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资平是“五四”新文学草创之初影响深远的小说家。受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张资平形成了自已的自然主义文学观:重视科学的描写、暗面描写,强调人的“自然性”。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文学观和创作手法上对张资平恋爱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张资平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爱描写的高峰,其露骨的描写也震撼了中国文坛。名利欲影响了张资平文学创作的每个阶段,也是最终导致张资平恋爱小说走向滑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徐仲佳 《东方论坛》2021,(2):141-149
张资平与无产阶级文学的真正相遇发生在1928年,恰是“革命+恋爱”小说模式风头正劲的时候,而恋爱小说又是张资平最主要的文学资本。因此,这种相遇原本应该是一出喜剧。不过,恋爱在“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中已经沦为革命的附属品,加之,张资平的怨恨情绪使得他的创作转向虽挂革命文学的旗号,却又与无产阶级文学形成了区隔。左翼文学阵营对张资平的“转向”也进行了自觉的区隔。“腰斩”事件虽非左翼阵营所主导,却有着左翼文学观念的影响。这种区隔行为除了主义之争,也有怨恨情绪存在。张资平的文学史地位与他的叙事主体合法性密切相关。随着张资平文学史自我叙事主体合法性的丧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事也逐渐将之视为他者。  相似文献   

3.
创造社的“方向转换”,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个案,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现代上具有特别意义的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创造社的“方向转换”从客观条件看与当时的内外政治、文化发展动向的导引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们一贯奉行的理想主义(在文学创作上是浪漫主义)作为他们文化品格中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构成了他们实现方向转换,走向后期辉煌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4.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可以拆解归纳为三种叙事话语模式:一是“花瓶”模式;二是“处子”追逐;三是“破鞋”原型.这三种叙事话语模式都是典型的男性中心主义话语,它是私有制下的产物,其本质是对女人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否定.张资平的恋爱小说,无论从文本策略、叙事姿态,还是从话语方式等方面看,都是典型的男权文化文本,体现出男权文化的价值立场.小说以各种女性在爱情、婚姻上的坎坷经历和不平命运,显示出男权文化话语霸权的巨大张力:女人在两性关系上意欲反抗和颠覆男性权威的主动出击的姿态,其最终结果却是走向事物的反面——更加有力地建构和强化了男性权威,揭示出男性本位主义价值立场之下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荒诞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因此,张资平笔下的“新女性”充其量只是“伪新女性”,其小说的反封建意义就此被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苏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乏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在精神性维度上表现为主体性意识缺乏,在制度性维度上表现为现代性还没有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机理中去。因此,要加快像苏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进行现代性的构建:立足现实,强化主体性意识;加快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边缘走向文坛中心 ——"亭子间作家"及其文化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亭子间之被作为上海城市的一个符号得以流传,是因为在20世纪20~40年代,它接纳了一大批后来在文学史留名的作家,“亭子间作家”由此被演绎为上海作家的代名词。但在当时,许多“典型上海作家”与亭子间并无直接关系,把“亭子间作家”作为上海作家的一种群体象征,反映了我们以往文学史的贫乏。居住亭子间的作家大多数是外来的寻梦者,当他们走到文坛中心,并取得了话语权后,一段以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来定义的文学史就产生了。因此,亭子间无论是作为一个实体空间抑或一种文化隐喻,都有其特殊的涵义,它是初出茅庐的外来作家进入城市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走向文坛中心的第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学史上的王国维虽然看到了传统封建文化的腐朽性和现实生活中“人”的悲剧性命运,但他并没有能够把个性生命的自由精神充分地在社会中爆发出来。在新文学运动的初期,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与王国维不同的是他们在腐朽的社会环境中,以人的个性自由和社会的科学民主为行动目标,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启蒙运动,他们以对封建传统精神决绝的否定态度,打开了中华民族通往世界文化的大门,在这一文化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所有内容,几乎同时涌进了中国这块古老的区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那种反叛传  相似文献   

8.
孔子、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理论视角、文化态度、价值取向、哲学体系不同,因而孔子、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既相容又相斥。他们都十分重视文艺的人文教化功能,不过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防范;他们都热忱投身于文艺批评,不过一个宽容,一个专横;一个表现了道德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统一,一个则仅仅着眼于道德、社会批评。分歧的直接原因,在于人格理想的不同;根本原因则在于哲学体系的不同:一个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学哲学,一个是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对比研究1.莫尔和陶渊明在仕途上几上几下的政治思想背景;2.两人作品中相似的思想性以及3.产生两人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源;从而得出结论:他们的“玄想社会方案”最终要失败的。只有当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的伟大学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莫尔和陶渊明他们所幻想的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的,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理想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一个政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 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出版工作者─—学报人,我们决心要像江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对马…  相似文献   

12.
各具特色的默杀──刘勰、钟嵘、萧统文学史观之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史家对于他们最看不起的作家、作品往往不惜使用“默杀”的杀手锏。本文具体研究《文心雕龙》、《诗品》、《文选》三部书在这一方面的特色,分析齐梁时代文学史观的衍化,并进而指出:由分析历史上的文学史家入手,作文学考古学的探讨,乃是今天重写文学史的一大任务;文学史不必求全求细,一味收容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的京派小说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 ,通过对“文明、野蛮 ;城市、乡村 ;城里人、乡里人”等几组对立社会、人物的描叙 ,来表现作家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希望在乡村人民身上重造中国现实 ,重造民族品格。本文作者认为 ,京派小说对世界的观照方式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序曲 ,前奏。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区域文学史,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深烙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其形成是在静态的福建地域文化和动态的外来文化的双向影响、润渍下完成的。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在融汇中不断走向疏离的过程。在融汇中,闽文学史走向了成熟;而在不断地疏离中,闽文学史最终获得了新生,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学史建构的新时期文学,既有社会发展的生成原因,也有文学史研究自身的生成因素。新时期文学史建构的三个基点:“人”的主题贯穿,文学性体认的去蔽,整体性的架构。文化结构内部的不平衡造成文学治史思考的困惑。针对困惑进行的反思:坚持把新时期文学本体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整体性语境中整合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观照;注重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三次大的文化热,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心态为切入点,认为文化论争中理论难题的突破有赖于新的文化理念的建立,进而提出一个由三对文化理念构成的文化注释的概念系统:(一)“人化”与“文化方向”的理念。这是对文化本性与社会价值的诠释,说明的是文化与人的主体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同质性的关系问题;(二)“文化设计”与“文化有机体”的理念。诠释的是文化比较和文化融合的问题,它派生出三对概念:文化自足与文化生态、文化的兼容性与包容性、文化内涵与文化效率;(三)“文化力”与“人文资源”。这是对文化与经济社会间的不平衡的诠释,它派生的概念是:两种资源的概念、文化的动力与活力的概念、文化合力与文明古国的文化出路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也在不断地被淘汰、沉淀、更新,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模式。 五四运动前夕,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传入的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封闭型的传统思想文化,一批“求进步的中国人”开始“适合于时代之要求”而出现,他们在中国的文化战线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史上宁波籍作家虽然没有成为一个流派,但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特定的贡献。他们成才的特点和规律是立足于故乡,成才于上海;投身事业,献身革命;从师鲁迅,登高致远;勇于创造,敢为人先这四个方面.这些贡献值得我们重视,也是非常值得家乡人民骄傲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概念有“原始形态文学史”与“知识形态文学史”之分;所谓“文学史观念”,系指后者在处理前者时所确立的一种基本的文化理念、思路、视角或方法等,其中涉及到对前者的内容的倾向性认识,则可视之为“文学史次观念”。次观念之一的“风貌文学史”观念,当是对知识形态文学史的学术文化目标的基本定位;另一更具方法论色彩的次观念即“比例尺意识”,则有助于把握一种评判原始形态文学史现象的价值标准的分寸感。这两者均建立在“计量史学”的原理上,所以在文学史研究工作中有必要引入“计量史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 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些在文学上相当有建树的作家、诗人往往被“冷落”,在文学评论中极少提及,在文学史上或者地位低下,或者根本没有地位。著名的报刊编辑、小说家、法国文学翻译家李劼人就是极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