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他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意志,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反省人类自身,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当然,他的晦暗宿命论等倾向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本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写作《红楼梦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红楼梦评论》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红楼梦》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相似文献   

3.
自由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中关乎人的道德的核心话题。叔本华对"自由"的诠释建立在他的"意志本体论"基础之上,并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他的"自由"只是意志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地里才能把握意志本体。他的"自由意志"也已超出纯粹伦理学的意域,而贯穿于整个体系。其哲学的悲剧性在此凸现为他提出的"自由意志",其真正意义上是消极悲观的。叔本华最终为人生指明了一条取消意志,实现所谓"自由"的涅磐之路。本文将试图沿着叔本华自己的思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自由意志",来把握其哲学的真正内涵,及其影响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主要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但两者理论基础有所不同。对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主要观点的解读,有助于正确理解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是以唯意志主义的代表出现在西方哲学的舞台上的,意志的否定的思想在其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归宿,他对世界是什么的追问到意志的否定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表达.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叔本华哲学世界是什么开始到否定意志而走进"无"为线索对叔本华的哲学进行解读,深刻的把握叔本华的思想,并指出叔本华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与黑格尔活动于同一哲学舞台的叔本华,以其标新立异的唯意志论哲学和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为德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异端学说。他一反欧洲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德国古典哲学的乐观主义态度,把非理性的、盲目欲求的意志抬高到哲学的首位,并以此为理论根基创立了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从而轰动了当时德国的知识界,进而影响了整整一代思想家。在他之后,尼采的权  相似文献   

7.
尼采的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接受了叔本华 ,后又扬弃了叔本华。他以自己的“冲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主张正视人生的苦难 ,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 ,肯定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倡导一种积极进取的蓬勃向上的精神 ,从而克服了叔本华弃绝入世 ,否定生命意志的厌世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克尔凯郭尔、尼采和维特根斯坦为例,探讨了叔本华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克尔凯郭尔和叔本华一道批判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神学,开创了现代人本主义.尼采通过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为权力意志,彻底批判了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维特根斯坦在叔本华的影响下,从语言批判的角度否定了传统哲学.因此,叔本华哲学是西方哲学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悲剧的本体。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意志本体导致了人生必然的痛苦。把人类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叔本华指明了两条拯救途径。一条是艺术拯救途径,另一条是伦理拯救途径。艺术拯救只是暂时性的,伦理拯救才具有永久功效。悲剧兼具了这两种拯救功效。叔本华指出了悲剧拯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他的意志本体论导出了他的悲剧因果悖论,同时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萌芽出了现代审美本体观,以上这些使得叔本华的悲剧拯救具有了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10.
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鼻祖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从其理论来源来看,主要是受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叔本华哲学的理论来源有三个: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哲学以及印度哲学。印度哲学对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二个方面:奥义书的神秘主  相似文献   

11.
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可谓是说旧亦旧,说新亦新。从形式上讲,叔本华的哲学是旧的。叔本华继承了康德以降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在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框架中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建立了一种以意志为本体的形而上学体系,把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融为一体。这难免给人一种模仿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感觉。从内容上讲,叔本华的哲学中也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旧的。他吸纳了柏拉图、贝克莱、莱布尼茨、康德等诸多人的思想成分。因此,难怪有人批评他的哲学是个大杂烩,是由过时哲学的十足的残渣拼凑而成的。但是,不容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也有创新之处。我认为他是在拼凑中推陈出新:他扩充了意志的概念,使它与生命力的概念融合起来,并以此为本体,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这一思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等人,形成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的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哲学运动。他扩展了直观的概念,主张本体(意志、生命力)是可以被直观到的,这样就避免了康德所谓用理性范畴进行思考不能达到本体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的忧伤——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作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导,基于他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提出了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并指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和禁欲两种解脱方式。他的痛苦论自有它特殊的社会根源,虽然它道出了某个层面上的人生真相,但他所指出的解脱方式未免过于狭窄,也太过于消极,我们的生活原本可以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3.
叔本华、尼采是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始人,他们把哲学与人生、美学与人生的关系放到哲学美学研究的中心,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本文试图对叔本华、尼采在用美学思考解决人生问题方面的同与异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用美学思考研究人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自在之物是意志"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命题。它是自我意识的直接认识。叔本华对这个直接认识给出了三个理性阐释:内在经验的阐释、意欲和意志相类比的阐释和理念作为意志的直接客体性的阐释。近年来,学界把这些阐释视为认识以证实或证伪该命题。这是无效的。学界这一行为的根源在于对叔本华把哲学视为先验观念论的认识不足。正视叔本华的这一命题有助于解决现今所面临的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权力意志主义、超人的理想模式、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三方面阐述了尼采思想的主要观点。文章认为:尼采的哲学和叔本华的哲学相似之处是从批判康德哲学开始的,但尼采改变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提出了“权利意志说”,并强调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贯穿于他的全部成熟著作中的一个主题。文章对尼采哲学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和糟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6.
人生哲学与文化哲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具特色,又内在统一.首先,要理解冯先生的人生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四境界说,离不开他为人生哲学所确立的文化哲学视域.其次,要理解包括抽象继承法、文化类型说在内的文化哲学思想,离不开对冯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体悟,因为他的文化哲学思想在逻辑上即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拓展.最后,本文认为,"内圣外王"是全面理解冯先生人生哲学思想与文化哲学思想的实践基础,因为在冯先生看来,人生与文化只有在"内圣外王"的践履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通常被视为一种悲观主义。其实,学界关于意志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争议。意志哲学是叔本华建立的一种关于世界的新的形而上学,只有将它置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背景下才能理解它何以是一种悲观主义。悲观主义导致了虚无主义即人的迷失。悲观主义和人的迷失是叔本华从传统形而上学“跌落”到意志形而上学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尼采“权力意志”思想探析肖永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侯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第一次把意志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作为独立的实体,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给它以明确的解释,阐述了世界、人生的非理性的内在动力,建立起了意志本体论的哲学体系。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意志是人的内在本质。意志本体论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等等,都与它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1877—1927),清末民初的著名美学家。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是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在《宋元戏曲考》中也有论述。王国维曾致力于康德哲学研究,因读不懂康德的书,转而研究叔本华哲学,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服膺于权本华哲学,并回过头来,以叔本华主义的目光重读康德。1907年,在王国维思想中发生了一件值得注意的变化:他发现康德、叔本华哲学有“不可恃处”。他说:“余知其理,而余又爱其谬误。”因此认为“当今之哲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