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宝山 《中州学刊》2012,(4):128-133
黄宗羲在学问的总体方向上坚持了阳明的"向内求理"路径,纠正了阳明弟子空想本体的流弊,表现出了强烈的淡化心体、强化工夫的倾向,他承接了阳明的"心即理"的理路,从"理气合一"的高度强调心、性、情三者的合一,纠正了阳明把"意"等同于"念"而导致的工夫支离的弊病,强调"意"是未发的不动的心体,并把"意"与"良知"、"诚意"与"致良知"等同起来,从而将阳明学与蕺山学的宗旨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内容提要 本文从回顾近儒刘师培关于阳明学与民主政治之关系的论旨中,探讨了台湾的自由主义学者与当代新儒家学者在儒家德性之知和阳明良知学是否能够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与争论,并从比较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西方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批判之得失,进而指出:现代西方社群主义的出现提供给我们一个有利的视角,来重新评估阳明学乃至整个传统儒学与民主政治间的关系,并且修正某些自由主义学者的片面观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研究,浙江起步较早。八十年代初,沈善洪、王凤贤就出版了“文革”结束后第一本阳明学专著——《王阳明哲学研究》。九十年代初,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又整理点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卷,120万字),后又翻译了《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钱明、屠承先译),编集了《阳明学研究》(吴光主编)和《阳明学新探》(钱明主编)。并从阳明学的研究拓展到刘宗周、黄宗羲及整个浙东学术的研究,出版了《黄宗羲著作汇考》(吴光著),《黄宗羲论》(吴光主编)、《黄宗羲三百年祭》(吴光等主编)、《论浙东学术》(方祖猷、滕复主编),编校了《刘宗周全集》(戴琏璋、吴光主编,6册,250万字)、《黄宗羲全集》  相似文献   

4.
面对阳明学发展的困境,胡直、孙应鳌等阳明后学以"孔学"树正鹄,以"学孔"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工夫",以密、勇、博、高、大且全为孔子画像。孔子的真精神在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孔学的诠释在于良知的推致与践行:孔子的真宗谱在于"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精神传承;真年谱在于一生发愤志学,以复心体至贲。胡直绍续程颢之学,以觉言仁;独握虞廷心印,研透深微,居江右讲学,与孙应鳌主持的贵州"学孔书院"相呼应。从地方到政治中心北京,胡直、孙应鳌的后学邹元标主盟首善书院,以"愿学"孔子为标宗,推进"学孔"。  相似文献   

5.
中日阳明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阳明学各以其丰富多彩的支流别派、纷纭庞杂的体系结构出现于中日两国历史舞台,并对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中日阳明学产生时代、逻辑结构和历史作用的比较,可以寻觅中日阳明学的思想关系,探求它们之间的同异,从中总结出哲学理论思维教训,并作出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普遍认为:龙场悟道是悟到了"心即理","心即理"是阳明学的核心,这是理论思维的结果.深入考察龙场悟道这一史实,龙场悟道既不是理论思维的结果,也不是悟到了"心即理",而是悟到了良知.在此基础上,可以说阳明学的性质是德性之学,而非如西方哲学一样的智性之学.  相似文献   

7.
中日阳明学不同社会文化功能之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对中日阳明学产生和传播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阳明学本身包含的维护封建统治和反体制性的矛盾性以及中日阳明学不同的关注点进行了探讨 ,从而对中日阳明学何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功能进行了追本溯源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明儒学案》将南大吉定位为"北方王门",《关学编》则定位南氏为"关学",二者的不同定位共同体现了南氏的阳明学学术性质和关中地域性。南大吉一生学思经历的转变都与阳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以阳明弟子身份在关中地区讲学"致良知",将阳明学与关中传统的横渠学相融合,成为阳明学关中地域化的发端。南氏理学知识的突破、门户之见的突破、认知自觉的突破,是哲学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性的突破。南氏家族对"致良知"的创新性尝试及与冯从吾的交往与诠释,体现了阳明学关中地域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谢华 《理论界》2009,(7):101-102
牟宗三以"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框架和哲学史视野,来规定阳明学与孟子学的关系,但却在阳明对于孟子的解释上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这反映出他对心学的形而上改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阳明学与许筠的文学思想[韩]李钟虎在韩国历史上,朱子性理学被奉为朝鲜王朝的国教,在政治上、学术上始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自十四世纪朝鲜王朝建立到十九世纪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朝鲜王国国权丧失前一直没有动摇过。在这样的状况下,大约在十六世纪初传入朝鲜的阳明学...  相似文献   

11.
吴震 《中国学术》2000,(4):54-83
阳明学的最高命题无疑是“致良知”,这里将要讨论的主题——“现成良知”,乃是阳明学思想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阳明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围绕“现成良知”的问题(其中包括如何理解“良知”以及如何把握“良知”等问题)产生了种种意见分歧,并由此引起了种种思想争论,  相似文献   

12.
王路平教授等人的大作<阳明文化与贵州旅游--贵州阳明文化旅游圈的透视与开发>对拓宽阳明学研究与开发贵州地方旅游,均可谓大有功矣.在笔者看来,<阳明文化>一书有如下几个特色,概括起来可以用"新"、"拧"、"精"三个字来表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阳明"理障"说的提出入手,探究阳明学术自"龙场悟道"之后如何从"格物穷理"的为学工夫中突破出来、创立"致良知"说的内在逻辑进路.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揭示阳明"理障"说对"理"本体的破除、"良知"本体的挺立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兆敏 《齐鲁学刊》2005,55(6):40-43
阳明学本身包含着某些蔑视权威,注重实行实功,自尊无畏,教人立志等积极合理的因素。这一特性被日本幕末信奉阳明学的志士们所继承、发挥,鼓舞了他们冲击朱子官学思想桎梏的勇气,激励着他们接受和传播“洋学”,探求新的方略以救国救民,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推翻德川幕府的政治运动,从而使一个致力于现代化的明治政权得以诞生。  相似文献   

15.
吴震 《中国学术》2003,4(1):171-228
阳明学是一种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运动。良知学说构成了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但是有关良知学说的种种诠释活动并没有因王阳明的去世而告终结。阳明后学是阳明学运动的延伸和展开。从阳明学到阳明后学,不妨可以理解为是心学运动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一、阳明学之东传与内在危机王阳明(1472-1529) 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登第后历官南赣都御史,讨平宸濠,封新建伯,后总督两广,征利头,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卒于江西南安(即今江西大庾县)①。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门人嘉兴霄知府徐必进有感于“师门学术,皆有关切,不可不遍行”② ,遂梓刊行,名之为《文录续编》并《家乘》三卷③ ,行于世。阳明思想因而赖之得以流传后世。同时东邻的朝鲜和日本,  相似文献   

17.
陈明水是王阳明的第一代亲炙弟子,江右王学的代表之一,阳明后学中的重要人物。但是,陈明水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陈明水在促进阳明学说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他与阳明关系亲密,多次得阳明面授,较为透彻地把握了阳明学说,维护了正道。其次,他勤于问学,对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最终形成有助推之功。再次,他富有创见,丰富发展了阳明学说。最后,他积极传播、推广阳明学说,推动了阳明学说的发展兴盛。因此,陈明水是阳明后学中的重要人物,理应享有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王阳明的生死智慧,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尽性至命之学"来超越"生死之念",包括"惧死恋生之念"和"求死解脱之念",从而大悟"良知"之旨,实现了"昼夜生死"之体知;阳明子还以"死得其所"为生死践履,既要求人们为道义、事业而勇于献身,又要求人们应该保身全生(性),不要为取外物而伤身害命。阳明子的生死智慧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宋明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历来的哲人、思想家对此付出了极大的关注,作出了大量的思考和探讨。但是,至今仍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知道,对“为学之方”的重视是宋明理学的一贯传统。朱熹和王阳明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各自的理解上。本文旨在通过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和”思想的比较,以企置其于王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信奉阳明心学,源自阳明创立力行哲学.其力行哲学与孙中山"知难行易"不同,以"心意"、"良知"本能性的"知"、"行",以及"诫"等范畴,再造阳明心学.本文从阳明心学、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蒋介石的"力行哲学"的比较中,析理蒋氏哲学的本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