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中国先锋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是形式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叙事视角由边缘人物承担;(2)叙事时间呈能指化倾向;(3)叙事结构符号化。先锋小说叙事模式形式化引起了中国小说美学的一次革命,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不确定性和虚构性,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的持续,有它的独特性,它解构了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和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后现代小说是一种文本、一种叙事,因此它是虚构的。后现代主义表面上已偃旗息鼓,但它的文学理念、思维方式已溶入我们的血液中,它的某些元素还出现在文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古今一切传达知识的模式按其内在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启蒙元叙事模式;一种是后现代主义的阐释学模式。元叙事模式在传达知识的同时也造成了蒙昧,而阐释学模式则力图消解元叙事模式,进而消除蒙昧。传达知识或造成蒙昧,或消除蒙昧,不是由知识传达者主观决定的,而是由传达模式的内在结构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麦金太尔对于德性伦理学的重述依赖于一种以实践概念为基础的目的论。这种目的论认为,人类目的就是实现内在于实践的善。实践概念必须参照叙事提供的背景条件才能获得其可理解性。能够提供这种背景条件的叙事就是追寻叙事,追寻叙事把人类生活描述为追寻善的统一体,人类的传统在这一叙事中完成了更替。这种叙事呈现了实践的历史,而实践的历史就是传统。麦金太尔对叙事和传统的强调使其德性伦理学带有强烈的历史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追寻”这一传统的叙事模式,在托马斯·品钦的独特诠释下,呈现出全新的象征寓意与现实特征。《拍卖第四十九批》的叙事背景和人物范式极好地体现了品钦对追寻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高雅与通俗虽然历来是文学批评论争的焦点之一,但受社会的后现代性、反理性哲学以及当代文学发展潮流的影响,二战之后的美国文学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改变了欧洲文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叙事模式,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内后现代主义文学思维与叙事的新模式,反传统、摈弃终极价值和崇尚零度写作等特征成为学术界对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所下的定论。然而,这些基本特征仅为其表象,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这些表象之下对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文学的通俗化发展则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趋向。在当代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内对人性的文学叙事与反思,仍是美国当代文学家,尤其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学作家作品中叙事与反思的核心内容。这就形成了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人的终极价值追求的另类思维和叙事模式,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非完美性以文艺美学和政治美学的完美性表现出来,进而形成当代美国作家在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内以通俗化的方式进行社会批判和人本质弱点批判以及人类理想社会憧憬的新途径。因此,唯有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认知视角,从作品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关系入手来探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通俗化发展,才能对其文学价值作出相对公...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理念,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颠覆了逻各斯的中心主义,主张打破二元对立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小王子》因为主人公孩子般的视角,浅显天真的语言,一直被看作一部儿童童话。从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和阅读模式等层面分析《小王子》的解构主义倾向,可以对其进行后现代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8.
苗宁 《南都学坛》2014,(4):55-58
后现代主义电影不仅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内部形态和结构,而且对电影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创新。美国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代表作《低俗小说》以其非常规的叙事、深度模式的消解和拼贴手法的运用等,鲜明地体现了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英国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科幻电影谜题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呈现和个性化表达;这种具有显著特征的叙事模式,通过限知视角、异维时空、重塑主体身份等多元叙事手法建构的叙事谜宫,为受众带来了“陌生化”的全新观影体验。其将深邃的哲思、追寻浮生下真相的执念,以富于个性化的视听语言,通过谜题故事的讲述,来进行现实映射和文化反思,这无疑是电影复杂叙事的一种大胆尝试,或许对当下探寻电影创作新路径的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以"追寻"为母题的诸如<天路历程>、<浮士德>等传统追寻小说中,由于追寻目的的可实现性,艰辛的追寻本身虽沉重但也由此显得意义非凡.而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则从由于追寻客体的难以企及而造成的追寻过程的沉重与追寻主体的执著之间的反比例关系入手,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沉重追寻的虚幻与荒诞,完成了对传统追寻小说的颠覆.但也正是卡夫卡的这种颠覆则开启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对追寻本身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日常生活”的诗意建构是汪曾祺对日常经验的想象性表达。作为百年“日常生活”叙事发展中的个案.汪曾祺偏安于自己地域性的“日常生活”的玩味,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诗意。这是其“日常生活”叙事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风俗民情的描写与民间人物的塑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新电影艺术形态,微电影开创着影视作品的新叙事模式。此文将从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内涵表达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对微电影解构理性、躲避崇高、零度叙事、合流大众文化等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独特叙事机制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过分碎片化、商业化、浅薄化的叙事缺陷,从而为微电影的本体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时间一向是阿来作品基本主题之一,《轻雷》的出现,将《空山》这个历史长卷和整个阿来写作史推展到了时间维度的尽头,面对消逝的空间,去寻找时间的信物来记录永恒,而在叙述上,《轻雷》也成为其独立性更强、更具代表性的一个样本。《轻雷》首先呈现出的是一个下滑叙事,这是一个信物丢失的世界。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下降叙事相伴,则是内在人心世界的下降叙事、心灵世界信物的丢失叙事。见证和连接这两个下滑叙事的是拉加泽里,而他本人更是一个下滑的标志。与丢失的世界相比,这个上升叙事构筑的是一个回归的世界,这是一个寻找回归信物的世界。这个双向的叙事在拉加泽里身上展开,如果说前一个叙事是罪与罚,那么这一个叙事则是救与赎。  相似文献   

14.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边缘生存策略。鲁迅一方面重视中国民间边缘本对正经宏大叙事的消除,并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却拒绝认同其供水表的后现代主义生存策略。这决定了《故事新编》的本“类似点”无缘成为后现代主义“特征”。本从历史体验和重估“叛逆性”传统两个方面,探讨了鲁迅与后现代主义在生存策略中的分歧,共时,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叙事治疗是一种根植于后现代主义及社会建构论思潮的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叙事治疗模式可以在"多元中心""去权威化"的视角下将人的问题外化,通过社工或治疗师的专业技巧协助失独家庭解构被认为是问题的故事,通过寻找例外的事件建构富有正面意义的故事。在对叙事治疗模式哲学渊源梳理及叙事治疗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工作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失独家庭重建实务过程中的个案辅导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的丰硕成果以及旗帜鲜明的叙事追求,吸引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叙事特征。王安忆探索推进创作的小说叙事理论,尤以1988年发表的叙事"四不"追求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1988年至今,其"四不"叙事追求中的某些观念悄然发生变化,随后的小说叙事实践也部分地实现了其"四不"叙事理想。王安忆的"四不"叙事追求、小说实践及其不要独特性却形成的独特性,都将给作家的长篇小说叙事带来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主题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特别的领域。本文集中探讨了西方叙事文学中的追寻主题,具体论述了自古希腊至当代西方追寻主题文学的演进轨辙,探讨了追寻主题文学的结构特色:以主人公出游或幻游为情节线索的叙事模式;作品的两重结构,即直接的现实表层结构与潜藏的隐含人生哲理的深层结构。本文还论述了追寻主题文学所具有的悲剧审美深度,即崇高,揭示了西方追寻主题文学以充分肯定个人价值为中心主旨的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视域中的祭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所祭之神本质上不是外在的神灵,而是人类自我心中的神性。祭祀的过程实质是对人性崇高的一种心灵追寻,祭祀只是这种追寻的一种方式与过程。现代人缺少的是这种心灵的祭祀,这是孔子祭祀思想的现代人文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和批评方法,系统解析和概括何顿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内在模式。何顿的以现代都市“玩家”和都市漂泊者为主人公的诸多小说,其叙事展开大致包括47种逻辑顺序基本相同的“陈述”;在此基础上可以抽取出其叙事的11种序列;进一步即可概括出其叙事的抽象结构。这也是主人公群体的心灵轨迹的集中呈现,即:社会规约面前的失意人生与生存的漂泊一原始基点上的生存意志的激励与自我蜕变的朦胧愿望一物质追求的满足与价值目标的迷失一价值理想的自我否定与人生行为的再度沉沦。从这一抽象结构中,我们可以揭示出作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认知范式。  相似文献   

20.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在他的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将事实与虚构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将历史神话化,编造了一个当代神话,以虚构的文本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