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个性,突出人的动物性。在对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描写中,劳伦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来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品行、情感和心理变化。暗喻的表达效果比明喻更强烈,有助于读者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涵义。本文通过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对于人的动物性描写,来探讨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来鲜明地表达对人性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源氏物语》首卷《桐壶》和《长恨歌》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可以发现有别于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寄予作者批判现实、抒发志向的中国文学,紫式部并不关注对现实的批判,而是意在"物哀"、抒情,同时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因此对外貌描写着墨不多,着重刻画的是人物在恋爱中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诗经》里的五首所谓“东门”诗作了初步探索,认为其中的“东门”当指古时里居的东门,而不必拘泥于旧注一概释为城东门。一、“东门”诗概说在《诗经·国风》里有五首诗颇引人注目,即《郑风》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二首,《陈风》的《东门之粉》、《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三首。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特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中服饰描写,有鲜明化、固定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这继承了宋元话本的部分特点,也是社会环境的要求。有的服饰描写还起到了道具和线索的作用,具有反讽的艺术效果。《醒世姻缘传》中种种不合礼制的服装颜色,恰恰表明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讽刺。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作为唯一的一篇描写爱情的文本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篇小说和一系列描写启蒙者的小说一起,活画出了彷徨中的启蒙者社会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涓生对爱情和启蒙关系的混淆与不当处理导致了一场本可避免的"伤逝"。作者对于启蒙者的爱情是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有迷茫的;同时,作者借叙述者涓生之口,隐晦地表达了一种否定家庭的观念。而这也正是和作者本身的彷徨处境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均为杰出的讽刺小说,两位作者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经历的相似是他们采取如此类似的写作手法的根本原因。两部小说都采取了海外游记结合丰富的想象,以现实为蓝本,描写现实却又讽刺现实。没有讽刺,两部小说不会有这样强烈的震撼力,是讽刺成就了两部小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爱情,作为人类一种高尚、珍贵的感情,是“自从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恩格斯语)。用诗歌来表达爱情,几乎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十五《国风》,那些以恋爱、婚姻、家庭为主题的民歌,就是我国古代人民用诗歌表达爱情的典范.它热烈、纯朴、大胆而真率地描写恋爱过程中我们民族特有的心理状态和以爱为中心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委婉而执著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今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祀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围城》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讽刺小说 ,它蕴含了社会讽刺、文化讽刺、人生讽刺三个方面复杂的内涵 ,角度不同 ,层次也依次递进。它是一部描写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 ,也是一部揭示人生真谛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出征宜社、战后报社、田猎献禽于社是两周军事行动中的祀社仪式,意在获得社主的护佑,能够保卫疆域不失。宜社受脤,表明将士受国之托,戮力报国;若不用命则戮于社。战后告社,胜则凯乐以奏,败则祓社以哭。田猎献禽,是以猎物血牲于方社,以祭祀社稷山川;同时烹庖于宗庙,以祭祀先公先祖。《诗经》中诸多军征之诗,当为军社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1.
1 董解元《西厢记》在以张生和莺莺恋爱故事为题材的一系列文艺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描写这一恋爱故事的作品是唐代元镇的《莺莺传》。元镇的友人杨巨源写有《雀娘》诗、李绅写有《莺莺歌》。宋代秦观的《淮海词》和毛滂的《东堂词》中也有以这一题材创作的《调笑转踏》;赵令畤还以说唱文艺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词》 (见《侯鲭录》,卷五)。赵令畤在谈及创作缘起时说:“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惜乎不被之音律,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这表明时至北宋,这一故事不但在文人阶层而且还在倡优女子中盛传。但还没有能以乐器伴奏演  相似文献   

12.
《围城》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讽刺小说,它蕴含了社会讽刺、文化讽刺、人生讽刺三个方面复杂的内涵角度不同,层次也依次递进。它是一部描写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揭示人生真谛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3.
《文薮》中大部分作品严守体裁规范 ,章法通圆 ,体现出“典正”风格。也有不少篇章借形象描写、对比反衬等手法展示了讽刺特色。典正与讽刺 ,这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两副笔墨 ,反映出行卷者独特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祭祀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见于《周颂》。《诗经》中祭祀诗数量之多,说明了祭祀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祭祀诗的祭祀对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的宗教观念,即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15.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表达“讽于淫”的主题的系列作品.《登徒子好色赋》是由登徒子和宋玉共同执导和表演的意在讽刺楚顷襄王的准俳优戏.它所揭示的既不是登徒子好色,也不是宋玉好色,而是顷襄王好色.此赋不像《高唐赋》“曲终奏雅”,因而其旨意十分隐蔽,但如果明白了登徒子就是唐勒(宋玉的好朋友)这个关键,那么其隐蔽的旨意便能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祭祀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见于《周颂》。《诗经》中祭祀诗数量之多,说明了祭祀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祭祀诗的祭祀对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的宗教观念,即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以德配天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17.
《受戒》是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汪曾祺的代表作品,代表了汪曾祺小说别一样的风格和别一样的情趣。在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荸荠庵里野和尚们与外人无异的世俗生活,还见证了小和尚明海与村姑小英子的恋爱历程。作者通过这种荒唐低俗、违反常理的情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民生疾苦、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的关注,抒发了内心强烈的赤子之情。  相似文献   

18.
《碧城三首》是李商隐诗歌中最难解释的作品。诸家的解说,相去甚远。朱彝尊认为三首都是讽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胡震亨认为“此似咏唐时贵主事。”程梦星、张采田均赞成此说,冯浩更为推演之。姚培谦认为是“君门难进之词”。叶葱奇则视之为讽刺唐武宗李炎之作。陈贻焮的见解最为合理,他说:“我以为所咏仍是和灵都观那个女冠恋爱的事。” 一首诗,能产生这么多歧义,实属罕见。其所以如此,当然和作品本身有关,但也和研  相似文献   

19.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周人制礼作乐最早的重要作品之一,表征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和对女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围城》的成功是多方面的 ,但最独特之处是讽刺艺术。融东西方文化之长 ,《围城》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冷潮见长 ,二是善于把矛盾的两个方面集中在同一人物的身上 ,使描写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 ,三是大量知识性、讽刺性融为一体的比喻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