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原因是在革命前期各个不同的阶级之间专制时代的封建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分裂,从而各个阶级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导致革命的发生和俞演俞烈。  相似文献   

2.
选择,是人所特有的有目的的活动的一定形式,它是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自己面临的各种可能性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高度自主性活动。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临无数次选择,尤其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某些方面的不可预测性,常常会把一些充满矛盾冲突的复杂情境一下推到人们面前,要求人们作出自己的择取,有时甚至要求人们在无常规可循的情况下作出自己的择取。凡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作出的选择我们称之为道德选择,这就是人们在善恶之间、在不同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的个人道德活动。道德选择出现得很早,当人类意识摆脱了物我不分、人我不分的混沌状态,人的自我意识开始  相似文献   

3.
回归、审视与选择--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教育,造成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隔阂;旅居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使林语堂对"自己民族特有东西"情有独钟.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与他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所不同.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以西方的视角选择着传统文化,而他的回归、审视与选择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旅游服务接触的本质和核心是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互动.通过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概念来对比分析和探讨中西方旅游服务接触冲突的本质和内涵,可以看出跨文化旅游服务接触中的摩擦与冲突多是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趋同并不足以完全消除这一冲突.中西方旅游服务者和旅游双方都应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自觉进行文化移情,尽量避免异质文化的冲撞和隔阂.  相似文献   

5.
王维民 《理论界》2008,(3):156-158
在哈姆雷特矛盾性格中,善的追求与美的留恋同样强烈,这直接来源于他同时深受双亲不同影响的气质绞合。他饱受责难的爱情态度也几乎出于同一情愫。哈姆雷特在善美之间徘徊冲撞,崇父复又恋母;因此,导致的悲剧感终于达成他妥协的双重献身。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曹丕与曹植的关系误解甚深,进而导致对两人作品的误读。实际上,曹丕诛杀丁仪,主要是因其陷害忠良,又恐其为祸将来,并不是要翦除曹植党羽。黄初以后,曹丕未迫害曹植,反而屡次赦免其罪责,对其封赏优厚。争立太子事件历时短暂且曹植表现淡漠,并未主动参与,事件亦未造成兄弟关系的隔阂。而曹丕、曹植两人的文学作品也反映出其兄弟间相处融洽,关系较为稳定。重新审视两人关系,是正确解读其作品的必要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利益就是主体在与客体发生联系时其需要的满足和实现.人有需要,而且总是力求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以,人就会追求利益,自觉地趋利而避害.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深层本质上乃是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及利益追求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加以分类.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主体不同需要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主体不同时间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构成了人们利益上的矛盾.妥善解决人们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鸣  宋法刚 《天府新论》2022,(5):141-149
“藏地新浪潮”导演群体将藏文化放置于“现代化”的时代审视下,借由人的生存境遇与个体转变,衡量变迁的得失,问询时代的归处。面对现代社会的符号系统,本文化的解释体系颇显势穷力竭,已然无法有效指引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差异化的文化转变也在加剧着世系之间与两性之间的情感隔阂。在此境遇下,寻求和解与救赎构成了人物一系列选择与行为的主要驱动要素,并据此提供了以“人”为探索路径的多种文化可能。然而,非闭合式结局却消抹了文化终点的指向性,转而基于变迁过程本身深化至文化的反思与忧思当中,其背后折射的价值判断与文化感情共同交织呈现为浓厚的焦虑气质,而焦虑本身也成为时代巨变下藏族人文化犹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明末基督教传入中国后 ,耶稣会士与中国儒家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出发 ,在基督教与儒学之间进行了深入的接触与对话 ,耶、儒之间既有会通 ,也有冲撞 ,体现了异质文化交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单纯以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目标具有片面性:一是不能从本质上完全体现中国发展的真实价值。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价值目标应当是人本身。二是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单纯以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目标,往往导致政府权利对民众权利的替代。三是无助于民众对自身发展责任的承担,容易忽视人民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责任心。四是可能导致贫富之间的分化、隔阂。可能会掩盖这样一种倾向,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收入增长而不惜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形成比较严重的贫富差别甚至两极分化。五是可能导致为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不顾收入增长背后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总之,单纯以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目标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大腕》这部中西合壁的电影 ,突出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撞 ,并在矛盾冲突中显示出生活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现代社会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既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又分析了现代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说明我们应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晚清"小说界革命"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晚清知识分子在全球视野中发现了文学的民族性。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发现,导致了中国人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文学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事业,变成一时一地一国一族的政教资产。文学民族性的发现,更让中国人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出发,以外来文学作比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传统。文学民族性的发现,也导致了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一)学术界经年累月地努力于耦合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但孕育了这一隔阂的强大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似乎常常使这类努力显得力不从心。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逻各斯中心主义”,预先设定世界具有一个内在的合理结构,即这是一个“物我两执”的世界,世界的扩展是“我”征服“物”的理性化过程。如果说这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至启蒙运动时期,人对自然的征服就演变为人对人的征服。鼓起勇气的人们高扬理性主义的旗帜,宣称人类有理性设计身处的社会,理性让个人充满激情地拓延着人类社会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可以被看作是具有…  相似文献   

15.
论人性的弱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要认识自己 ,解剖自己 ,其最根本的东西是从人性来审视自己。我们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理解人性 ,人是善与恶的结合体 ,即人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人性的善与恶潜在人的自然属性之中 ,而人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 ,当具备一定社会环境与条件时 ,善与恶才会显露出来。人性的主要弱点在于权欲、物欲与情欲中表现出来的恶行。人们通过法律、道德与宗教的形式抑恶扬善 ,这是克服人性弱点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比较哲学与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着“文化围城”现象,其实质是文化隔阂与屏障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偏见与文化误解。它导致两种极端行为:一是文化隔障的双方都把文化的认同性视为保守,从而否定本源文化而向往他源文化;二是文化隔障双方均完全肯定本源文化而否定他源文化。以至于在比较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出现了“欧洲中心论”、“中华文化主流论”、“儒学主导论”等观点。造成“文化围城”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必然存在的排他性与互斥力、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是造成文化隔障的本体论与政治根源,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识水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的差异,则是其认识论根源。因此,在世纪之交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怀、科学的态度,克服文化之间的壁垒,突破隔阂,超越自我,合理评价本源文化与他源文化;以理解心态面对异境文化,吸取他源文化的现代因素;在保持与改革、维护与批判中实现中国文化的本源重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志愿公益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品牌项目.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孕育其中的志愿公益精神,不仅促使其人格不断地走向健全与完善.也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定程度地矫治因单纯发展市场经济导致人际关系淡化与疏离的倾向,纠正现代人德性的缺失.在德性视角时志愿公益精神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能使之成为志愿公益事业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不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前不久,报载珠海等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效应,赞同者认为:重奖与贡献挂勾是按劳分配,取之无愧。异议者感叹:鸟儿的翅膀系上黄金,焉能飞得高远?显然,这场重奖应该与否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异与冲撞。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物质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志愿公益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品牌项目。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孕育其中的志愿公益精神,不仅促使其人格不断地走向健全与完善,也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定程度地矫治因单纯发展市场经济导致人际关系淡化与疏离的倾向,纠正现代人德性的缺失。在德性视角对志愿公益精神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能使之成为志愿公益事业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异化使得人们有自由却缺乏安全感,于是异化事实上解体了自由,使得现代人“自由”的一无所有,丧失了心灵的自由。然而,也正是异化,使人们重新开始审视自我,要求人们用创造性的“爱”去融合内心和外界,克服分离恐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同时,异化下的异质性也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所认为的自由之源,于是,自由在异化中实现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