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尘埃落定》中的民间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圆形循环与天命难违、洪水神话与征兆等几组民间原型在《尘埃落定》中的置换变形和巧妙结合,从而为阐释这部作品找到一种"元语言"。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从叙述立场的角度来分析《尘埃落定》。经过分析比较 ,我们发现小说的叙述者采取的是一种民间叙述立场 ,即第三只眼视角与主题先行 ,而叙述的质地又充满了西方现代主义“恶之花”式的病态美。小说反讽式写作使文本具有存在主义的色彩。书中的“傻子”与堂吉诃德一样 ,都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存在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解析《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口承叙事作为一种在民间口耳相传的集体性创作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类型性,以及这种类型性中蕴涵的文化原型,为作家文学创作奠定叙事的基调。以《聊斋志异》中《张鸿渐》及其民俗俚曲版《富贵神仙》、《姊妹易嫁》为案例,分析它们所蕴涵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作家作品情节的复杂性与口承叙事原型交织融合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在对《尘埃落定》的解读上也显现着新意。文本细读发现,傻子的预兆功能和"疯癫"表现与藏族苯教中的"巫"的行为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时,傻子还有"仇父""恋母"细节表现,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倾向1。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与民间说唱词话的关系甚为密切,明人的文献记载已披露了“水浒词话”存在的信息,而《水浒传》文本中诗词韵语等的因袭、重复以及人物、情节描写的程式化等,则充分证明了《水浒传》确实得到过民间说唱词话的孕育,其前身应该就是一部“词话”。  相似文献   

6.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探讨了《尘埃落定》文本结构的反讽策略。作者认为,无论是文本潜藏的分裂性,还是“能指”的幽婉表达、“所指”空间的审美内蕴,作品都为反讽叙事提供了多重的阐释途径,其反讽构成中的言与意的错位与悖反拓展了审美话语信息的意义边界,反讽与隐喻的纽结也为作品的诗意、智慧创造了无限丰富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选择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译:《杉林神女经》)作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叙事与原型象征结合起来分析,进行了文 化学的阐释。《杉林神女经》不同于作家文学,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它是文学叙事性较强的文本。整部经文以“杉” 贯通全文,杉林是孕育神女成长的地方,是文献中不断出现的意象,也是族群经验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原始意象。那么,是什么 原因让“杉”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叙述主题?杉在彝族人的观念中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叙述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尘埃落定》中的叙述者功能,看到了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在一种主观全知全能支配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同时,透过叙述者的功能,发现了隐藏在后面更深的文本叙述者的中心力量,从而确定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老舍在小说《四世同堂》中大体描绘了几种家庭婚恋模式,却以不谈“爱情”作为隐性的情感之线解构了文本中“爱情”的存在。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得出老舍是以“过日子”的民间理想来作为观照民间生活的美学原则,同时也显示出老舍“不谈”爱情的婚恋观的“保守性”,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1915—1923年)反对派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伏羲伏羲》《雷雨》《费德尔》均隐含着乱伦弑父的文学原型。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三部作品的独创性在于它们借助这一原型分别在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和具有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里,融入了明显的时代内涵,重新演出了文学的新场面。从有机文学史的视角来看,这一文化原型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学传统,在社会现实、文化和生命意识诸层面的探索包含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当代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拉美文学性征,那是题材选择方面的自然历史性,那是主题表现方面的文化怀旧性,那是艺术借鉴方面的魔幻现实性,而这种魔幻现实性,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实性。文章对比拉美文史和阿来的整体创作、对比获奖名著《百年孤独》和《尘埃落定》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傅图所藏清代乾隆至民国初期的俗曲唱本资料显示,俗曲中“新闻”一词的“新”重在强调新奇而不是新近发生。作为一种俗曲文类,“新闻”以其叙事性和取材于民众生活的现实性而区别于其他俗曲。俗曲“新闻”除表现为口传作品之外,还表现为书面形式的文本(唱本)。俗曲唱本因为其音乐性而特别适合需要把文本还原为有声语言才能理解的基层民众。以俗曲唱本为代表的民间书面传播方式的广泛流行,同时伴随着庶民阅读的兴起,这意味着民间传播环境的重要变化,而这种业已改变的传播环境可能就成了近代报刊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必定导致翻译过程中语用效果的流失。中国民间笑话直接源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译者在翻译时有必要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和含意理论并结合语言认知原理,充分理解原文的语用特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心态,尽量避免语用效果的流失,使译文的语用效果与原文的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天安门诗抄》的出现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图从"民间"这一理论视域对此加以考察。本文主要包括如下三大方面:探讨文本的民间立场;着重分析隐藏于文本中的"民间隐形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两种民间文学模式;兼论与文本紧密相关的人物即周恩来的民间形象。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篇,选择孔雀来起兴有着深刻的神话根源,孔雀在神话中是作为中国的植物神而存在的;作品本身也是神话中死而复活原型模式的置换变形,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花儿、爬山调等西北民谣是构成《绿化树》的重要内容。它们不仅丰富了《绿化树》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显得多彩多姿,而且与《绿化树》中的现代诗相比照,突现了《绿化树》这一文本的矛盾和罅隙,成为理解《绿化树》的一个独特视角。《绿化树》中的西北民谣还启示我们,作家在创作中紧贴民间和大地,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红玉菲>在继承诗集<鄂西倒影>现实凝望与游走的地域抒写基础上,将社会历史符码、人物命运沉浮、民歌、民俗文化嵌入文本,着眼于时代更迭与还原再现的写法,为小说设置背景与刻画氛围,具有浓郁的巴土文化特色和民间文化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