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潮汕方言古语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方言中存在着许多“写不出字”的词语,这些词语大多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已不再作为日常语使用,而只存在于古籍中。本文继李新魁、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词考释》之后,对潮汕方言中的另一些古语词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2.
以嘉靖《保宁府志》为研究对象,考释其中俗字“女占”“ ”“ ”“熳”“ ”和“ ”,结合历代俗字文献进行研究,以展现其流变概貌,推动汉语俗字研究的发展,为大型辞书的编纂与修订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3.
“不见经传”的出处及原义成语“不见经传”,一般成语词典引书证是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是其“源”,现代众多的成语词典中,编纂考释最严谨的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又补充了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一条书证,可见,共认“不见经传”出现的时间不早于宋代。读...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5.
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有“言志”与“缘情”二说。李德懋针对李朝文坛只标谤“理”而否定“情”的倾向,通过阐析诗歌创作的情感(真情、怨愤之情)心态、流程、特性以及诗歌的创作、欣赏规律,揭示出了情感(融“理”)的真诚发露能够成为诗歌本质特征的根本所在,纠正了当时偏向的情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的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别的意义,尚可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即“同源词”)。本文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出土文物材料与楚辞文本相印证的方法,重点考释屈赋“扬灵”及“灵”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先秦时“五服制”,秦汉时“道”以及东晋南朝时“左郡”,“左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殊设置的考释,并揭示其历史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择取《贤愚经》中“大会”、“慷慨”、“纷纭”、“喜庆”和“断绝”五个词语加以考释,以补大型词典义项不全之失。  相似文献   

10.
宋代笔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文章选取《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条“豢安”“烨奕”“冢穴”“友狎”“荡游”“叙谢”“劾牍”“嘿自”“荡柝”“曲避”“讥薄”“悖骂”“兢惕”“色缴”等进行考释,以有助于宋代笔记的词汇研究和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  相似文献   

11.
“美”字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态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对“美”字的考释,不能不引起许多古文字学者、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频频光顾,似乎成为一个永恒诉说不休的话题。为了考释的方便,先择其大者,略作评说如次。 按马叙伦以为上古传达美义的字是“媺”,而不是“美”字本身。这与对“美”本字的考释并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杜甫诗中的“数”、“破”、“休无赖”、“恰恰”、“料理”、“好在”六个词语进行考释 ,旨在说明杜诗有俗语 ,读杜诗宜参以俗语解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择取分别与古代服饰和戏剧文化有关的两组四川方言词,联系地区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对其读音变化、词义引申和使用范围的变迁进行考释。“窑裤”一组词音义的变化,展示了古代衣着风貌,反映了四川古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水平;“幺台”一组词则记录了四川古代地方戏曲文化、巫文化与宗教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方言词具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留作用,方言词语的考释则是中国文化史、地方史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南宋著名理学家包恢重“自然”的诗学观。对于诗歌创作,强调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须自然而发,以自己情志才性的自然发露与有感而应的自然之鸣,形成诗之自然本体;审美主体善于发现把握表现对象客体自然之美的本质,造物气象,须自大化混浩中沙汰陶熔出。得天工造化之妙,方见精彩;文体运用与艺术表达须自然而为,摒去人工匠气,臻至“天巧”境界。包恢的诗学以心学为根柢,在宋代程、朱理学家的诗论中别树一帜,是中国诗学批评史上颇有光彩的一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感恩与怜才”为主题,对徐渭与张岱家族的交往和友谊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6.
藏露艺术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技法。历代大诗家,没有一位不是“能藏善露”的能手,大凡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都是“能藏善露”的名篇。为开拓高校诗歌教学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读诗和写诗的想象能力,探讨这一传统技法,古为今用,不为无益。 目今,系统研究藏露艺术的著述不多。散见于各种论著或教材中的,几乎都把“藏”和 “露”二者对立起来分开论述。有的资料只说:“藏,指含蓄;露,指直言。二者是一对矛盾。”有的著家也提到“在一篇作品中有藏有露,二者兼备,因为或藏或露,各有妙用。”有的作者竟把藏露艺术称作“作家的两套笔墨”等等。这些论点和论述,基本都是传统诗论的转引,表达方式不同,实际上是把二者分割开来进行阐述的,好象“藏”与“露”应该是“花开两朵,各放一枝”的诗法。我总觉得,这种认识,是缺乏深究的,也是陈旧的。  相似文献   

17.
一林家骊先生的《〈诗·魏风·伐檀〉中“鹑”字当作“雕”解》一文(《文学遗产》2002.1),所考释《伐檀》的“县鹑”(含《鄘风·鹑之奔奔》)之“鹑”当作“雕”解,甚是。然而,窃以为再进一步考释一下“鹑”字的字形演变和有关资料与“县貆”之“貆”和“县特”之“特”的确切含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墨子间诂.备城门》等7篇为例,从对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考释的取舍中考察“间诂”的内容与结论,并从中探究相关的考释方法问题。孙诒让引用王注98次,有异议处13例,本文从三个角度分类举例分析,认为“实事求是,无徵不信”是孙诒让与王氏父子共同的考释精神,考释方法也是基本相同的;就本文涉及的诸篇而言,王氏父子与孙诒让的校勘方法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9.
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的考字方法,对大型字书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字形讹误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音未详或注音错误者、义未详或释义错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相似文献   

20.
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的考字方法,对大型字书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字形讹误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音未详或注音错误者、义未详或释义错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