着作者试图保存、挽留乡间文化传统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批判主题和回归主题两大主题群落体现着乡土文学创造的理性精神 ,内蕴于文本世界的理性内涵 ,它包涵以“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精神、崇尚科学文明的现代精神和对本土化思维方式的认同三个方面。民间理性为乡土文学的民族化进程注入了浓郁的哲学文化意味 ,呈现着民间话语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4.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民问文化立场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间文化立场的特点。这种文化立场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对新文学民族化、大众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这种文化立场也限制了他的小说创作在思想的深度和艺术上做进一步的开掘,导致他的小说创作的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非线性结构、叙述人称、叙述的自我反思等角度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进行研究。非线性叙事模式表现为文本中情节与时间的无序,人物和情节的有意淡化;富有创造性的叙述人称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力,而元叙事策略挑战了故事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颠覆了传统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向人们展示小说的虚幻性。从注重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到注重作品的叙事结构,是叙事观念的深刻变化,而后现代语境中多元化、不确定性思想则是这种独特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从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角度评论文学创作渐成热点,不少评论家以他们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衷爱及其人生体验,写出了属于跨世纪理论的汉学文评.这是文学评论从西方文化话语到本民族文化话语的可喜转变,它显示了中国文学理论界在借鉴融合了西方文化理论之后,向着文论民族化、现代化的深度开掘.当我读到赵德利的<回归民间--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间文化阐述>以后,更坚定了这种认识和信念.  相似文献   

9.
民间艺术一直是由民众创造并被大众所喜爱和享有的文化艺术,它带给人们的是艺术上的享受和民间传统艺术的本原精神,它与现代平面设计有着不可分割、不可泯灭的内在联系。文章希望通过发掘、提炼民间艺术中的精华来进一步加深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识以及发现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希望民间文化能更好地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让传统民间文化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贵州作家李宽定在新时期文坛,以其独特的乡土视角,坚守民间的叙事姿态,取材于家乡黔西乡民的生命、生活,构建出女性和男性两个乡土文学世界,寄托着自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呈现出自觉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乡土化审美追求,揭示其对人性世界和历史记忆的哲理思索,从而进一步发掘出其乡土情结小说的创作源泉及乡土写作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经历了叙事主体的突出到叙事主体的退隐,叙事情感的不知节制到客观化书写,叙事结构的随笔化到逐步严整,叙事时序的随顺自然到多种形态多种形式展开等发展变迁过程。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而且为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现代转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八月之光》中,福克纳采用多视角结合的叙事模式,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创造了传统艺术手法与现代创新技巧相结合的独具艺术魅力的叙事作品,揭示了个体经验的意义、社会群体的本质、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孤独困惑、个体身份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13.
张永 《东方论坛》2001,(2):38-43,55
本文从民间叙事模式来探讨沈从文部分乡土小说的内在机制。民间叙事在表达作家的生命意识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然而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可能是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 ,必然要根据作家独到的精神发现进行艺术创新。不可否认 ,民间叙事模式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湖南小说家用得最多的叙事视角还是传统的全知视角,也有不少作品是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的,但这个叙述者"我"和作者几乎没有距离,是一个自我叙事者。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由以政治作为人生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的湖湘文化精神规约着的20世纪湖南作家创作心理定势的强力表达。20世纪湖南小说文本中的叙事关系大多可用"叙述者(作者)———人物"模式来表示,叙事语式和语态大多是作者经历、身分、思想情感的一种直接的投射。20世纪湖南小说文本的叙事视角还存在一个"隐含作者"现象。忧患的叙述情调是与20世纪湖南小说叙事视角相关的一个特点。20世纪湖南小说叙事语式和语态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开始逐渐由对“乡土”区域人生的看取,到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本土化进而民族化的文学表现。罗淑和柔石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大致相同,选择了同样的“典妻”题材,却塑造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区域文化背景和特定的人生形态去分析,思考了中国文学由区域化到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开始逐渐由对“乡土”区域人生的看取,到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本土化进而民族化的文学表现。罗淑和柔石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大致相同,选择了同样的“典妻”题材,却塑造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区域文化背景和特定的人生形态去分析,思考了中国文学由区域化到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开始逐渐由对“乡土”区域人生的看取,到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本土化进而民族化的文学表现。罗淑和柔石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大致相同,选择了同样的“典妻”题材,却塑造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区域文化背景和特定的人生形态去分析,思考了中国文学由区域化到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的艰难蜕变时期,苏曼殊的小说叙事艺术具有探索性的意义。小说《碎簪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使一个三角恋爱的哀情故事多了几分神秘,增添了读者的情绪感。不过由于“余”的“喧宾夺主”,小说的叙事也显得生硬而不圆滑,人物刻画囿于传统而突破不足,凸显了苏曼殊小说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20.
美国犹太裔作家辛格与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人物贾平凹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的作品均以乡土为背景,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民间文化。而他们的最重要作品《傻瓜吉姆佩尔》和《秦腔》不约而同地将“傻瓜”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者,尽管这两部作品在篇幅和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作品中体现出了同样的民族精神。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叙事艺术为出发点,探讨“傻瓜”叙事者在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揭示作家在物质至上的现代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衰落的忧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