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导演,他们有的已经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有的才刚刚起步完成自己的处女作。他们身上没有清晰的代际特征,观察世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维度,但他们的电影作品中却流露出共通的"原乡"意识,在讲述世界和表达自我方面体现出某种相似性。新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原乡"既是地域的原乡,也是民族的原乡,更是人类的原乡,因而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建构起了别具韵味的地域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2.
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洛夫的诗歌《边界望乡》中均出现了"眺望原乡"这一经典场景,其中的主人公站在可以远眺大陆原乡却无法跨越的临界点上,时序错置和空间位移是其无法绕开的心灵症结,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悖谬感和孤绝感。这种由于历史归属感的缺失而生发的原乡感受自身具备了高度的精神张力,并构成了当代台湾文学中一种特有的沉重话语。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雨石知识分子在新时期当代文学中,是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他们作为民族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先进代表,他们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无疑一直为文学所关注。从屈原到鲁迅,他们对同类及自身命运的思考,可以说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博大的...  相似文献   

4.
在伪满洲国的文学研究中,即使有关于个别作家及作品的论述,把历史小说作为一个种类进行论述并不多见.但是在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积蓄的中国,以这种丰富的历史典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于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也是有力的表现方法.尤其是在严厉的言论统治、不能自由表达的伪满洲国,是有效的欺骗敌人的表达手段.作家们以历史上有名人物及故事为题材,描写异民族支配下的中国人民的苦恼及悲哀.在伪满洲国,历史小说是值得重视的文学题材.  相似文献   

5.
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作家。缘于阿来独特的出生背景与生活经历,原乡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想像空间和叙事资源。阿来在小说中对独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书写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独特存在。阿来小说中的原乡叙事是其对故乡的独特表达与追忆,既有对藏区现实的反映与折射,又有对藏族族群的想像与摹写。阿来小说中的原乡叙事让人们不仅从地理空间上识别了他的故乡,而且从地缘文化的角度确认了藏族符码、重释了藏族历史。原乡叙事不仅是阿来的小说创作特色,而且是其小说创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亦是其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承载。  相似文献   

6.
《伪满洲国》是一部区别于以往的历史题材小说,在人物塑造、写作立场、小说结构和语言运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伪满洲国》的突出特点在于逃离历史的喧嚣,回归本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革命历史过程中淬炼而成,因此,在以历史阐释学视角观之,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解释就有一个时间、空间和主体三个维度的“历史距离”。理解和解释浙西南革命精神,必须坚持源于历史、融入现实、引领未来,揭示历史事实(本源),在历史语境中追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根脉与源流;阐发历史藴涵(本义),在视域融合中把握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审视历史价值(本色),在效果历史中升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身处边缘空间引发的身份焦虑,导致华裔作品对身份认同的关注。在美国华裔女作家张岚的小说集《饥饿》中,对原乡的向往诉诸对文化象征的想象和与文化象征的纠葛。在象征中触摸原乡,模糊且又顾虑重重,不过通过对原乡的象征性想象与叙述,身份追寻由焦虑升华为审美,从而实现了自我建构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扶持成立了伪满洲国。基于伪满洲国与日本这种特殊关系,试图从伪满洲国角度分析,其在侵华战争中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伪满洲国是日本的物资供应基地;二是伪满洲国本身的战略地位。从而揭露伪满洲国实质是日本控制下的殖民政权。  相似文献   

10.
林幸谦的原乡书写与追求往往刚烈、浓郁,他既有相对清晰的大马认同:书写自我、小家,同时又将其升华为大家、华族与大马的议题与身份认同探寻;同时,由于他有相对特殊的留学经历和线路,又让他可以反思台港、批判大陆,既有精神原乡,又有现实历练。表面上看,林幸谦似乎是一个无地归返的过客,实际上,他更是一个通过解构来建构华人大同的个体实践者。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可将其对中国大陆的浓烈精神原乡视为中国情结,更要辩证而清醒地看到他的宏阔视野与追求,以及偶尔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1.
抚顺战犯管理所于20世纪50-70年代这一特殊时期成功改造了日本战犯、伪满洲国战犯和国民党反动集团战犯,创造了历史奇迹,堪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典范。针对不同类型的战犯进行思想教育改造,层次原则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基本内涵、客观必要性、实践经验三个方面探析了抚顺战犯改造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原则。  相似文献   

12.
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写作经历了从"浅绿"(自发的环境文学)到"深绿"(自觉的生态文学)的发展阶段,其中所潜隐的对物质与精神家园双重找寻的"原乡情结"一以贯之。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症候,原乡情结直指当代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危机,其在审美内驱、现实指向、终结关怀等层面均规定着生态文学创作的起源与发生。立足于"绿化"进程与"原乡"取向的生态批评当与生态文学实践一道,通过对现代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重拾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情之心,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愿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史官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这种重出处、讲史实的传统运用于明清戏曲创作理论中,形成的戏曲家以曲传史、以曲补史、以曲运史三种不同的叙事策略,是他们在创作实践中以戏曲艺术再现或表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映,体现了他们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制造的伪满洲国,是此后日本发动一系列扩大侵略战争的桥头堡和发源地,也是众多大规模殖民、奴化政策的实验场,在鸦片政策上也是如此。伪满洲国的财政制度乃至鸦片专卖制,都是在日本大藏省派出官僚的指挥和参与下制定的。整个伪满洲国的制度体系都采用了日本的模式。在统治区内大肆收购民间鸦片甚至强制掠夺,冒险到华北、西北各地以及国外采购走私鸦片,管理日朝侨民贩毒问题以及对上瘾者登录等,都表明在伪满洲国财政体系中,实施鸦片专卖制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政策。该文主要依据日文相关资料对日本当局控制下的伪满洲国贩毒事实进行分析,揭示其实质是日本为满足侵华需要而进行的有组织的规模巨大的国家贩毒。  相似文献   

15.
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殖民主义者大肆宣传,日本民族不仅是中国东北的"原有民族",而且是最"优秀的民族"、"天生的指导者",为日本帝国主义操纵和控制伪满洲国制造理论依据。日本为达到控制伪满洲国的目的,由"关东军司令官兼帝国驻满大使"对伪满洲国实施"内部统辖",并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包括伪皇帝身边都安插着日本人主要官吏,对伪满洲国施行全面统治。同时,日本民族在伪满洲国还享有政治、经济等各种特权,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是伪满洲国的高等民族,"地地道道的满洲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依次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就包含了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包括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的心性儒学以探讨“性与天道”问题为核心,以追求完满的道德价值和天人合一的形上境界为目的,其所面对的是宗教性层面对人的精神生命的终极托付。个人生命的安顿,生命途径的畅达,涉及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民族生命的安顿,生命途径的畅达,则涉及到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问题。在新儒家这里,“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甚至也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概念。历史与文化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是从历史的角度谈文化,又是从文化的层面谈历史,历史意识与文化意识交织在一起。历史文化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在于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过去,而在于它将从根本上决定我们民族的存在及其发展方向。显然新儒家认为,与其说近代以来的危机是来自历史传统的负面影响,不如说是来自历史传统的某种断裂和缺少理解把握历史传统的正确方式。所以,出路并不在于尽可能把我们与自身的历史断开,而必须走向历史的深处去寻找我们自身存在的根据和走向未来的契机。钱穆先生指出:“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为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小说《天一言》的流亡母题,程抱一通过天一漂泊传奇的一生,阐释了流亡者的生存状态、流亡者的精神追求以及追求回归的文化原乡。程抱一提出了阴性本体论思想,认为“阴”是天一所追求的生命本原。  相似文献   

19.
在4月10日召开的南京市新一轮解放思想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朱善璐指出,南京有思想解放的基础,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了走向世界的郑和,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不能比郑和差。 的确,南京自古至今是一个思想先驱辈出的城市,在解放思想上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第一个提出“神灭论”的范缜,到七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到三十年前引导第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胡福明……他们用敢为人先的解放精神,给予了南京人民无穷的智慧和激励力量,更为南京这座城市注入了思想解放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视角来看,明清时期,台湾的戏剧属于原乡文化的横向移植;这种单方面的影响持续到日据时期,其间福建戏班密集赴台献艺,对在地化发展的台湾戏剧具有指标性的引领作用。历经数百年的时间,福建的传统戏剧扎根在台湾这一片土地上,继而在这里衍生出丰富的表演文化。考察福建原乡剧种在台传承发展的情况,日据以前、日据时期和光复初期是主要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