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杀是戏剧中制造和解决冲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不同的自杀有着不同的成因。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海达·高布乐与威利·洛曼自杀之异处,旨在激起读者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同情及悲悯。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是自杀大国,历史上以及现代的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从纷繁复杂的各种自杀事件的底层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结及其对现代生活压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希望,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特别是集体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造成这些处于花季的青少年自杀的表面原因很多,如考试失利、家境贫寒等等,但是包含在其中的内在因素却是早期不良教育留下的隐患、青少年青春发育期的特点等.作为成年人应该理解、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苦恼.  相似文献   

4.
儿童自杀率相对较低,但是,怀有自杀企图与意念的儿童的比例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儿童自杀理论,但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把自杀轨迹模式应用于儿童时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儿童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自杀一般不构成犯罪,但造成自杀的原因复杂,其中不乏教唆、帮助者的恶意行为。教唆、帮助自杀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因刑法无明确规定,对其刑事责任的认定较为困难。学界、司法实务界倾向以故意杀人罪对该行为定罪处罚。但笔者认为,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与故意杀人具有实质的不同,故应独立规定为犯罪,并就此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立法构想,以抛砖引玉,期望对立法完善略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民自杀既与传统时期农民自杀有相同的逻辑,也有其独特性,它是现代性进村与农村社会文化结构及农民家庭和个体发生碰撞和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农村的社会文化结构差异巨大,农民自杀也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同一村庄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农民群体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农民自杀不仅有时间和空间差异,还有年龄、性别和阶层的差异。家庭是农民自杀的主要场域,家庭矛盾是农民自杀的主要诱发因素,降低农民自杀率首先要从理顺家庭关系着手,现阶段尤其是要将老年人从子代家庭关系中剥离出来,消除可能导致他们自杀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要构建干预农民自杀的国家责任,通过国家设置议程、采取措施确保农民不受到“自杀”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家庭整合是对家庭成员及其关系的规范,以便形成一种稳定的家庭权威结构和伦理体系.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家庭的整合模式发生了从家族主义到个体主义的重大转换.在家庭整合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青年妇女自杀的高潮.这些自杀现象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冲突之中,展现了青年妇女在家庭权威结构中的微妙处境.一方面家族主义的家庭整合模式还没有完全瓦解,另一方面个体主义的家庭整合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作为外来者的青年妇女则成了两种整合模式相互竞争的牺牲品,从而生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自杀秩序.  相似文献   

8.
自杀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各个学界对自杀均有不同角度的研究。立足于心理学界对自杀的研究,从理论研究到与自杀密切相关的抑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整理。发现理论研究中的假设缺少实证,而自杀的情境性很高,较难把握,其中抑郁与自杀存在较高的相关,可以成为防御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彭鸿雁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97-98,105
在对大学生自杀预防模式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时策。以大学生自杀是可预防的为立论基础,分析自杀预防现状,批判性借鉴传统自杀研究方法,综合大学生个体特征、生活史环境变量,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原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大学生自杀发生机制,由此提出高校全员参与自杀预防模式的研究思路。并强调大学生自杀预防与自杀干预的区别,从而在预防模式构建方面区别于自杀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为了更好的预防自杀.从系统分析角度,探索大学生自杀心理发展过程.确定大学生自杀干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次.特别在学校层次方面,如果做好预防系统、预警系统、处置系统和跟踪系统四个子系统的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也可以用于对中国古代自杀案例的研究和探讨.在《红楼梦》所描写的11个自杀死亡案例中,每个案例都面临着现实与愿望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以及应对危机技能的缺乏等三种压力源,但却都不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的压力源.这表明,在《红楼梦》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自杀死亡者往往同时面临着几种不协调的压力源,他们的死亡是这些压力源所产生的不协调压力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宋代女性自杀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资料所见121例宋代女性自杀现象为研究基础,分析其自杀原因。认为宋代女性自杀原因大致分为个人型、社会型、综合型三类,其共同性质都属于女性在生活平衡被打破以后,被迫用自己的身体进行的消极反抗。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自杀"这一共同的故事情节中,却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自杀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自杀的原因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因素.从日本人对自杀者的宽容、日本人自卑的处世哲学、日本人的"死亡即美"的观念等角度,解读日本人在生死问题上特有的文化心理,即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大学生自杀属于学校免责事由,但实践中学校为大学生自杀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却几乎成为通行做法。本文通过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和个别访谈,对大学生群体关于大学生自杀法律归责的认知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实际规则与纸面规则存在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的我国,社会矛盾加剧,自杀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也使我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根据自杀危机事件的巨大危害性、自杀方式特殊性、严密计划性和极强的目的性等特点,我国政府必须从社会层面着手,通过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合作来建立长效的自杀干预系统:树立实事求是和科学理性的态度;构建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针对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建立起自杀预防的长远规划;建立完善的自杀研究和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抑郁对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杀行为认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抽取福建两所高校大学新生1 395名(男生517名,女生878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态度量表(QSA)?自杀意念量表,评定大学新生的抑郁症状?自杀行为认识和自杀意念?结果:大学新生的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091,P ≤ 0.001),自杀行为认识分别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309~-0.100,P < 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杀行为认识在抑郁与自杀意念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3,P < 0.05)?结论:自杀行为认识在抑郁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全世界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女性自杀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具有“传染性”。在我国,女性集体自杀现象较为严重,仍然存在婚恋矛盾自杀、殉情自杀、亲子自杀现象。  相似文献   

19.
FSK集团公司的管理规则、媒体对FSK自杀事件的报道以及中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三个因素,对FSK自杀事件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一,军事化管理规则,强化了员工的异化感、孤离感和被剥削感,从而导致利己失范现象和自杀可能性的增加;第二,媒体对自杀事件的高度曝光诱发了潜在的自杀模仿效应,从而增大了之后自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三,户口登记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导致了心理的极度脆弱,从而加大了员工自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生命本身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不具有高尚的意义。进化的结果使人类可通过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给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感。当我们的生活方式使脑内奖赏系统获得刺激,就会带来生命具有意义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人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生存的欲望是一切生物体最具特征的属性,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这种欲望。自杀主要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它并非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抗精神病治疗和适当的社会交往可以预防自杀。由于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大脑,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去适应各自大脑的特征。只要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对他人造成过多的伤害,政府就应该允许和保护人们自由地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