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根据原拓本,校勘《翁牛特旗志》收录的《辽萧孝恭墓志》志文,订正了原拓本的错误。关键词:辽代;墓志;校勘  相似文献   

2.
《山东青州新出土隋张崇训墓志》一文公布了山东出土的一方墓志,对墓志内容作了初步研究,并公布拓片,附有释文,对文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具有比较重要的文献价值。但该文部分释文有讹误,影响了对墓志铭文的有效利用。文章对照拓本图录,校补了释文中的讹误,以便这份出土材料得到更加科学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山东青州新出土隋张崇训墓志》一文公布了山东出土的一方墓志,对墓志内容作了初步研究,并公布拓片,附有释文,对文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具有比较重要的文献价值。但该文部分释文有讹误,影响了对墓志铭文的有效利用。文章对照拓本图录,校补了释文中的讹误,以便这份出土材料得到更加科学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孙府君(备)墓铭并序》,署名为“再从兄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瑝撰”,“弟孤子储书”。志石现藏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此志载录于《千唐志斋藏志》,图版编号1077,该书编者于图版说明中定为“会昌元年(841年)八月”;又《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1册81页和《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3册172  相似文献   

5.
《唐冯廓墓志》新近发现于甘肃靖远,其内容记述了志主冯廓的家世谱系、仕宦经历,对地方折冲府问题、隋唐官制等的研究均有着重要价值。本文依据原志石拓本,纠正了前人录文中的校勘桀误,并对志文所涉及的典故、职官、地理沿革等内容作了注解;另就其他如志主京兆郡望、隋唐检校官制、唐会州折冲府增补、志主以"品子"入仕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考订。  相似文献   

6.
唐代墓志对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周绍良先生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收录墓志3607方,以通用繁体字录文,并加以新式标点,汇集成书.我们在利用《唐代墓志汇编》做唐代语音调查时,发现铭文韵字尚存在一些文字校勘问题.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些材料,我们以搜集到的墓志拓本图版为底本,并参考各家录文资料,从诗文用韵角度出发,对其中若干条不合押韵规则的铭文作了考证,分定标点、避形讹、补缺字、订衍脱、正倒文、辩俗字等六个方面讨论了录文校点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山西历史上明晋藩集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在中国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明拓本传世稀少。该文通过与其它藏本的比较,证明山西大学图书馆所藏明拓本是现存拓本中保存内容最完整的拓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起在对《水浒》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的争议中,歧议最大的是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以下简称《墓志》)。何心、戴不凡、刘世德等先生指《墓志》为伪作,并否  相似文献   

9.
民国间修撰之《兴化县续志》载录了元人王道生所撰之《施耐庵墓志》,该墓志提供了《水浒》作者施耐庵行状之确切证据。但是,因该墓志面世时间远离作者的时代,由此质疑之声不绝如缕。本文就反对者提议的"质疑"点一一辨析,借助语源和典章故实等佐证该墓志文本并无违背其他文献史料之处,反证《施耐庵墓志》之可信无疑。  相似文献   

10.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收录的《韩氏墓志》所载干支不符、史实抵牾,并且与同书收录的《王氏墓志》在文字和内容上都十分接近,可以确定是一篇伪作,应该予以删除。这篇墓志在作伪方法上很有代表性,是将一真墓志作为底本,模仿它重刻一石,保留原志的内容和书体,特别是对于增改的文字,大多取自原志,从而使字体风格一致,不易分辨。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九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了宋人范圭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以下简称《折可存墓志》)。原石现仍保存在府谷县。 府谷县在宋朝叫做府州,属于河东路。折家是匈奴族折兰氏的后代;汉化以后,世代统领蕃兵,“独据府州,控扼西北”(《宋史·折德扆传》),成为边疆上一个军阀  相似文献   

12.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13.
《陈叔明墓志》史料价值甚高,兹以其墓志原拓为底本,以《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代墓志铭汇考》《隋墓志人物传》《全隋文补遗》等著录本为参校,在字样比对、文辞辨析的基础上,就时贤未能言及或缺疏之史料深加探析和补充,并对墓志中的疑难俗字、文句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4.
韦知艺是唐代京兆韦氏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卒于唐长安四年(704),在武则天时期历任官职,其在两《唐书》中无传。《大唐故中大夫使持节箕州诸军事守箕州刺史上护军韦府君墓志之铭》详细记载了韦知艺的家庭世系和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卷叁)释文进行校勘,侧重校正原释文的文字误读,缺字的补充问题,使墓志释文更加准确,以便科学利用这批珍贵的出土文史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梁才墓志》对于研究北朝后期的一些重要史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对墓志进行了录文并对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考释,希望对北朝历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开始以后,我曾以所藏人头骨刻辞1,大片甲骨10,中片122,小片59,共计192片,及甲骨拓本6种12册8910片,捐给编辑工作组,以备选入《合集》之用。前年搬迁房间,整理旧籍,忽于册叶中发现旧存尚有甲骨卜辞拓本一纸,片大字多,内容重要,据记录系曩年得自厂肆,惟不知原骨究为谁家所藏。(附图一)  相似文献   

18.
高远望是高句丽建安州都督的后裔,也是活动于玄宗时期辽西走廊的高句丽遗民。《高远望墓志》记载了他的一生,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唐朝东北边疆治理的重要信息。将《高远望墓志》与相关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结合,对高远望的家族世系、家族仕宦情况,高远望在边地的军政活动、死后归葬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玄宗时期高句丽遗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展现玄宗时期唐朝东北边疆的局势与军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契嵩曾自编《嘉祐集》《治平集》,然二集编纂时间不详,其内容在陈舜俞、释怀悟描述中则相反.契嵩曾寄王存《答王正仲秘书书》,中涉《嘉祐集》.考王存当时官职、任所,可知《嘉祐集》编成在治平三年以前.又,综合契嵩、惠洪、怀悟关于《嘉祐集》内容之描述,可知陈舜俞之说为误.《论原》为契嵩作品中重要系列,然其名不见于契嵩文章中,而其编纂时间亦不详.今考怀悟相关论说,结合契嵩与韩琦书信,并分析《论原》内容,可知《论原》为契嵩自编、自名,而编成时间在嘉祐七年以后.《论原》为《嘉祐集》之部分,故知二者成集当在嘉祐七年至治平三年之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所提供的原始文献,补充了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史书尚未记载的唐代进士出身者6人,明经出身者6人,制科出身者3人,同时对涉及唐代科举人物的其它资料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