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声乐的角度出发,以演唱风格为主要思路,主要研究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音乐特点、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重点研究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演唱风格,通过研究新疆“花儿王”韩生元的表演风格特色及声乐演唱技巧,力图挖掘昌吉地区回族“花儿”不同于其它地区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
当下舞蹈艺术创作繁荣发展,舞蹈艺术作品异彩纷呈,也对回族舞蹈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回族舞蹈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对于弘扬回族舞蹈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审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探究回族舞蹈个性化创造的规律,正确地解决回族生活素材的选择,捕捉和塑造回族舞蹈形象以及总结回族舞蹈语言的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以营造具有独特品格与独特审美价值的回族舞蹈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3.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众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新疆回族舞蹈艺术在绿洲农耕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特有的回族舞蹈动态元素。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舞蹈动态特征,既有可变性的一面,也有不变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简述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刘无怠回族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它是回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的精神与文化的结晶。回族舞蹈是经过前辈人民艺术性的创造、发展和后代人民的历史性继承,不断创新、逐渐成熟、趋于完美的。迄今,已经成为民族气息浓郁、形式风格独特的一种舞蹈...  相似文献   

5.
回族神话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尤其体现在回族神话中出现的"龙神"形象上,这是与伊斯兰教"认主独一"信仰相背离的文化事实,却彰显出回族神话传说在中国本土语境中经过长期的文化适应而形成的本土特征。透过"龙神"形象的文化表层,可以看出历史上回族民间在本土适应中遭遇的文化困境,以及在文化共享中坚守文化本位并最终实现回族文化再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的"哄房子"活动不仅包含了宗教性的仪式——阿訇和满拉的诵经,也包括了世俗性的活动——亲戚朋友串门、吃席与答礼等。其不仅反映了传统村落社会中仪式活动对穆斯林社会的整合、对族群认同的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回族乡民社会中蕴含的民俗心理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大量的切身调研,对回族舞蹈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大胆为回族舞蹈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条路线:"明确一个前提;牢牢把握基本;适当追溯根源;挖掘本体文化;回归民族民间;实践完善创新",并在理论的基础上产学研用,提出了回族舞蹈"回归民族民间"的实施设想。  相似文献   

8.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善于经商、鼓励经商、崇尚商人的民族,回族先民以商业活动为主业.西北地区是我国回族比较集中的地区,西北回族重商文化的形成除了宗教方面的影响外,还由于它所处的环境而有其特殊的原因,因此,对于西北地区回族重商文化的形成可以从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由于回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装饰与其他民族都有着鲜明的区别,所以在舞蹈艺术,尤其是舞蹈语言方面与其他民族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回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回族人民的传统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回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审美情趣及宗教信仰.笔者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年大庆时创作的回族舞蹈——女子群舞《心泉》(编导袁媛,作曲朱嘉禾)为例,就回族舞蹈语言的风格特征浅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宗教祭祀舞蹈,包括具有一般宗教意识与祭祀活动的舞蹈,与人民群众和民间歌舞是什么关系?宗教祭祀舞蹈兴盛衰微与民间歌舞繁荣发展的历史,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一、人民群众是宗教祭祀舞蹈的“母体”宗教祭祀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随人类生产劳动与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使用民族共同语言(包括动态形象的舞蹈语汇),  相似文献   

11.
"哲玛提"是回族穆斯林形成并赖以生存的基层社会组织,是人们理解回族社会的窗口。"哲玛提"文化模式并非否认回族社群的文化多样性,而意在提供一种准确把握回族社群宗教本质的理论框架,是从公民社会视角理解当代少数民族宗教社群的尝试。笔者以云南巍山回族"哲玛提"为个案,基于穆斯林社群的世界同一性与地方异质性,发展与调适等理论前提,从认同边界、核心领域、行为模式、经济制度、体制保障五方面,对回族"哲玛提"社群文化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建构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回族文化由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回族在文化认同上表现了极强的两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与回族相比,东干人在中亚发展的文化带有更显著的“多元”色彩,但它保留的最基本内涵仍然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只不过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在选择认同符号方面更趋向于汉文化的特色以区别于周围穆斯林民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回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回族研究更趋思考上的多角度和方法上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大足石刻是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石窟艺术,它集建筑、舞蹈、美术、音乐等元素于一体,既受宗教仪规和量制的限制,又受时代精神、审美趣味和风俗礼仪等因素的影响,是宋代造型艺术的代表。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所蕴含的舞蹈造型,不仅可以挖掘重庆本土的舞蹈资源,丰富大足艺术研究舞蹈领域的薄弱,同时对研究宋代舞蹈的审美价值及史学意义大有裨益。文章以大足宋代石窟中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春龙起蜇图"及"帝释天与阿修罗战"三座石窟舞蹈造型为例,运用形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挖掘大足石刻中舞蹈形象特征、语汇表达、表现形式及艺术审美取向,从艺术遗产、艺术创作的角度研究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回族历史文物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回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以实物方式 ,给我们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回族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片段。而长期以来 ,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 ,对这一十分重要的实物考证环节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对回族历史文物今天的存世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如何抢救保护散存民间的回族历史文物 ,建立回族文博机制 ,全面构筑我国回族文化的完整形象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造福后人的事业。本文根据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现状和对回族历史文物的社会调查 ,就回族历史文物的存世现状、抢救保护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云南回族源流的变迁及其分布格局的定型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 这一艰辛历程体现出回族人民顽强竞争、开拓创业的内聚精神; 作为民族共同体而言, 云南回族同全国回族一样, 它的形成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和藉以归附的社会文化结构, 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结合造就了回族文化这一崭新的肌体, 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从民居建筑看西北回族的审美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回族的民居建筑,既体现了一般的建筑文化特征,又反映了回族文化独特的审美风格,蕴涵着西北回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是回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17.
回族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舞蹈艺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振兴。21世纪的回族舞蹈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树立现代意识,向人物性格的深层开掘,构建有地域特色的风格流派,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以多元化的格局,推动回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19.
舞蹈是文化的特殊表达形式之一,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作为一种典型的"意会"形式,一种不能翻译的特殊语言,决定了它更需要以创造意境为最高宗旨.文学意境的三大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都可以通过舞蹈的动态意象去表达那些无法跳动起来的文字所不能表达或不能替代的精神产物,诱发和开拓我们的审美想像空间而给文学意境予填补、充实和完善,赋予"精神内涵"活的生命力!从而呈现出舞蹈中的文学意境.  相似文献   

20.
回族是一个以农为主、农商并重的民族。笔者以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活动为例,对回族商业经济及其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描述西北回族空间分布的人文地理特征和商业传统的基础上,从甘青回藏贸易、内地回族传统商业和集团化连锁经营等方面对民国时期的西北回族商业活动做了梳理。笔者认为,商业活动是回族参与西部开发的一种独特方式,西北回族在边疆所开展的商业贸易活动具有跨民族、跨文化区的特点,这有利于打破传统经济文化类型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北区域经济中商业流通环节薄弱的状况,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内地城市、集镇和农村地区的回族商业则立足于民间社会、面向各族民众,有利于丰富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回族商业活动本身也是族际互动的一种形式,它在各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流动的经济文化交流之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边疆与内地的交融与互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成型和固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