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光伟 《南都学坛》2008,28(5):40-41
抗战后期,苏联对国共两党的真实态度,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前途的认识,成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欲望,客观上鼓励和帮助美国顺利完成政策调整,确立扶蒋反共政策。  相似文献   

2.
注:①P·M·萨维茨卡娅:《列宁在经济建设领域内的活动》(1917年10月—1913年7月),《史料研究文集》,莫斯科1975年。②、C·A·索科洛夫:《1918—1920年苏维埃粮食政策问题》,《历史文献汇编》第3期,萨拉托夫1971年;B·H·希什金《苏维埃政权粮食政策研究的总结(1917—1921年)》,《1917—1922年国内战争和武装干涉的历史》,莫斯科1974年;А·Н·苏斯洛夫:“20年代苏联文献中关于共产党为消灭1917—1720年粮食危机而斗争的论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政权初期的苏联共产党》,梁赞1975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国际形势和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的不断变化,苏联的对华政策也处于摇摆不定,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对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从亲蒋疏共到弃蒋联共演变过程的分析,阐明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是由其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这一历史根源和对外政策中维护苏联国家安全的现实战略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利用间接的政治经济手段来削弱中国革命的影响,从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施这一政策的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比南斯拉夫更少受惠于苏联,鉴于苏南的分裂,中国也可能出现南斯拉夫的情况;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台湾的陷落,对美国的利益影响并不大;只要争取中国在亚洲本行一种独立于苏联的政策,美国就可以通过实行太平洋海岛防御战略来保护其亚洲利益,在欧洲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不幸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美国的上述观念,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由此,台湾也就不能被中共控制,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由于偶然的事件,影响了历史在某一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一、苏联农业长期落后l、苏联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的最高水平苏联十月革命前的粮食总产量在1913年达到最高水平,即8,600万吨,计算,每人为540公斤。革命后,从1917年至1954年的三十七年内,按人口平均除个别年份(1937、194。、1952)的粮食总产量略高于这一水平外,长期达不到这一水平,而按人口平均的产量则一直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活动未能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客观上鼓励了蒋介石集团在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为了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政策的执行,从而使中共未能有效地阻止蒋介石集团发动大规模的反共行为。因此,皖南事变的爆发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这场革命给人的印象总不如在此之前的1640年英国革命和在此之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那样深刻,其原因就在于对这三次革命的评估上至今仍受到苏联史学界较深的影响。苏联史学界的观点典型地反映于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和E·M·茹科夫在第十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世界历史分期方法”中。在苏联学者看来,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符合逻辑的人类进步道路上”的关键步骤。依据这种指导思想编纂的《世界通史》,英国革命被定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的问题。本文认为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以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为标界,在此之前的对华政策应当肯定,而在此之后的对华政策则应基本否定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 ,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 ,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 ,决定改变对华政策 ,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 ,脱身国民党政权 ,撒手台湾 ,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 ,在目前情况下 ,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 ,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 ,于是 ,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于是,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美国把中共看作苏联阵营的一方,对华执行扶植国民党、压制中共的政策。司徒雷登就任驻华大使之初,执行美国对华成立联合政府的政策,力图将中共融入国民政府之内。但国民党妄图凭借武力消灭中共,于1946年春夏间发动内战,然而至1948年下半年,却是崩溃之势日显。在此情况下,司徒雷登执行美国扶植国民党、禁止中共参加联合政府的政策。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国民党在大陆政权的终结而走向失败,司徒雷登被迫离华。司徒雷登的使华悲剧,实由美国对华政策所造成。但司徒雷登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经验的总结,却包含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12.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抗战时期苏联根据其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华政策及其影响,认为这一政策的运作既使苏联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又确定了战后其在远东的有利地位。而对于中国,这一政策一方面由于苏联战时国家利益与中国抗战利益的趋同性使中国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又因为政策中表现出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同国民党消灭中共、武力统一中国的内战政策的某种一致性,使中国国家利益大受损害  相似文献   

14.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地域方言研究是从1921年人民革命胜利后开始的。民族语文研究的一个分支是地域方言研究。革命后的地域方言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24—1926年。这一时期的研究,确定真正研究方向的很罕见。只是搜集书籍作品,并注意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工作。在调查工作方面,有由苏联科学院、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图瓦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学者组成的研究委员会,以苏联学者为主。其活动包括:1924—1925年,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以后,根据两个以前签定的未发表的秘密协定,苏联恢复了贯穿满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东铁路的大部分控制权。第一个协定是在1924年5月31日与北京政府签定的,第二个协定是在1924年9月20日与满洲的张作霖政府签定的。苏联政府签定了这些协定,尽管它再三承诺;将永不采取秘密外交它也恢复了俄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尽管一份1919年苏联宣言答应将这条铁路归还给中国。为了巩固在这条铁路的权力,苏联于1925年1月20日又同日本签订了协定,该协定承认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权力(控制权),同时日本默认苏联对中东铁路拥有充分的权力。  相似文献   

16.
苏联早期远东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复杂性。苏联早期远东政策  呈现出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由强化到淡化,与苏联政府对欧洲政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促进,对华政策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日政策等重要特点。这些外显特征是由其维护国家、民族现实利益的本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苏联解体前 ,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意识形态、利益和目的方面的分歧使得美国在采取对华政策时 ,总是要考虑到前苏联的影响 ,使得对华政策附属于对苏关系。苏联因素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中苏、中美关系状况都影响到美国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8.
西德波鸿大学教育学教授奥斯卡·安魏尔长期从事苏联、东欧的历史和教育研究,系德国东方学协会副会长,1980年当选为苏联和东欧学国际委员会主席。最近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时,向有关研究人员作了题为《苏联教育政策的趋势和问题》的报告。报告分四个部分:一、苏联教育的历史回顾。可分五个时期:(1)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1917年到三十年代初期);(2)斯  相似文献   

19.
一 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它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以及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建立起来的军事学校。孙中山开办这样一个军事学校,就是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就是要建立一支由国民党掌握的革命的军队。国民革命军以及后来的中央军就是在黄埔军校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正> 1945年的中苏谈判及谈判后签订的中苏条约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集中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的对华政策及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发生了重大影响。对这次谈判应当如何评价,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论及,但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本文谈一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一) 众所周知,1945年的中苏谈判和中苏条约的签订,是根据同年2月苏、美、英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