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文化流派 ,提出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但不能为传统文化所束缚 ;我们吸收西方文化 ,但不是西方化。中国现代民族文化应该是既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份 ,又超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必要性在于它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再生的可能性有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根据。内在根据是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能力;外在根据是中国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人学的具体分析对比中,可以发现,中西文化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融和吸收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必要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方法和途径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分析方法;从宏观着眼,推进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化,着重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文化研究中的国粹主义、中体西用、文化保守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简单认同主义都是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现代艺术如同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理性和文化。然而组成现代艺术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的西方由于其高速的发展它所孕育的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精美的外衣,并且由于中国厚重的文化正像一支强心针打入现代艺术体内,成为它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地整体地影响着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以希腊文明为发端的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东西方在休闲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东西方文化对"时间"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这一差异的具体表现是:休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休闲则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 ,各种文化思潮纷纷涌现。尤其是加入WTO以后 ,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深层次视角来看更直接体现为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观念的冲突、碰撞和转型 ,它包括中国自身传统的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化以及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现阶段中国文化转型集中表现为商业文化泛化、文化多样化、文化管理多元化。因此 ,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整合 ,实现中国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基本格局,不仅存在着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还存在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等非主流政治文化。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多元政治文化的存在,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进行合理批判和吸收,并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日本传统服装和西方服饰结合的角度切入,可以更加客观和直观地反映出日本对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视。结合与中国现今存在的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进行对比,深度探究了中国忽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而且并非从单一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来看,而是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的同时,寻求与西方文化共存的途径,吸取日本在保持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衡时的优点,将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其庞大深厚的体系,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洋节日"搭乘西方文化的快车迅速传入中国,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所以,在当前"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应保持理性的文化自觉,不但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文脉精华的传递,还要与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通过现代化的调试,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不断地提升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重要影响。我们必须抵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同时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寻找普世价值理念;积极进行文化的创新,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传媒手段。从而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自步入文明之初就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保存了较多的血缘因素,而西方文化中血缘纽带的解体比较充分。受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缺乏对个体与整体对立的认识,重整体轻个体;而西方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将个体与整体区别认识,重个体轻整体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曾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思考,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以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进行批判和改造,同时又应吸取、继承并进而建设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加之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基础地位的日渐萎缩,中国传统体育发展不容乐观。随着中国体育的飞速发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来不断丰富现代体育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内蕴着丰富的文化特性 ,因此 ,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的研究就成为研究市场经济的热点之一。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 ,指出二者之间既互利互动 ,又有存在矛盾冲突 ,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外,还存在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西方政治文化两种主要的政治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归纳起来,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现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其一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其二是政治主体的复杂性,其三是中国历史和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其四是传统文化的内敛与西方政治文化的扩张特性,其五是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它们结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态系统,成为培育中国政治文化现状结构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 ,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 ,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 ,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 ,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 ,传统法律文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 ,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 ,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 ;在司法上 ,重刑轻民 ,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 ,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 :1 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 ,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伦理色彩浓郁 ,而西方法律文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集体为本位 ,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 ;4 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 ,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 ;5 中国法律文化是混合法 ,并代表了现今法律文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包含着文化殖民,这是一个携带着强大资本与发达技术的西方文化不断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基督教、近代启蒙思想和当代美国主义的全球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文化与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中国人如何应对文化殖民的问题。在文化殖民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起伏不定。在文化殖民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一如既往地自信;但是在第二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挫折;在第三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有复兴迹象,但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传统文化的未来命运仍然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富有政治感觉和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大胆地诘难中国传统文化,指斥中国传统文化的空疏和局限,掀起近代第一次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同时,他们无限地推崇西方文化,试图从欧美文化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研究这一历史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最核心要义是文化的转型,即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以西方工业文明价值为支撑的现代文化模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历程中遭遇巨大挑战。任何文化的转型都无法脱离自己的传统和历史语境,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传统的话语立场。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破除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盲从和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才能在文化转型中坚持中国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19.
诉讼法文化的现代化是公民权利在法律上得到真正保护的有力措施。本文对中西方传统诉讼法文化的比较和对西方诉论法文化合理因素的借鉴,为当代中国诉法法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作者认为,当“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我们不应忘记英国曾经对在港的中国人实行殖民统治,极力宣传、灌输西方文化和欧洲文明,不断削弱香港同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面对这种情况,香港学者中的有志之士忧思关注,认真研究并努力宣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出版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作者还认为,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是有其特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