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黎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2,21(1)
不同意大多对赋、比、兴"三用"本义的理解,以其最早出处<周礼·春官>为论述起点,逐步反推赋、比、兴的音乐本质,并结合<诗>的来源加以佐证;另外,周代社会音乐以礼为核心的特征决定了赋、比、兴的政教功能. 相似文献
2.
陈雪雁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67-72
历代对"赋比兴"的解释看似明晰却极难厘清。种种解读多有从"作诗法"论之之嫌。只有回溯到先秦赋诗传统,才能略探"赋比兴"义理的源头。在先秦政教礼仪中,"赋比兴"的原初含义并不抽象,也并不只是修辞方法,而是活生生地体现为赋诗活动的运作方式。"赋"直陈赋诗者之情志;"兴"取譬感物,将赋诗者之意与诗章结合起来;"比"因听诗观赋者对诗意与交往情景的相类解读而达成。由此出发,对"赋比兴"的思考就可以深入到天人物我之际的关系问题,以及善恶性情的政教层面。作为情志呈露方式的"赋"必须有赖"比兴"才能感发,而"比兴"之感物言志又必须通过"赋"才能成章言志。由此,赋比兴成为赋诗言志活动的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本质,在于它反映了情与物的关系,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抒情手法. 相似文献
4.
杨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80-85
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理解,并将《周易》看成一部原始歌谣集,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周易》中赋、比、兴的运用还显得较为稚嫩,并不成熟。赋体多是短章,兴体数量也较少,往往比、赋,比、兴合用。虽然赋、比、兴的运用并不成熟,但却增加了《周易》卦爻辞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5.
刘怀荣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98-104
赋、比、兴 ,诗言志与诗教是中国古典诗学史鼎足而三的诗学概念。氏族会盟活动不仅是赋比兴的母体 ,也直接孕育了诗言志与诗教两大诗学观念 ,并由此导致了这三种诗学观念的发生学关联 相似文献
6.
李冠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5-98
“赋、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元修辞”。借用布洛的“审美距离”概念、参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对它们的内涵及意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就审美距离的生成而言,文学的修辞方式比它的表现对象更为重要。“赋、比、兴”这三种修辞方式,可以从审美距离的角度加以考察;它们在不同的写作策略中被有效地运用,是保持理想的审美距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春秋赋《诗》的文化渊源及其机制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110-114
周代统治者编《诗》是对原始乐歌文化教化机制的发展应用。在西周礼乐盛世,《诗》乐章演绎了礼义。春秋时代礼仪崩坏,礼义失去所赖以附丽的礼乐仪式,但礼义已凝结为全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诗》词章成为蕴涵礼义的文化元典。原始乐歌教化意蕴的铺陈展示与参与主体的体验感悟发展为对《诗》词章的赋、比、兴的应用,形成了赋《诗》活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周易》卦爻辞具有诸多文学因子,可看做是一部原始歌谣集,具有一定的文学意蕴.同时,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界定,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端倪,只是《周易》中赋、比、兴的运用还略显稚嫩,并不成熟,赋体多是短章,兴体数量也较少,往往比、赋,比、兴合用.《周易》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并非偶然,因为其思维基础是《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赵维森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认为,历来把“赋、比、兴”视作《诗经》中三种具体表现手法的观点是错误的,“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总体表现方法的概括。作为总体表现方法的“赋、比、兴”的含义自然与作为具体表现手法的“赋、比、兴”的含义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邓心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2):34-42,46
“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哲学范畴转化为文论和美学范畴,并非只是批评总结和理论阐发的结果,更与先秦至六朝中国早期的文学实践活动息息相关.远古神话与《周易》论“象”均体现出某种隐喻思维;诗、骚之比兴与象征手法的运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寓言、神话、传说和故事的使用,以及汉赋之铺陈、六朝诗作之兴感等,都是早期“象”的创作实践,为其内涵演进及最终演变为文论元范畴奠定了厚实的文学土壤. 相似文献
11.
湘剧高腔是湘剧中最成熟、最富特色及代表性的声腔形式,其音乐蕴含丰富,地域色彩浓烈,可作为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有效体载。一方面,湘剧高腔音乐传承有利于湖南高校文化建设,增强其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地域认同感、培养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湖南高校也是当下能使湘剧高腔音乐得以继承、发扬的合适场合和重要阵地,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当代湘剧高腔音乐经过内容题材、舞美设计、声腔设计及伴奏乐队等多方面的改革,可以在保留传统戏剧进校园活动、创新传承方式、建立长效融合机制、加强湘剧高腔音乐美育课程建设以及利用新媒体开发艺术传承新形式等方面与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相融合,推动湖南高校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梁克隆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9(4):48-53
庄子哲学是以“道中心说”的基本理念进行结构,并且丰富、发展的。所谓的“道中心说”,实际上指的是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的一种基本认识与基本看法:他以为“道”是一切告勺,本原和中心,是亘古不灭的源与流;“道”既显示着宇宙万物的自然意义与本质,又显示着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与特征。正是从对“道中心说”的深切把握出发,庄子把对音乐的体悟与追求,看做是体悟天下大道的重要途径;而通过体悟天下大道,也能够更好地提高音乐感受能力,从而享受音乐的本质意义。虽然庄子不是一个专门的音乐家,而且他在谈论音乐的时候,强调与说明的也不是音乐本身,但是通过庄子对音乐的描写与表现,特别是通过他对音乐完整而准确的欣赏过程,依然可以看到他“法天贵真”的音乐思想,不凡的音乐才情与高雅的音乐修养。 相似文献
13.
吕伟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2):126-129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 ,康拉德设置了一套独特的双重叙事结构。其具体表现为 :(一 )全知与限知的双重视角转换 ;(二 )实写与虚写的双重人物塑造 ;(三 )情节与意义的双重层面叙述。这种双重叙事结构的设置敞开了作品意义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3):69-71
周密是宋季著名词人之一。在其留存的一百余首词作中,词调丰富,声情繁茂,创作技艺高超。通过草窗词作的具体分析更能进一步掌握词调与声情之间的关系,并可窥见晚宋词坛的创作走向及风气。 相似文献
15.
姚小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102-107
《周颂·三象》是周代礼乐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自王国维先生起,学者皆以《三象》之舞为“文舞”,从而与《周颂·大武》之为“武舞”相对.然而从《三象》之舞所用舞具入手进行考察,可知历来学界对先秦礼乐文化中“文舞”、“武舞”的舞容区分是不正确的.《三象》之舞也具有相当的“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导”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高等学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拥有的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教导、引导、指导、传导、疏导的作用,教导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择业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传导有效就业信息及岗位需求,指导大学生充分准备求职及面试,疏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从而提升高等学校的就业质量,实现就业育人。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阐述音乐教育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入手,分析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着重对高校进行大学生音乐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道教音乐中的步虚韵与汉魏清商乐尤其是南方祀神歌有密切渊源,与佛教梵呗也存在同源互通的关系。唐宋时期步虚韵渗入燕乐并迅速流衍盛行,步虚词的齐言、杂言变化对考察声诗、曲子词的转变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不少词调如《捣练子》《步虚子令》《忆江南》及《西江月》等都与步虚韵、步虚词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冯向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0-113
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流行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有着广阔的空间。流行音乐的属性决定了其对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独特影响。如何有效运用流行音乐这一载体,发挥流行音乐对高校青年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