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导视系统包括商业导视、文化旅游导视、公共导视等系统。本文通过对目前导视系统现状的考察分析,运用静态视觉导向原理设计了城市中出入口信息导视、交通信息(市内)导视、城市节点导视等系统。  相似文献   

2.
城市导视系统的设计,要充分注意城市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城市环境与色彩搭配的系统性、城市导视中色彩的功能性,还要兼顾人—城—色彩的整体性。通过完整的城市导视系统,用色彩将信息进行秩序化,通过突出重要的信息、过滤不重要信息,达到利用导视系统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市导视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导视系统是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是塑造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视系统具有空间的引导、识别、定位等功能。导视系统设计应遵循系统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原则。在考察和分析石家庄市导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静态视觉导向设施运用原理,对石家庄导视系统中的城市出入口信息导视系统、市内交通信息导视系统、城市节点导视系统等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在旅游景区导视系统中是极具表现力的因素之一。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要注意规范性、共通性、可识别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等原则,同时要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区域特色,以彰显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导视系统是旅游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塑造和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旅游区导视系统功能设计方面不完善,旅游文化表现内容及形式上存在同质化倾向。为了更好地突出区域性旅游文化的个性与差异,在导视系统中可根据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美学文化、人性化及时代性等方面进行设计,体现地域旅游文化的魅力,并形成立体而系统的旅游文化视觉氛围,以延展旅游活动的范畴,增加游客精神体验,更好地提升旅游区的品质和形象。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的数字图像带来了社会文化新的发展空间,数字图像以其逼真、形象、快速、虚拟的特点成为我们这个读图时代的宠儿。数字图像是视觉文化的一个构成元素,当然,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这种新的文化形式,促进了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色彩是视觉表现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丰富视觉效果、渲染环境气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基于现代公共环境属性,结合导视设计的实践应用情况,对其在公共环境导视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分析,提出色彩是公共环境导视系统中强化可识别性和形成系统性的重要因素,分析在信息划分、辅助识别、协调环境等方面的功能,为深入探索研究环境导视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合肥新站区的快速发展、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得城市空间导识系统的作用日渐突显,它不仅为大众服务,也成为传播地方文化、塑造新站区品牌的重要载体。文章从空间引导、空间识别两个方面,对合肥胜利路、站前路的户外广告设置与规划进行了陈述,指出城市空间导识系统的设计应更多地融入人文理念,使人、导识系统、空间环境三者之间相协调,以方便大众对环境进行识别,并有效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坊市制的打破,北宋的城市呈现出前代未有的新面貌。城市的新发展对于市井词人柳永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柳词注入了新的内容,城市生活甚至成为其整个作品中的重要语境。同时,柳永的词作因强大的传播效应成为宋代城市文化的一个象征,并且以媒介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城市观念,在构建新的城市文化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柳永的创作与北宋城市发展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导视设计课程中实践教学存在不能满足当前设计类人才培养需求的现实问题,以安徽省M高校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导视设计课程存在跨学科合作理念缺失、与行业连接缺乏以及过程性教学评价机制模糊等问题。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和课程目标实现的需要,分析了导视设计课程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必要性;总结了导视设计课程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措施,提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导视设计课程跨学科合作实践教学方法,以期为提升导视设计课程教育质量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上古时期中国南北城市文化的源流与精神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时代不仅对中华文明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对中国的城市文化同样如此。夏商周三代,城市脱离乡村和城堡独立发展,城市形制开始形成,城市文化渐露雏形,城市的南北特征逐步显现。北方文化在生产条件被较早破坏后,已先于南方完成了向文明阶段的蜕变,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方面也更为迅速。长期以来,北方都城每一次大的变动,不仅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还造成了原本孤立的城市变为城市群落的另一种后果。北方城市形成这种发展模式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地位多依赖于政治权力。上古时期,江南礼乐文化和中原多有交融。江南城市也渐渐形成稳定的特征,但尚未有独立的规划体制,基本上按照北方平原上的城市建设格局展开。对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文化土壤作深入的研究,可为今天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复杂文化现象的探索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12.
反城市文化情结主要表现为视城市为异己的存在,对城市怀有一种深深地隔膜和拒斥,它反映了作家丰富的文化心态和审美心理。当代乡土作家的反城市文化情结更包含着知识分子的乡恋心态、现代都市问题及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等多种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大文化的视角看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文化的职能分化,关系到城市发展能否赢得新的机遇,以及能否在工业文化与信息文明的夹缝寻求城市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城市文化的不同职能,提出了经济服务性文化和生活服务性文化两种类型,并通过大文化的视角将二者联结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结构体系,而这一新的文化结构体系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视现代化与国际化城市为复杂巨系统,并运用复杂巨系统理论,着重提出了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关系及其理论模型,同时分析了城市现代化的环境条件,由此提出了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5.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城市文化生态学派对城市研究的内在默契,反映了东西文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在走向融汇与统一.建构这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本文应用这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现代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特点,认为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本",未来的城市将充分体现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步发展,21世纪的城市将会真正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地铁文化的文化取向,围绕"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文化策略去"文化"地铁,观察总结地铁文化的支源和脉络,并强调多元文化的整合,坚持以地域文化为中心,表现城市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兼顾城市的当代精神、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等,让城市文化传统通过与新的文化整合来满足社会发展与新时代人们的需求,最终落实到地铁文化环境外在形式之中,努力创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地铁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7.
拟像城市对现实城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的城市视觉范式也随之产生。在其作用下,城市的媒介再现呈现出显著的视觉化表征趋势:城市观视者自觉地将肉体之眼转换为技术之眼,用镜头视角审视他们的所视、所思、所失;城市拟像文本呈现出远程在场的、消除了真实与仿拟间界限的超真实特性。如果将城市观视者的技术性观视视为城市阅读,将拟像城市的生成过程视为城市书写或文本建构,那么城市文本建构与阅读的这种关系改变了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的秩序逻辑。从视觉化表征中打量城市,视觉化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实际上就是一个视觉符号的编码、再现过程,即把城市景观的界面化,通过某些承载意义的符号译码成为触动媒介漫游者的诉诸视觉的语言,促使其产生阅读动因,培育其阅读想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历史文化的城市导向系统图形创意,是营造城市特色文化语境和传播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围绕"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课题展开的一种设计探索。城市导向系统图形创意以其独特的形象魅力传递城市历史文化信息,让历史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回忆,而是现实的感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商业街区占城市用地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商业街区购物消费环境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推进了国内城市商业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但与中国现阶段快速的、大规模的城市商业街区景观建设现状相悖的是缺少这方面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针对城市商业街区景观设计导则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通过时中国城市商业街区景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总结,从景观设计理论及外部空间设计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景观设计实践提出城市商业街区景观设计的导则,使之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正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艺术最为集中的场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背景下,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宣传功能显得尤为突出,进而提出"将博物馆搬回家"宗旨,即将博物馆所呈现的文化内涵通过具体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现出来,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文化与旅游两部门合并,给文化创意产品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拓宽了展示平台,使文化创意产品进入旅游系统。另一方面,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