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地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视传播学理论与本土化媒介语境如何契合的机会。研究和思考传播学理论在中国突发灾难报道这一特殊的“媒介语境”下的呈现与表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在地震报道中,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免疫理论以及传统的受众理论等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从事实层面来看,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受众理论等较之历史语境及西方社会语境,都有一定的“变异性呈现”,体现了传播理论进入中国媒介语境后显示的本土化特征。从规范层面来看,单一的媒介议程、单一而强势的舆论场、单一的媒介强效果论和消极受众理论等,都不利于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保持议程设置的多样性,保持声音的多元性才有利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空间结构、时间关系以及受众和媒介效果,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但时至今日,媒介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更凸显了传播学研究的严重滞后;而学术想象力的日渐枯竭,又导致我们对该学科所涉猎的研究对象极度的困惑和茫然。  相似文献   

3.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信息生产、获取、传播和分享的新型自媒体平台,推动了一场以"微信息"和"微交流"为内容的传媒"微革命",标志着个人媒体时代的来临,在此环境下,传播学理论研究也应进一步发展,从传播模式理论、控制理论、功能理论、媒介规范理论、效果理论以及受众理论等方面探讨微媒体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翻译传播学:理论建构与学科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传播学是对翻译学学科理论建构和学科空间的一种新尝试,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学科研究范畴,即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外观式的探察。借用传播学的基本信息传播模式,对翻译过程中各个信息传递阶段进行逐一论述,指出翻译学科的研究可以从控制研究、文本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几个方面入手。翻译传播学是翻译学学科向更为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对翻译学的理论建构和学科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文化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途径源于人文科学的批判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它抛弃了“文本的权力”,抛弃了从属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服从于资本或国家控制的媒介权力的观念,专注于对受众从媒介文本获取意义及受众媒介使用经验的研究,其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和民族志学的。文化途径与传统主流途径的互补与互动,是今后传播学及受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微信及其用户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信公共账号的产生则赋予了其更多的媒介特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微信公号具有大众传播属性、人际传播功能和交互式传播特点,它体现了传播学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关系理论和受众碎片化趋势。同时微信公号传播也存在诸多困境,可以从定位、媒介融合、互动、推广、监管等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其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学传播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学是研究文学媒介、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等方面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文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外,文学传播学研究还应积极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议程设置”是本世纪60 、70 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假设式理论。李普曼是这一理论的最早论述者。他于本世纪20 年代初形成有关“议程设置”的基本想法;经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者的深化,在60 年代形成一个初步的形态。70 年代,该理论研究者赋予可检验的形式和论述方法,拓展了内容分析、媒介模式、受众研究等其他领域的探讨。80 年代后期,这一理论研究出现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模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野  相似文献   

9.
[摘要]以传播学专业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在对关键词进行一定程度人工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共词分析法探索国内传播学新媒体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国内传播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五个方面:危机传播与舆论监督、媒介形态与数字技术、社会媒体与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及其转型、媒介使用及受众分析。研究认为,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罗杰和约瑟夫所谓媒介研究四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今后对新媒体的研究应该在媒介自身和受众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影响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文论修辞转向的大背景下,沃尔特·翁汲取古典修辞思想养分,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虚构的受众”理论。沃尔特·翁区分口语与书面文本中受众身份和功能的差异,强调受众的“虚构”属性,凸显技术对修辞情境和话语实践者意识的重塑。“虚构的受众”理论秉持新修辞学理路,促进对传统修辞学的受众属性认知的转变,推动修辞与传播研究视域和方法的融合,构建以媒介技术影响话语实践为核心的修辞传播学范式,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普通话已经在全国各地区及各民族得以大力推广。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普通话本身即是一种 连接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的重要媒介符号。探讨了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传播学意义,同时在分析民族地区普通话传播者、 受众、媒介及控制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舆论领袖在普通话推广中的作用、如何按受众需求进行普通话推广以及如 何处理好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阙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传播与教育实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传播学的原理与方法也适应于教育研究,适应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传播学总体上分为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等5大领域。从传播学的独特视角,观照作为传播行为之一的新闻学教育,审视其存在的阙失,以期找到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着手国家公园试点的实践,而无论是提高公众保护认知还是传播国家公园理念都需要传播学研究的介入。国家公园传播学研究的基础目标建立在国家公园哲学理念荒野理想之上。国家公园的荒野属性与现代工业消费文化形成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得国家公园形成媒介仪式、媒介朝觐,风险传播以及公众参与等传播学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研究中受众地位与回馈作用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传播学研究中的受众地位与回馈作用进行了梳理 ,分析了传播效果研究、文化批判研究、传播权利研究以及信息社会各个阶段的受众地位与回馈问题 ,指出传受双方的沟通是改善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媒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各类媒体互融、互动的新时代,电视读报节目就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电视读报节目的异军突起、成绩不俗可以说是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产物。本文将从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的生态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分析、电视媒介、传播效果方面对这一节目形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迫切需要。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各方配合与协调。本文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传媒、学校、家庭以及农民自身建设的角度提出建构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以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语境的媒介素养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媒介的形态和种类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智能终端、 微博、 微信等新媒介的大量涌现, 使得媒介与个人生活进一步融合, 媒介真正地成为了 "人的延伸". 而自媒体的出现, 则实现了人与媒介的无缝衔接, 进一步证实了麦克卢汉的预言. 本文从若干传播学理论出发, 分析了现阶段自媒体的传播生态、 传播者、 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的特点, 并对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媒介生态学的产生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媒介生态学是在20世纪中晚期产生出来的一个复杂且年轻的传播学分支。社会政治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成媒介生态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大众传播学理论的日臻成熟为媒介生态学的产生提供基础;大批对媒介生态进行学理思考的学者,为媒介生态学提供理论形态。媒介生态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不同的研究热点,我国目前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媒介的经营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上海和云南668名受众和《人民日报》以及两地党的机关报和晚报为研究对象,首次检验了我国受众议程与大众传媒议程及其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受众议程与大众传媒议程显著相关,但在微观层面上其相关性却较低;在借鉴国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概括出了媒介议程之间的非对称性传播模式;发现了受众不同层次议程与媒介议程之间的“阶梯规则”,提出了“权变效果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20.
媒介理论是新修辞学的一块瑰宝。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同时,从媒介角度出发,重视受众与感知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特点。本文主要从媒介影响受众感知、媒介促使受众参与和冷热媒介与受众三个方面来探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受众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