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潜销”     
潜销为古代书面语用词,状中结构,始见于晋十六国文献中。前人未对该词做出详细考释,《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皆未收录。从词义上对其意义进行考证,其有暗中消除,消散、消失和消损,消耗等意。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出版的几部大中型语文辞书对"发"字义项的收录及其释义经过了由少到多、由简趋繁和由粗至精的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完善。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辞源》仅收"发"字义项十二个,失于疏漏,且个别义项的排列未能充分照顾到时代的先后;《汉语大字典》为"发"字列出二十三个义项,对前者有所弥补,但也不免有将临时的语境义误作固定词义的现象;《汉语大词典》是国内迄今为止收录"发"字义项最多的一部词典,仅动词一项就达五十四个,可谓详尽,但强立、误增甚至漏收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其有些释义尚需作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3.
胡文辉 《市民》2006,(2):109-109
裸露时代并不是我们的开放时代,倒是过去的半开放时代。  相似文献   

4.
释《庄子》中的“新发于硎”为“始下型”和释其中的“发”为“磨出”都是难以成立的,释“发”为“开口”可以得到湖北方言材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6.
7.
以往对老子《道德经》中“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句的解释存在诸多歧义 ,关键是对“刍狗”一词如何理解。本文通过分析考释 ,认为王安石、王父子的解释最符合老子原意 ,从而纠正了此前的一些错误解释。  相似文献   

8.
释“昭格”     
昭格一词出现较早,但词义不明,《汉语大词典》未收。本文认为其最初有降临吉祥、勤勉地感通上天两种意义,后又引申出神灵、美德等意义,本文试逐一阐释。  相似文献   

9.
10.
“被发左衽”一词中的“被发”辞书中释为“披发”或“散发”,忽略了这一词具体的实践依据,是不准确的.通过对这一词出现的语言环境的全方位考察,笔者以为“被发左衽”中的“被发”最主要的意义是“辫发”(或“编发”).至于一些学者将这一词中的“被发”释为“断”或“剪”的意义,缩小了此词中“被发”的外延,过于武断,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1.
"邗"为古国名,《说文》收入邑部,许慎对其字义、读音等进行了说明。考之《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许慎依据汉代行政区划对古邗国地理位置的说解存在问题。清代的"说文四大家"在解读《说文》时均未发现这一问题。清人在释"邗"字时,不仅未能理解许慎本义,而且有偷换概念之嫌,即以"邗沟"或"邗城"替换许慎所言"邗国"。  相似文献   

12.
"警迹人"一词在元代文献中常见,<汉语大词典>及<元语言词典>对其解释均不够准确."警迹人"是指元代那些被官府纳入视线,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的民众.这些人可能有过前科受过刑罚(如刺字),也可能仅仅是因被政府怀疑而受监控."警迹人"制度在现代并未完全消失,其名称已改为"重点人口管理",由公安部门负责实施.  相似文献   

13.
毛亨对《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左之”、“右之”的解释,是把汉代盛行的阴阳思想强加给西周时代的人。其实,“左之”“右之”不过是指贵族子弟出行,御车左右驱驰而已。  相似文献   

14.
对成语“拈花惹草”,几部常见常用、影响很大的辞书,将其词义释为“指男子乱搞男女关系或狎妓”“比喻(男子)挑逗、勾引异性”。这些释义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够准确的;它与一些典范的作品的用例是不相符的。这样的释义会误导人们对“拈花惹草”的正确运用。“拈花惹草”的词义可补释为:拈,用手指夹、捏取物,引申为“习弄、摆弄、玩弄”;惹,招引、挑逗;花、草,借指异性。比喻挑逗、玩弄异性;今多比喻男子挑逗、勾引、玩弄异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考察了“宋”的形、义演变,在夏渌教授观点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方法加以自己的创造,论证“宋”原即“松”字,并由此论证了殷商时期的宋地  相似文献   

16.
除《全唐文》所录《罔两赋》《公卿朝拜诸陵奏》,《唐文拾遗》所辑《请详定开元时令奏》《明立私钱赏罚奏》《社稷改用太牢奏》五篇外,包佶还曾作《道瑾文》《杜佑去思碑》《山谷寺三祖大师偈》。还曾为道一碑纪述,为窦叔向集制序,曾以书荐灵澈于李纾。《御定全唐诗》中所录包佶诗中《寄杨侍御》《再过金陵》非包佶所作,除孙望《全唐诗补逸》包佶诗《翻经台》外,他还曾作《奉送刘侍御赴上都》诗。  相似文献   

17.
"《左传》原本"这一说法最初是由顾颉刚先生明确提出来的,是指《左传》最初的成书形态。通过对《汉书.刘歆传》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相关史料的详细解读可以发现,"《左传》原本"并非刘歆"引传文以解经"之前的"《左氏春秋》",而实为"《孔子史记》",它构成了先秦《左氏春秋》及此后各种传本的骨干。虽然《左传》在历时两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屡有增改或分合,但其核心即"《孔子史记》"的内容却基本未变。弄清"《左传》原本"即"《孔子史记》"或"《孔春秋》"这一事实,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认识《左传》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秦汉以降,有关《阳阿》、《薤露》古歌的记载就消失了。尽管后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薤露》歌,但毕竟都只能算是后代文人的个人创作,而真正的《薤露》古歌却无从寻觅。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田野调查材料证明这种古歌不但没有消失,而且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浸染,一直存在到今天。这就是武陵山腹地属于土家族一支的廪嘎人还在演唱的《丧堂歌》。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王念孙将删字看成形声字,认为删从册得声,古音支元两部相通。于省吾先生在释读甲骨文中(册口)字时据此推断古读册如删,进而得出征伐、祭祀之(册口)义同砍的结论。从古音学的视角进行考证可知,王念孙对删字构造方式和支元两部语音关系的认识有误,于先生的推论也缺乏足够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