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研究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动词说和介词说,并以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句法属性为视角,阐释了现代汉语的“被”字结构。指出动词说认为“被”字是动词,而介词说则认为“被”字是介词,进而分析了动词说和介词说在处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时所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研究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动词说和介词说,并以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句法属性为视角,阐释了现代汉语的"被"字结构.指出动词说认为"被"字是动词,而介词说则认为"被"字是介词,进而分析了动词说和介词说在处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时所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形式主义语言学,英语被动句产生于动词被动化和名词提升这一机制。这种机制也应用于汉语“被”字句的生成(无标记项)。在本文的分析当中,采用了最简方案中的一些规则诸如动词套组结构等。本文比较了不同流派对“被”字特征的不同看法,通过使用句法理论当中的“画树”澄清了“被”字的功能特征,将其定性为次动词——即功能介于介词和动词之间的一类词。  相似文献   

4.
一、一种未引起注意的上古汉语被动句式所谓被动句式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的句子格式。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或著作,谈到上古的被动句式时,都只举到“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用助同‘见’放在动词前边”这样三种表示被动的基本格式。而对“有(无) 动词( 于 主动者)”这一被动句格式,却全未提及。  相似文献   

5.
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已有许多讨论,而本文打算从表达的角度,讨论译文遣词造句的一般特点,并附带说明怎样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分成三种类型,分别举例加以阐述。一、译为汉语“被”字句,被动内容,被动形式汉语中,用“被”字表示被动内容的句子通称“被”字句,“叫、让、给”等构成的被动句也包括在内。汉语“被”字句通常用来强调被动,或表示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表现在句子结构上,动词的后面往往少不了后附成分,说明受动者受何影响。因此,一个英语被动句能否译成汉语“被”字  相似文献   

6.
九江方言中的“等”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江方言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这类被动句在句法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如“饭吃完了”;一类是有表被动意义的“等”的句子,如“电灯开关线等我拉断了”。为行文的方便,我们称它为“等’字句。本文打算将这种“等”字句与普通话的“被”字句作一比较,以求揭示九江方言“等”字句的特点。 1、九江方言中的“等”字句是有形式标志被动句的唯一格式。要说出施事者,就得用介词“等”引入施事者。这个“等”没有相应的替换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像一个由动词支配的介词短语,且此动词位于"把"字句之后。这种句子结构是一个介词短语而非动词短语。在构建语法、明确阐述"把"字句结构的时候,应强调"把"字句显现出来的句法和语义。基于动词类型和动词后面的介词语义,可以确定两种"把"字句类型。可以通过限制"把"字句正式句型的变化形式来构建一个更好的机器翻译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被”、“叫”、“让”、“给”是表示被动语法意义的介词。把现代汉语中这四个介词各个所适用的格式分成七类而考察七类格式对动词的选择。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出现在七类格式中动词的位置上,即有些动词能进入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有些不能。但能够出现在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的动词在具体被动格式之下还不能出现。总的来说,能否出现在七种被动格式的动词受动词表达的意义、音节、语体色彩与格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的被动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说的古汉语,是指唐代以前的汉语。 唐以前的汉语是怎样表达被动意思的,这在过去讲古汉语文法的书上经常见到,即所谓“被动式”。它的举例是:“为……所’式”,“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等等。这些统统都可以名为句式。了解了这些,是可以对我们读懂古书有很大帮助的。 但是,这些所谓“式”,是从形式上看的,究其实际,还远远不能说明古汉语里被动意思表达的情况。因为在古汉语里,不具有这样的形式,也未尝不是表达被动意思的。换言之,表达被动意思的句子和表达主动意思的句子,有的并不必、也不能单纯从“式”上来找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中,当我们谈到“被动”时,我们就会联想到“be+及物动词-ed”这种被动语态形式。我们知道含有这种谓语结构的句子叫做被动句,其主语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但在英语中,有一些主动语态的句子,在一定的情况下却具有被动意义:即句子的主语实际上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一些不及物动词(即不和介词结合的不及物动词)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具有被动意义。一些非限定动词的主动语态也常表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汉语动词被动化理论对"被"字句的生成进行新的探索,认为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汉语"被"字句中的其他典型结构可以解释为,以初级收敛为前提,由动词进行功能"再造"后而产生的VP重新参与被动化。  相似文献   

13.
动宾谓语“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谓语的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谓语或谓语的中心部分是个动宾短语,我们称之为动宾谓语“被”字句。例如:①敌人被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坦荡的江水,被犁出一道道的波浪。(陆星儿《风暴,又是风暴》)③喜富的村长被撤了职。(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是:N_1+被N_2+V+N_3这里的N_1代表主语,V 代表谓语动词,N_3代表V 的宾语,N_2代表介词“被”宾语,在句中可隐可现。  相似文献   

14.
“使”的词性是深入研究现代汉语“使字句”的关键,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动词说、连词说、虚词说和介词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使”的语法特征见仁见智,其次是对“使”的词义虚化认识有别。质言之,从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分析上来看,“使”应为介词  相似文献   

15.
“把”字句的误用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把”同后面的词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没有着落。 作为介词的“把”不能作谓语,“把”同后面的词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也不能作谓语,它仅仅是修饰语,要求修饰后面的动词。如果“把”字句中动词谓语残缺,那么  相似文献   

16.
一、界说 1.1 受事主语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受事主语句指凡是主语是其后面的谓语动词的受事的句子,其中包括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如“他被领导批评了一顿”)和不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如“杯子打碎了”),狭义的受事主语句则仅指不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我们要研究的是狭义的受事主语句,下文所讲“受事主语句”即指狭义的。 1.2 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应该说与西方语言(如英语)中的被动态是同样的句子类型,只不过汉语用一个表示被动的介词“被”来表达这种浯法意义,而西方语言则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通过对名词、形容词、介词结构、副词和动词的分析,由大量例句中得出,英语中并非所有含被动意义的句子都必须用被动结构来表达。即使某些动词本身,倘若采用主动结构也可表示被动含义。  相似文献   

18.
“被”字句表示被动,“把”字句表示主动,这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在结构上两者的差别很大。虽然介词标记“被”、“把”所构成的句式有很大不同,但二者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句式中,“被”、“把”在同一个句式中可以间接同现,也可以连续同现。我们从历时角度分析了这种句式的演变过程,研究了“被”、“把”同现的构句机制及其情景语义。  相似文献   

19.
从“给”字句的习得看母语习得与语法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给”的语法化过程是:动词“给”一介词“给”一助词“给”。儿童“给”字句的习得顺序为:动词“给”字句〉介词“给”字句〉助词“给”字句。儿童习得“给”的过程与“给”语法化的过程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看"给"对"与"的取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里出现的 2 0 95例“给”字句 ,和可与“给”字互换的 5 6 8例“与”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论述了“给”对“与”的取代原因。认为“与”在动词介词中表现疲弱 ,而“给”的表现则很强劲 ;“与”在弱化了的动词中表现亦不如“给”。这使得“与”在各方面都丧失了与“给”的竞争力 ,最终被“给”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