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网络群体事件与群体事件存在着天然的关联。随着后者被官方看作一种公共社会问题的同时,网络群体事件也越来越多地以负面形象出现。纵观目前国内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已经出现了一种问题化倾向。但是,国内对群体极化问题的实证检验却表明,"群体极化"的发生存在限度,并不构成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关联,因此重新对网络群体事件的问题进行辨正,以及对群体极化进行再认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极化群体(Polarize Crowd)是指在重大事件中因观点或政见的不同产生的群体意见分歧,发展到极化的群体已经处于社会舆论整体的极点,其舆论学意义并不止于各极之间初期的观点碰撞,而在于在媒体使用和观点独立性日益成熟之后,各极间因信息和观点隔阂,形成的"平静的对立"和"交流的绝境"。极化群体现象即便在多元开放的信息环境中,也会阻碍观点的充分竞争,难以达到"观点的自由市场"。相反,由于各极群内部存在利益和目标的一致性、媒介使用习惯、具有排他性的信息渠道等因素,使处于极化的群体对异己信息和观点难以接受并进行相应的自我修正,这为舆论引导带来了挑战并造成一定的社会风险。因此舆论引导要特别注意加强信息整合,提供信息全貌,消除"信息绝境",从而消弭极化群体中的潜在风险,有效引导舆论。目前的信息整合应诉诸专业性和公信度高的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舆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网络的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也给网络舆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群体极化现象在中国网络舆论中表现为民族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其成因有个性化传播带来的信息过滤、群体盲从和社会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涉检网络舆情是公众在互联网上针对与检察机关有关的事件、行为及问题发表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与看法,并形成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舆情事件。它具有弱权威性与强参与性、突发性与紧迫性、监督性与批判性、"乌合之众"与道德至上倾向以及理性缺乏与群体极化倾向等特点。网络时代要求检察机关高度重视涉检舆情引导,其本质在于检务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目的在于提升检察机关的美誉度与执法公信力。科学进行舆情引导要把握介入时间、介入姿态、介入方式、介入途径等四项基本原则,依法解决实体问题,灵活运用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多种传播宣传技巧。  相似文献   

5.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将信息提供给其他受众,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目前,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际传播的基础性定义,也改变了意见领袖概念的核心内涵.论文采用历史分析法,对"意见领袖"关键概念的历史溯源、 重大发展以及当下转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研究发现,在当今社交媒体、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的时代背景下,意见领袖呈现出"中介化"、 商业化、 职业化和群体化的趋势,在商业领域还出现了关键"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框架下的广告翻译注重目的语国家受众的群体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有目的性地倾向于受众群体文化的审美情趣,保证了广告对产品的宣传功效。目的论框架下的广告翻译应坚持目的性原则,语言应简约而不简单,并准确把握文化脉搏。目的论框架下广告翻译技巧主要有三种:创意翻译、直译和意译。  相似文献   

7.
作为群体的受众,具有丰富多变的情感、崇尚个性、追求自由的意志、轻信盲从的从众心理.大众传媒殚精竭虑,主动理解受众心理,逐步形成了以个性为表以大众化为里的传播模式.一般来说,大众媒体对群体心理采取迎合策略,这也必然对群体心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媒既为受众群体提供了一个参照的生活空间,又为受众群体提供了一个"言语场".  相似文献   

8.
网络民意的失控及其舆论传播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提供了个体与大众之间平等对话的条件,但网站信息的同类搜集和网址链接,以及"虚拟社区"的集体民意同质性,往往导致信息的自主"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网民受众所能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回音"和"影子",这种狭隘的民意氛围又很可能导致"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的产生,"民意"很可能只是完全的自我情绪发泄和不可控的符号暴力.网络舆论环境极有可能导致"假民意"的流行,并为那些偏离常规的行为提供某种合法性和不可控性,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危险.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网络围观参与特征及引导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某高校研究生在网络围观参与方式、参与强度、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对"网络围观"本身的态度、参与素养等六个维度的调研,结果表明研究生群体在网络围观参与中整体呈现出较为"理性"但"被动"的特质,并且在参与素养方面表现出"辨真的习惯"弱于"辨真的能力","人格异化"倾向重于"群体极化"倾向等现象。针对研究生在网络围观中表现出的这些特质,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上的热点与现实社会的热点日益汇流、共振,线上和线下联动趋势明显,进而产生群体极化效应。作为一种群体心理,个人的侵犯倾向在群体情绪中常常被进一步放大,在群体讨论中,个人所做的决定,往往比他们原先所持有的意见更加极端,极端的意见往往会占据上风,这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网民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背负了制度与结构变迁的代价,却没有真正在享受发展的成果,反而成为一个沉默无助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多样化特征的组合引发群体分化,这为深入理解短视频平台的多样化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引入群体断裂带理论,探讨新农人短视频与受众主观幸福感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在新农人短视频传播中,群体断裂带强度对受众社会认同感有负向影响,但是对生命意义感有正向影响。同时社会认同感与生命意义感均正向影响受众幸福感。而受众的短视频沉迷程度,会调节群体断裂带与受众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本研究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三农”短视频的研究观点和思路,为“三农”传播研究提供了来自心理学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以传播学"知识沟"的理论视角,审视城市景观传播中传播者群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知识沟"存在的必然性、特殊性和矛盾性。在城市景观传播中,应把握传播者群体与受众群体对于"知识沟"的平衡点,寻求两者精神的高度共鸣。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会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网络参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多数人的暴政,群体极化等现象的发生,更加强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的机制的构建,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约束,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舆论未必是多数人的意见。从词义上看 ,舆论的主体可能是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 ,也可能不是 ,只不过人数比较多而罢了 ,但是人数多未必等于多数人。从逻辑上看 ,在一定范围内只能有一个多数 ,但是社会上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舆论。此外 ,把舆论定为多数人的意见在社会实践中还会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因此 ,对舆论主体的数量表述不妨模糊一些 ,在实际工作中则既要重视多数人的意见 ,也不能忽视占相当数量的少数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舆论主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传统的舆论学视野中,舆论主体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第一,他们在舆论调查中是集合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是分散的;第二,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社会结构的变化,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消失而不断重新组合;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与本来意义的自在公众是有区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主体界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对动漫产业成人受众的审美倾向、消费意向及对制约动漫原创因素的认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成人受众倾向于美国与日本动漫,并以娱乐、科幻、浪漫、幽默作品为主;二是成人受众是潜在的动漫消费群体;三是制约中国原创成人动漫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剧本、娱乐性与技术性。为此,中国动漫产业应积极创作魅力独具的原创成人动漫,加大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吸引更多成人受众,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意见领袖”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传播学者保罗·拉扎斯费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他认为:对于媒介所播的信息和观点,有部分受众会积极接受,并加以再传播,这些人即为"意见领袖";而另一部分人则主要依靠与这些"意见领袖"的接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今天重新起用"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旨在论析媒体能够反映、影响、组织社会舆论,以取得社会思潮与情绪的统一化,使社会公众遵循既定的社会规范与社会目标,从而真正实现新闻传播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8.
运用控制实验和观察的实证方法检验网络条件下流言传播的群体动力效应,表明网络流言传播在一定的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会出现明显的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这不仅会使流言在强度和广度上扩大,而且证实了网络流言与人际传播一样,其传播也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在对实验和观察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流言传播的群体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话语分析为视角,以产经新闻网有关莫言获诺奖的报道为分析样本,对其在这样一个政治性不是很强的"软性"题材领域的新闻中,成功建构出较强烈的意识形态意涵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呈现,通过探究其新闻话语中意识形态的建构策略,凸显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极化"现象。我国受众对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泛意识形态倾向应有充分的认识,提高接触外媒过程中的辨别能力与批判能力,对外传播中应有效学习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建构策略,使我国对外传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内涵、影响与价值判断、成因及演化、支撑技术等方面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内容概括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问题的研究框架基本明确,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并量化评估群体极化态势的研究已逐渐展开,但针对具体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快速量化分析体系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最后,提出了引入物理学中势场思想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量化测评体系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