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贝多芬G大调随想回旋曲,又名:Rageovgrthelostpenny,翻译过来名为:丢失一分钱的愤怒,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这首作品所体现的音乐内容与以往贝多芬作品所体现的英雄性和交响性不同,它体现了这位跨世纪伟大作曲家生活化和人性化的一面。G大调随想回旋曲是一首幽默风趣、富有活力的钢琴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贝多芬的早期创作风格,以及弹奏古典主义时期风格乐曲的演奏方法和风格,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为喜欢和演奏这首作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和毛泽东研究的不少论著中,有8首毛泽东诗词与前人名诗在创作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关系尤为密切,有的甚至袭用其中的字句。对此,学术界说法不一:或曰“抄”、或曰“改”、或曰“仿”、或曰“套”……为了匡正和统一这些说法,本文将中国古代名诗与此相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界定这是“剥体”作诗的传统创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毛泽东这8首作品与前人名诗简作对比分析后指出:毛泽东这8首诗作正是用此手法,抓住现实问题进行再创作的属剥体诗的新作品;毛泽东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榜样,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拉魂腔》出自于安徽著名作曲家晨见先生之手,这首作品依托于安徽皖北地区泗州戏剧种创作的。笔者选取这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作品的技法运用、艺术价值与美学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以探究作品中的民间音乐素材的布局与运用。  相似文献   

4.
肖邦,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乐派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首创钢琴叙事曲这一体裁。《g小调叙事曲》,又名《第一叙事曲》是他所创四首叙事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作品结构庞大、内容深刻,在创作和音乐风格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和音乐风格几方面对这首作品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渔父》四首与自张志和以来渔父词的传统写法不同,抒发悲悯情怀是这组作品抒情上的主要特色。从体裁看,《渔父》四首实为诗而非词。考诸苏轼贬黄州期间心态,本组作品采用类于词的长短句形式,实与作者当时不敢作诗的处境有关。同时,这组词又真实反映着苏轼居黄期间的思想与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6.
关于《氓》的题旨,似乎早有定论,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在诉说她的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她的恨和她的决绝。袁梅先生在《诗经译注》中也说:“这是一首劳动妇女在婚姻问题上被欺骗,被遗弃后的怨歌。”以作品感动读者程度,作品有...  相似文献   

7.
坤静 《山西老年》2011,(5):18-18
被人们传唱了60多年的歌曲《南泥湾》,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作品《东方红》的34首插曲之一。那么,这首脍炙人口、享誉国内的经典民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8.
《安妮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代表作之一《培尔·金特》组曲中第一组曲的第三首,作品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独特的个性征服了众多音乐学者与音乐爱好者。这是一首在组曲中颇具代表性的阿拉伯风格舞曲,本文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作曲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其达到能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作品之一。本文对李商隐的这篇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与评析,力求能够澄清历来对李商隐这首诗的解读分歧。解读的关键在于不纠缠于对作品背景的考证,而是着眼于作品的意象及其所传达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边塞词浅论姜波范仲淹的词,见于《全宋词》的共.5首,存目词3首,其中边塞词两首。一般的唐宋词选本,并没有忽略他的作品,这说明他的词作虽然不多,但能以独具的风格在众多的作品中放出异彩,引起选家的注目,自然也说明了选家的公正持平。但在另一个领域,即...  相似文献   

11.
元曲家乔吉的生平、行踪、交游有许多不详 ,但有部分可由作品内证。乔吉有几首小令自述了大致年龄 ,可以此为主线勾勒其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肖邦一生写有24首《前奏曲》,其中Op28之17是在这24首前奏曲中唯一的一首运用回旋曲式进行写作的作品。从和声、曲式、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该作品作音乐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肖邦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相似文献   

13.
徐文博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1):61-64,95
混声合唱《把崭新的世纪开创》是作曲家平黎明教授的代表作品,2007年获得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首作品在结构上巧妙构建,突破了传统理论上的曲式结构;在调式调性上中西并用,巧妙地使用人声特点安排声部布局,为精炼的歌词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混声合唱《把崭新的世纪开创》在经过多次的锤炼后,已经成为一首优秀的合唱作品。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的《竹枝》、《浪淘沙》、《杨柳枝》等几组作品向为人所喜爱,但因为还处在雏型阶段,且皆是齐言而非长短句,因此是诗是词至今众说纷纭。这三组词共三十二首,占了刘禹锡词的大部分,这些作品身份不能判明于刘在词史上的地位颇有影响。不仅如此,不弄清这个问题,也影响着对早期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宁文武 《社区》2014,(6):44-44
“唱响一首经典鼍歌,朗诵一段优美诗词,讲解一段生动故事,剪出一幅精致作品……”2013年12月18日上午,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府东社区老年大学“第二课堂”教室里,60多位老年学员中,一些有才艺有特长的学员纷纷轮流上阵,用歌声、幽默、口才与技能,向台下的兄弟姐妹们一一进行展示,掌声与笑声响遍了整个社区。  相似文献   

16.
鲁迅新诗语言艺术片论江锡铨鲁迅传世的诗作为数不多,新、旧诗加在一起,还不到80首。其中绝大多数是旧体诗。没有“争议”的新诗,除未单独发表过的《(而已集)题词》之外,只有1918—1919年间问世的《梦》等6首作品[1]。这6首新诗虽然篇幅短小,用语平...  相似文献   

17.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5,25(6):67-69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路德维希·范的早期作品之一。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但也可以看到在曲式结构及和声的变化、八度和弦技术的旷泛运动、突然的转调手法、深奥而丰富的慢乐章——这一切都预示了贝多芬艺术观的转变,那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发展,进一步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分析这首《第二钢琴奏鸣曲》对研究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首作品被明朗的音响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青年人的希望与直率的感情。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钢琴家,音乐教育家车尔尼,1791年2月20日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1851年7月15日谢世。他是19世纪前期维也纳派钢琴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创造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有24首弥撒、4首安魂曲和一些交响曲、序曲、协奏曲、弦乐三重奏及四重奏、合唱曲。钢琴练习作品有:作品299快速练习曲(40首)。作品847流畅练习曲(30首299的预备)。作品399左手练习曲(10首包括赋格)。作品599实用初级练习曲(100首),作品821八小节式  相似文献   

20.
对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好的二度创作,离不开好的歌唱技巧,广博的知识和修养以及生活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能力,只有这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首作品才能表现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