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辨证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 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正确把握稳定的程度、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统筹 兼顾、总揽全局,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保持政治稳定, 妥善处理稳定、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亨廷顿就这一课题提出了富于政策含义的理论分析框架 。他认为,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现代化途中的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 家在政治的制度化、政治制度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平衡方面将会陷入左 右为难的窘境。本文把亨廷顿的论述概括为关于现代性与现代化的“亨廷顿悖论”,认为这 一悖论必将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所解构,但其“政策含义”对于预见、防止和解决 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某些失衡问题,特别是对于政治稳定政策的设计,具有积极的 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何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都必须以社会政治稳定作为前提条件。因此 ,科学的选择实现政治稳定的路径意义非常重大。对处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我国社会来说 ,实现政治稳定既是我党在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政治发展目标 ,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 ,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之路在于发展经济 ;实现政治稳定的必由之路在于民主建设 ;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之路在于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改革发展稳定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点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着力推进改革、谋求发展、确保稳定。  相似文献   

5.
保持社会的动态稳定是政治发展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条件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应从新的视角对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因素作出全面的思考,从而为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稳定发展机制,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问题由来已久 ,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与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要求 ,更是新世纪中国国情及现代化发展的决定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 ,是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邓小平的思想 ,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前提。全党同志要善于总揽全局 ,从整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8.
改革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改革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革是极其艰巨复杂的,改革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改革必须在稳定的基础上推进,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才能收到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发展之实效。  相似文献   

9.
“稳定压倒一切”和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为使当代中国社会有效地解决稳定与发展的难题而提出的两个重要命题, 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共同构成了邓小平 “以稳定保发展”和 “以发展促稳定”的辩证治国方略。这两个重要命题深刻地把握了稳定与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甚至表面上显得相互矛盾的关系, 它们既反映了当代各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更是对近百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阶段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方针。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2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遵循这个方针,要求我们在不同时期,根据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情况,统揽全局,精心策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中国的长治久安。在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牢固确立三者统…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转型期的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政治参与既可以带来政治稳定,又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政治参与中影响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多角度地影响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心理,才能创设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稳步有序。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提出,中产阶层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和独裁政体代替民主政体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的以中产阶层为基础的社会稳定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启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构成,也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因而可以说,中产阶层占据主体地位是现代社会保持稳定的“安全阀”和结构性因素,中产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就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稳定观及其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启示意义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设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时,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把社会的政治稳定问题置于战略地位加以考察、强调和论述,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稳定的思想,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稳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政局和政策稳定、党的指导思想稳定等四个方面。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既来源于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鲜明时代特色。全面系统地掌握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篇凸显了“稳定压倒一切”的主题。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与稳定理论中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必须维持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合理比例、政治稳定有赖政治制度化的推进以及政治体系必须具备政策革新与吸收新社会力量的能力等论断为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因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制度化建设,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创新与农村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农村的政治民主和社会稳定。面对发展来自现代性的挑战,农村政治发展必须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公正合理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高素质的农村政治人。这需要分析制度创新在农村社会取得的成功与存在的困境,探讨制度创新与农村政治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提供必须的运行规则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稳定是大局,是压倒一切的工作,这是邓小平一贯的战略思想。思想稳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国际局势稳定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系统地研究邓小平的稳定思想,对不断深化改革,保持持续发展,全面积极稳妥地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稳定是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但腐败这个现代化进程的伴随物,却困扰和阻碍着社会发展,影响和破坏国家的政治稳定。腐败原因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需采取思想政治教育、廉洁文化宣传、制度建设、加强权力规范和制约和加大对腐败惩治力度等方面措施来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8.
陈文新 《东方论坛》2008,(3):114-117,124
政治资源是政治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消耗政治资源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过程;政治资源的配置影响政治稳定;政治资源的不同配置往往形成不同的政治形态。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9.
政治资源:政治发展的内在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资源是政治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消耗政治资源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过程;政治资源的配置影响政治稳定,往往形成不同的政治形态。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20.
社会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然而,许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却极易出现社会动荡。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诸如人们的期望值过高、政治参与渠道不畅等,还有历史的国际的原因。这些国家获得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途径主要有:提高政治制度化层次,建立合理而强有力的政党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政策,强化政府能力和巩固政治权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也属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我们党和政府应根据中国国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疏导机制、调控机制、缓冲机制等一整套社会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