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动静”先由词组时的“行动和止息”义演变为概括性的“行为举止”义;然后在组合关系变化的推动下,进一步转指为“‘行为举止’的情况”义,并最终泛化为“(探察的)情况”义,从而完成了词汇化。“动静”词汇化的意义是由“动”、“静”共同参与形成的,偏义成词说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中西哲学家关于有无(being/non-being)之辨的比较,显示两者在“以无为本”或“以有为体”,“无不待有”或“无皆待有”,以及“有无相待”等方面命题的可比性与公度性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认为, “物” (器) 包涵“可见之实” 和“可循之恒” 两方面,故“道” 由“物”而显,而“物”的生成变易皆依循于“道”。“物” 实是阴阳之混合者。在大化流行(道) 之中,阴阳体量的多寡和老稚、阴阳动静的时机和规律构成了“物” 的生成和变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阴阳”自身的制式和作用。亦可说,道发挥着对阴阳的“主持” 和“分剂” 之功用,或阴阳的相互作用借由“物”而显明了“道”,故“道” 与“阴阳” (物) 相互以对方为“体”。“道” 与“器”之分源于不同的识度,实是对具体的某一统一体的不同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紧紧围绕一流课程“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建设需求,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提出“课前课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全过程全方位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学方法。并以工科理论力学中,达朗伯原理和动静法的教学组织为例,说明了教学实践过程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5.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否符合一般的标准、情理,是否能为人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抽象空间的“V得(不)过来/过去”各个意义形成的理据。  相似文献   

6.
理气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关键问题,也是历来研究朱子哲学的难点。本文从“理生气”这一问题入手,将“理必有气”和“理有动静”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指出朱子哲学中的理必有其气质性倾向,而此种气质性倾向就落入到气质层面,从而也就有了动静。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见《人间词话附录·人间词乙稿序》,以下简称《乙稿序》)王氏认为,衡量境界有无的标准是“真”,而衡量意境深浅的标准是“浑”。下面就对王国维衡量境界有无深浅的这两个标准谈些看法。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作品中怎样的景物才称得上是“真景物”呢?依王国维,“真景物”的标准有二条:第一,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必须真切鲜明,富于直观性,即王氏所说的“不隔”。何谓“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相似文献   

8.
“喂,有无得平D啊?”(可否便宜点啊) “真系无赚你钱噶!”(我没有赚你钱啊) 这是广州最平常的百姓对话。当一个精明的他遇着另一个实际的她,我们的寻常日子,构筑了广州城的日升月落。其实,貌似浮浅的封面,包着的尽是本本不同的有故事的书。  相似文献   

9.
参照史登(H.H.Stem)等人类学家对“广义的文化”的分解,可以将“物质”、“制度”和“观念”作为检视民族法文化体系的一般分类。通过对既存的民族法律文化进行具体分析,来确证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有无价值,如何实现这些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儒学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并且,它还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国,与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东方儒教文化圈”,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中、朝、日儒学思想有不少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1)社会政治思想基本相同;(2)制定典章制度和法令的依据相同;(3)教育制度和内容相同;朝鲜和日本依照儒学思想,建立了儒学教育制度;朝鲜和日本以汉文字为参照系各自创制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朝鲜和日本各自发展了本国文化艺术。其不同点表现在:(1)儒学的作用不同;(2)宇宙观有所不同;(3)伦理思想不同;(4)文化教育思想同中有异;科举制的有无不同,私学的有无不同。  相似文献   

11.
叶维廉诗集《雨的味道》人文空间宽阔性情沉稳,以幽微的呼息沉淀诗意。《雨的味道》是全书的起兴,以追忆人性的原点(童年与家乡)作为诗意空间的聚敛场;《奥德赛》则是总汇人文的开放场,以宽厚的文化传统弥补破碎的人世情怀。整本诗集通过诗意空间的“聚敛场-开放场”、身体的“实存-虚无”这两务线索,反复探问三大命题:人文与自然、心灵梦想与现实生活、文化传统与历史时空,试图在诗歌中召唤整全的人性。叶维廉的诗学寻找一个无声静寂的起点,以贴合生活情感的语调,透过:缓急变换,虚实出入,有无跨越,动静交涉的诗艺推敲,从无声处扣问浮生,将小我融会于连绵无尽的人文山水间。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词义的动静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词义的动静引申武惠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在古代书面汉语里存在着一种能量极大的引申现象──动静引申。许多原本处于静态的名词、形容词或原本处于动态的动词,当它们的词汇意义发展变化以后,相应地,在语法上引起了动静词互用的现象。由于形容词与...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约二百三十年前口语性极强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当时北京话为基础写成的。本文拟就其程度副词“最”的用法的分析来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具体分析方法如卜;(1)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所修饰的是哪些词、哪些结构(2)对所饰词语的具体分析a.对动同、形容词意义的制约(褒、贬、所表达的情感等)b.对动词、形容词有无音节限制C.其他结构,结构的类型门)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不”的连用(4)与现代汉语功能的比较归纳据统计,《红楼梦》的程度副词“最”共出现186次,修饰的词语有形容词,动词和动词短语。《现代汉语八百…  相似文献   

14.
在杨克定(1988)、王国栓(2003)、朱庆之(1992)、徐丹(2005)和胡敕瑞(2006)等作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从“去(离开)+O起点”格式到“去(前往)+O终点”格式过程中“去”的词义句法演变机制发现,“去+O终点”格式只能作为“去”及物化的标志,不能作为“去”产生“离开”义的标志。“去(离开)”在一定句法格式和语境中,先是在情状体上由瞬时达成体变为持续体(西汉时期完成),之后经历了主观指示和终点客事的赋予(东汉中后期完成).由此产生了“前往”义的“去”。尔后,常用格式“去(前往)+Vm+O终点”发生重新分析,O终点被分析为“去(前往)”和Vm共享的宾语“去(前往)”才特威了及物动词(东晋时期完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本体论的最高哲学范畴,《易传》的“太极”,同《老子》的“浑成”之“道”一样,是原始五行、阴阳学说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太极”被规定为混沌未分的原始统一体,摆脱了特殊实物的理论局限,战国以来的历代哲学家们,多把它当作“万善至好底表德”①,赋予不同的含义,进行激烈的争论。宋明以后,更以“太极”问题为理论核心,展开有无、虚实、理气、动静、新故、体用、道器等范畴之网,把这一争论引向深入。王夫之正是通过“太极”之辩的理论总结,把对于世界的多样性及其统一性这个复杂问题的哲学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只谈王夫之“太极”论中的有无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无对比法”是后评价中的常用方法,但是传统的“有无对比法”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偏差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运输弹性系数概念,并结合实际加以调整。以连徐高速公路为例,采用传统方法和改进方法分别计算了项目对于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实际效果来看,改进的“有无对比法”所计算出的数据更为贴近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传统方法的偏差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词的模糊性、概括性和特指性再研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词的模糊性、概括性和特指性再研讨张建理一Kempson(1977:124)论述了四类词义模糊现象:1)指称模糊。如“city”(城市)和“town”(城镇),“mountain”(大山)和“hil”(小山),“house”(屋子)和“cottage”...  相似文献   

18.
张载哲学思想中的“有无”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意涵,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无”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最早应当从老子始,老子思想中“有无”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涵是隐而不彰的,到了庄子那里,“无有”并在即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了,魏晋时期“有无”思想的发展真正达到了最高峰,郭象提出的“独化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有无”思想的最终逻辑演化。而张载的“有无”思想就吸收了新道家所发展的“有无”理论,将“有无”转化为“虚气”,在新的理论背景下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基础。这同西方不一样,西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没有笔墨上不去。唐著名画论家张彦远(河东永济人,咸通年间任舒州刺史,著历代名画记)论笔墨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北宋真宗时著名画论家郭着虚(著有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说,“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何谓气韵生动?后人解释,就是壮气、神气、生气。而“画之气韵出于笔墨”(黄宾虹语)。总之,“有笔有墨”,乃评画第一标准。一幅画有无感人的力度,主要在笔墨。通…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的"有"与"无"是道的动态构成机制,道摄有无,有无环生.在<道德经>中,"有"与"无"又展开和变现为徼妙、雄雌、逝反、生死、动静、益损等一系列范畴.基于对有无之道的洞见,<道德经>阐述了有无之用的方法论,即用有、用无与有无兼用.以有无之道与有无之用为内容的有无观构成解读<道德经>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