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升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效果,本研究针对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外国人对中国的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现况,并分析语言学习、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三者之关系.本研究发现:外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度高,但媒介接触频率低,三者中又以媒介接触为关键性的变量,由此可知,提高外国人对中国大众媒介的接触频率,不仅有助于其汉语学习,更有机会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纳程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正反词"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同时初步总结、整理出"正反词"的一些语理规律,这有助于加深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旅居青岛的外国人在文化适应程度方面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我们发现:旅青外国人总体的文化适应度较高,欧美人士的适应度略高于韩日人士,但在具体的语速、方言、路牌及地图理解、买卖方式、约会及交通习惯方面,旅青外国人仍存在较大的文化适应困难。这改善这一现状,可采取设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翻译外文地图及规范路牌语言、严格服务业买卖和交通规则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成才与就业》2013,(21):20-20
常州市外国人中华文化培训基地日前成立,在常州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有了一个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志>是西亚地区描述、介绍中国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研究外国人研究中国法律状况的重要资料.本文以<中国志>为研究对象,评析其得失,并对其对传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起的作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从TIC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避免在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TIC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应与传授文化知识相结合,要有针对性,多途径地进行文化导入。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居住求生,他们身处中西文化交流的结合部,“两脚踏中西文化”,在另一文化环境中保持着华夏文化传统。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通过他们进行民族反省,外国人也因此而加深了对中国文化本质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既有长处和优点,也有缺点和不足,既不能全盘否定也需要扬弃和发展;海外华人文化品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既保持文化传统,又适时变化的民族性;他们使外国人认识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和平、守法的民族,而不是一些“黄祸论”和“中国威胁论”者所说的“有危险性”、好侵略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饮食文化与餐具及材料 在中国,饮食自古就是一种文化活动,体现着许多文化的底蕴.中国和外国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别,外国人可能会注重营养,而中国人把味道是排在首位的.而且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食品上,也包含于中国的餐具之中,以前的人们会在餐具上刻画出食物的图画.现在,除了食物的烹调技法外,还有餐具的类型、饮食礼仪和风俗以及饮食反作用于人和社会的种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调查显示,部分在华外国人很少主动阅读中文图书,在他们愿意购买和阅读的图书中,更能准确反映中国元素的政治、文化、历史类的中文图书排名往往比较靠后。除了受语言、文化及居住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中文图书出版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出版业要抓住市场扩大的利好,积极承担政治和文化责任,主动策划针对在华外国人的中文图书,在宏观上要确保图书的内容正确和价格适中,在微观上则要确保图书质量上乘和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浓厚兴趣,选择到中国留学.为吸引更多优秀国际留学生来华,结合国内外已有文献,采用访谈法和结构化问卷法进行调查,并以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文化适应模型,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留学生在文化适应维度上的特性,了解在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以及他们在文化适应维度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在华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若干建议和政策意见,从而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是外国人认识中国、加强中外理解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静少年教育和党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此次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上去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实际上也正是中国文化逐步被外国人了解、认可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3.
毛志成 《21世纪》2001,(4):33-34
我们习惯于将中国人之外的一切人泛称为“外国人”,其实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也是“外国人”。西方的许多民族,彼此之间的差异总归少些,他们有时可以互融互混,抹掉明显的特征。而中国人的外观个性、心理个性、行为个性却近于根深蒂固。因此,要想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无论是西方人还是我们自己,首先的认知重点应放在“中国人”这一概念的解读上。 中国人不仅仅是地域概念、种族概念,更是一种心理类属、行为类属。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其是农民还是学者,不论他是穿长袍还是穿西装,也不论他从未走出过田垄还是刚刚留洋归来,也无论是将…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的概念与发展,论述电子文化给印刷文化带来的根本性的改变.结合西方后现代学者的一些代表性思想和观点,重点分析了电子文化对印刷文化的颠覆可能引起的伦理方面的后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电子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化,不管是雅是俗,总能激起那些对中国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国人的好奇心。在江苏省中医院,就有这么一位黑人小伙,他身着医生服,认真地用中医为病人治疗着……他,叫郭末,他希望,能将中国的中医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在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日语教师的研究与教学尝试。笔者阐述了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并介绍了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日本文化知识导入的原则、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人,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汉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导入中国文化的介绍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了解汉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相似文献   

18.
中英文化差异在习语、谚语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如今,文化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跨文化交流也成为我们英语学习的热点。要用地道的外语与外国人进行交际,避免各种各样的误解和隔阂,不但要理解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本文拟从习语、谚语角度来探析中英民族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真正发展和强盛,而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对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尤为重要.领导干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具有增强文化的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国力强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保证人民幸福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接触越来越多 ,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交际能力就是指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及对其所承载的文化的了解和适应。唐德根教授所编写的《2 1世纪英语交际口才》正是语言学习者提高交际能力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