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景军 《民族论坛》2003,(10):20-21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有一个侗寨群叫皇都,传说古夜郎国王从这里经过,被这里的风光所陶醉,许诺在此建都,于是从远古起,这里就叫“皇都”了。近年来,湖南将这里辟为旅游点,建侗族文化村,向人们展示侗族的民俗文化。“皇都”福地,从此热闹非凡。今年8月,我与一批广西柳州客人慕名来到了皇都侗族文化村。盛情的拦路酒“今天好,今天好,今天是个好日子,男女老少迎贵客,贵客来了没有什么来招待,唱首山歌敬客人……”寨门前,一束红绸横道,十多位侗家姑娘笑意盈盈的守在那里,唱着山歌把壶端杯将路拦住。“依侗乡风俗,客人进寨必须先喝了这杯拦路…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族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具有地域性差异、观赏性别具一格、可参与性强、资源的非替代性等特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汇增收的重要渠道以及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保护民族文化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同时,民族地区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应注意处理好相关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郭婧  吴大华 《民族学刊》2010,1(2):91-99,164
侗族习惯法作为一种从远古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继续影响着侗寨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虽然侗族习惯法与刑事制定法之间在定罪和刑罚上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现实冲突,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自治地方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刑法具有立法变通权,"两少一宽"刑事政策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法律依据;相对罪刑法定主义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理论空间,刑事和解制度在侗族地区运用为侗族习惯法提供了实践机遇。  相似文献   

4.
在节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节会正在由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大量的节事活动、节日民俗被包装成可出售的旅游商品。侗族因其特殊的物候与历史条件创造了大量民间节会,具有丰富的节会文化资源。一方面侗族节会旅游取得成功的品牌效用,另一方面侗族节会文化符号在商业开发中被大量盗用而丧失了本真性。对节会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认侗族节会标志性符号代表物、科学施用节会资源商标注册、科学确认节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客体,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5.
江明生 《民族论坛》2015,(2):57-61,65
文化产业园创建和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是文化产业园中一种形态。了解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概念、特征和可能性条件,以及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项目体系,结合侗族地区实际,提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不同民族地区的政府社会管理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侗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也具有侗族文化特色。对侗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不仅有利于侗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同时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侗族的礼俗对塑造侗家人真诚纯朴、热情好客的品格,对维系侗族社会和谐,发扬侗族礼俗文化,稳定地发展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研究侗族礼俗背后所具有的和谐意义,有助于人们认知、理解和诠释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也可以充分让世人认识侗人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8.
侗族是华夏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是以团结、智慧、美德、乐歌、款约为方圆,与自然和谐而共生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民族.历史悠久的侗族人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湖北4省区的38个县区内,侗族人口有28万多人,信仰多元神,例如佛教、道教、土地神、树神、火神、水神、山神、萨神等.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定湘 《民族论坛》2005,(10):42-42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踏进侗乡,你就到了侗族大歌的故乡。一、侗族大歌的种类大歌,侗族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汉语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语,即汉语里的“大”的意思“。嘎老”直译为汉语就是“歌大”,但按汉语习惯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促进了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民族饮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以柳州三江侗族聚居地程阳八寨景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对景区内饮食资源的呈现方式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程阳八寨侗族饮食有百家宴、侗族油茶、侗家三宝等,经过研究发现侗族的饮食呈现方式为:宣扬手工、古法的制作工艺、强调“侗不离酸”的传统民族饮食观念、打造以游客为主的旅游饮食活动。其呈现方式具有以下特征:饮食制作过程简单化、节庆饮食日常化、饮食活动表演化。对侗族村寨景区中饮食资源的研究可以推动侗族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其他少数民族村寨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析侗族习惯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习惯法过去一直被侗族人民视为金科玉律,其自萌芽形成以来,存续至今,历经几千年的传承、积淀,蕴藏有太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维系侗族的生存、发展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自己社会组织制度相适应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2.
广西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而且可以实现当地工业与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侗族传统图案为广西旅游工艺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尽的源泉,可以有效提升旅游艺术品内在的品质,体现侗族民族特色,增加旅游附加值,推...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州侗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与侗族民众生态伦理观相伴而生、相伴而存,在这种合力下产生出侗族地区丰富的生态法文化,内容丰富,实体结合程序,可操作性强,有力地维护了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反思侗族生态法文化中存在不足,对其加以修正、调适,与国家环保法形成一个有着必然逻辑关联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前,靖州飞山脚下的东南方,有一个大寨,寨上住着三百三十三户人家,种着三千三百三十三担山坡地。这里粮食富足,尤其是这里的山林中生产木耳,是难得的山珍,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安乐。不料有一年,皇帝派来了一个县官,叫杜长南。他脖子生得又粗又短,脑壳又尖,心肠狠毒,一肚子坏水。他一上任,就派人到各寨,贴出了一张张告示,派捐派款。这天,又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写道:“皇帝要木耳,每户一百斤;哪家没有交,就用人耳顶。”天啦!这怎么得了!每户要交一百斤木耳,全寨每年最多也只能收三千三百三十三斤,全都交了,也还差得远。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  相似文献   

15.
米苏 《民族论坛》2010,(6):12-12
<正>在春日暖阳里,听欧俊楼夫妇以舒缓柔和的语气,悠悠地讲述他们的婚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音乐,真的如沐春风。"假戏"结出了真姻缘这里山清,水秀,景美,人纯,歌甜。欧俊楼和杨焕英夫妇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头寨村。家乡巍峨的鼓楼,秀丽的风雨桥,醇厚的苦酒,动听的侗歌,优美的芦笙舞,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16.
摩尔根早在100多年前对亲属称谓制度进行研究时发现,亲属制度伴随着人类集群生活的开始而产生,它是具有血缘亲属系统和婚姻亲属之间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侗族亲属称谓制度有着特殊的社会基础和网络座标,它不单是一种口头的亲属关系的称呼,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现象。人类社会集团中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制度文化,都可以从其亲属称谓制度中探究出来。  相似文献   

17.
刘少君 《民族学刊》2022,13(4):115-124, 143
本文主要是透过侗族的腌鱼文化来验证人类的饮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有原因的,像是地缘性。侗族的祖先嗜食草鱼、鲤鱼的直接原因是鱼类的蛋白质比畜类的蛋白质更优,草鱼的营养价值地高过猪肉。侗族嗜鱼的间接原因是与侗族的民居建筑相关;因为杉木建筑易于失火,所以挖了大量池塘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也因为池塘容易孳生蚊蚋,因此必须大量养鱼以解决虫害的问题。侗族嗜鱼的另一个原因也和生态相关;亦即侗族早自明清时期就开始进行“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农民将 “稻”和 “鱼”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让植物与动物迅速地建立起自然而互利的生态循环系统。侗族腌酸菜始于宋代,但是到了明朝腌鱼、腌肉的制作才开始流传。侗族的腌鱼是在咸的味觉之外,更增加了酸的口感与香味,侗族嗜食腌鱼,对腌制的态度极其慎重;何时腌制、如何腌制、有一定的禁忌,甚至有“酸神”的出现。“腌鱼”对侗族而言,早已从单纯的食物保存进入到美食欣赏的境界,更甚而进入了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侗族的祖先崇拜是侗族传统文化重要部分。侗族祖先崇拜主要形式有始祖崇拜、宗祖崇拜、家祖崇拜等。侗族祖先崇拜具有汉族等民族祖先崇拜的一般特征,但也有自己民族特色,例如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与父系社会制度有关的萨岁崇拜以及带有浓厚的英雄化色彩等。侗族祖先崇拜在社会稳定、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心理调适与安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纯 《民族论坛》2012,(6):102-106
侗族情歌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差异、方言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南、北两大方言区各具特色。本文在对侗族南、北部情歌的种类、外化形式、艺术特征等要素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所折射出的婚恋观方面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人们缺乏保护意识,民俗文化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保护民俗文化环境,是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提出了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的若 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