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球化与中国人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且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全球化、国际移民以及文化多元化等方面 ,讨论全球化对中国人口的机遇与挑战 ,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实际上为中国人口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生存空间 ,一个更大的施展竞争力的舞台。全球化对中国人口最大的挑战 ,是如何提高现有的、未来的人口素质 ,把中国人口潜在的数量优势发挥出来 ,汇入全球化人力、人才竞争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自1953年提出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步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逐步得到重视。近两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中国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丽华 《南方人口》2002,17(2):49-53
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等继续教育具有更强的产业性 ,也更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促使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加速进行。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机制对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力资本流失与经济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出现的人力资本大量流失现象同样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研究经济安全问题,还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安全问题。论文首先评估了我国当前人力资本的流失状况,接着重点分析了人力资本流失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最后提出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人力资本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中国青少年民族意识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朝阳 《西北人口》2009,30(1):99-101
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的对我国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了负面影响,在经济层面,引起青少年消费欲望高涨,利己主义盛行,民族认同感弱化;在文化层面,疏远了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模糊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觉性;在意识形态层面,使青少年对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关系产生误解。清醒认识全球化本质,促使青少年形成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关切,是应对全球化浪潮对中国青少年民族意识形成消极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提出应该重视和研究人口问题 ,面对 2 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结合其对人口科学和人口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人口总量控制与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政策、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就业等八方面的问题 ,从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 2 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 ,提出了自身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推进队伍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相似文献   

8.
科教兴国 重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投入成本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扩大,劳动和资本的含量不断缩小。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传统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成本优势,会趋于劣势。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已从传统的资源和价格竞争转向知识和人才的竞争 ,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全球人口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尹豪 《人口学刊》2001,(1):8-13
人类带着其 60亿人口 ,已经进入了 2 1世纪。在刚刚跨入的新世纪里 ,全球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 ,国际经济将日益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将不断发展。全球仍然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 ,而人口与发展 ,仍然是人类在 2 1世纪所面对的严峻而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刘杰 《人口学刊》2014,(3):85-94
有关乡村"过疏化"和"空心化"的研究,学术界通常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认为这是城市化趋势不断加强背景下都市"过密化"的必然产物,忽视了"全球化"这一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反思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城市化"与"全球化"这两大影响当今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结合起来,辨别乡村社会"过疏化"和"空心化"的内涵关联,以民族地区的乡村为案例基础,着重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劳务输出对该地区乡村"空心化"成因及特质的影响,认为乡村"空心化"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1.
翁仁木 《西北人口》2010,31(6):54-58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劳动力跨国流动将越来越频繁,反过来它将有助于全球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对跨国劳动力进行社会保护的重要性由此也更加突出,其中解决好养老保险权益可携性问题将可以实现劳动力输出国、输入国和劳动者之间的三赢。全球不同国家已经对跨国劳动力的养老保险问题做出规定,并在多边或双边层次上展开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经验。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和经济大国,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也需要高度重视跨国养老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class structure of Turkey during the latest wa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four dimensions: by sector of employment, with the Erikson–Goldthorpe–Portocarero (EGP) class schema, by occupational group, and in terms of informal employment. Since 1980, when Turkey opened to the global economy, the Turkish social class structu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is period, Turkey became a significant exporter of mostly low-technology, but also increasingly medium- and high-technology, manufactured goods. I contend that thi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contributed to a dual process of proletarianization and polarization. Proletarianization occurred through a transition from Turkey's agrarian tradition, a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public sector, and an expansion of classes who sell their labor without workplace authority. Polarization entailed the growth of private-sector entrepreneurial, professional and managerial classes, and a simultaneous expansion of the informal sector.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between sexes. The share of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nd the low-skilled labor classes expanded at rates much higher among women than among men, contributing to more rapid proletarianization.  相似文献   

13.
经济特区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时期传统经济特区外向型发展模式面临巨大压力。生产服务业有着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能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特区深圳为例,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业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发现深圳生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劳动力转入产业,各细分产业有较大差异,但对劳动力转入有一定要求,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生产服务业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人口红利的视角对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从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专业设置、就业理念等不同层面揭示出产生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影响因素,提出社会层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国家层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层面进行专业调整、学生方面则要进行观念调整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可有效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而且还可因制度变革获得内涵式人口红利,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What are the main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on female empowermen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surveys two main disputing arguments concerning this issue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ng the causal mechanisms that links both dimensions. One stream of academia highlights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It argues how market liberalization resulted in the weakening of welfare policies and the flexibilization of labor rights. Another stream of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e role playe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ike the World Bank, as well as civil society movements, and highlights how globalization made it possible for women conquer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ir societ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d to these analyses the assumption that ICTs provided differential opportunities to wome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verifies which arguments are most consistent with empirical data. In a panel analysis from 2000 to 2014 we focus on how globalization may have affected female economic empowerment (measured as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force) 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measured as women participation on the labor force and participation in national parliaments). We find evidence that access to ICTs may represent a crucial variable to enhance women’s empowerment.  相似文献   

17.
影响我国非农产业就业的三种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非农产业是拉动就业的主要部分,非农产业拉动就业可以划分为三种效应:增长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种非农就业效应的分析,得出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和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就业的结论,并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劳动经济理论,应用吉林省的微观数据,从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受教育程度特征、户籍特征和地区差异等角度,研究吉林省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现状。针对吉林省城镇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就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