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公正六题——防止中国社会天平的倾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忠民 《东岳论丛》2004,25(2):72-79
社会需要公正 ,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更加需要公正。中国社会的一些主要群体如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势化趋向 ;一些精英群体之间开始出现利益结盟的迹象。这些 ,已经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形成了挑战 ,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一个社会只有提倡“增富减贫” ,才能走出“劫富济贫”和“劫贫济富”的困境 ;一个社会只有做到“增富减贫” ,才能实现富裕群体利益增益与弱势群体处境改善的同步化。另外 ,正确理顺公共投入的优先次序 ,以民生的基本问题为公共投入的重点 ,对于实现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 ,对于促成中国社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农民存在着极大的生产劳动积极性。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一是参加个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正确认识和调动广大农民的这两种劳动积极性,对加速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不断高涨和四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首先表现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  相似文献   

3.
万里同志在农村书记会议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村的形势这样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样高,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三中全会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其中关键又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为什么农业生产责任制能够调动和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呢?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农业生产责任制把农民进行生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因素统一了起来。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决定因素,要发展生产力,首要的就是要调动人们进行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进行生产的极大劳动热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对调动农民积极性进行了不懈探索,这深刻体现在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政策上。调动农民积极性不仅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而且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刻剖析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途径,即:利益刺激、制度解放、引导和教育农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因摆脱了集体耕地集体种的群体行为造成的"大锅饭",满足了农民对土地自主经营的需求,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之国家采取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大力发展化肥生产,增施化肥,改良品种以及推广农业科学适用技术等因素,农业生产曾一度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与当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有联系的,但决不是仅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已经面临而且还将继续面临严峻的挑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结果,造成了土地支离破碎、零星分散,家家有地地不  相似文献   

6.
来稿摘登     
●邓小平发展农业生产的策略思想甘肃张掖师专马列室王国银认为有两个大的方面:①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这是邓小平确立农业发展策略的一个基本前提。②农业要恢复,要有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两方面的政策:一是想方设法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能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多搞点粮食,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二是工业要支援农业。不管是调动积极性还是工业支援农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农业和农民的根本,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发挥什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副产品商品数量和品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荒要,这是建立和完涛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目的。目前,我省农村实行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有: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到组;统一经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统一管理包干到户以及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等形式。各地建立起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责任制,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农业生产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  相似文献   

9.
王妮利 《学术界》2007,(6):209-213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和党对"三农"政策的嬗变,两者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证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生产资料--土地与劳动者--农民的最佳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殖效应,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指出实行土地资源资本化,是当前实现农民脱贫致富,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从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看当代中国农业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期,中国农业经历了两次剧烈的转折.第一次发生在1949年,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户"耕有其田",调动了农民压抑已久的积极性,农业短期内获得了快速发展;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将土地使用权还给农民,农民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农业生产获得迅猛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因此而得到基本解决.然而我们注意到,第一次大转折的后期发生了问题才导致了第二次转折即农村改革的开始,第二次大转折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人们关注的中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关于调动农民主体生产积极性的思想呼志慧在《甘肃理论学刊》1993年第6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关于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的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必须重视农民,给他们一定的生产、经营及产品分配的自主权,充分发扬他们的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主体,农民的自主权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我省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然而,在现有的耕地等生产条件下,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难度很大.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发展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便成为今后我省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有利于融洽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对粮食直补政策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文  赵伟 《天府新论》2005,(Z1):65-66
粮食直补政策是国家为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同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而提出的.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如将直补资金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讲“富而后教” ,致富要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讲富民 ,是说要与人民共同富裕。富 ,不能丢掉教育 ,也不能忘掉民众。董仲舒认为两极分化容易使社会动乱 ,为了稳定社会 ,必须进行调均。调均 ,主要指政府官员除了领取俸禄之外 ,不应该有别的收入 ,不论正当与不正当。官员不能与民争利、争业。司马迁主张政府对人民的生产不要干涉太多 ,要宽松一些。他认为政府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些教育、引导的工作。他认为官商垄断市场 ,是与民争利的突出表现 ,应当彻底纠正。他赞扬生产致富 ,允许运输和经商致富 ,反对不合理、不合法的“奸富”。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十年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主要内容有:第一,改集体统一经营为以家庭为基础的承包经营,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第二,改"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为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大大拓宽了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第三,改单一的集体经济模式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组织、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生长点;第四,改农产品的统派购为合同收购、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初步搞活了市场,农民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17.
处在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作为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在这个阶段应如何发展生产力呢? 我认为: (一)首先必须依靠家庭经营,解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只有依靠家庭——这个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能够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的社会基础从事经营活动,才能  相似文献   

18.
粮食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主产区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农民是粮食的生产者。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而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保证种粮农民收入增加。但是,目前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因此,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民增收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增收多元支撑体系,完善粮食产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粮食品种质量、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推进种粮规模经营、壮大特色高效农业、健全种粮激励政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公益事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十分缓慢,覆盖面极其有限。实际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最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因为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没有保证,这些地区未富先老特征更为明显,传统的保障功能在弱化。然而,源于农民收入低,增长慢,支付保险费的能力弱;集体经济薄弱,无法为农民养老保险提供资金支持;地方财力单薄,难以全面提供以政府为主的养老基金融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获得社会养老保险能力又最弱。为此,应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推进重点,变政府扶持为财政拨款,并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大力进行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了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 ,什么时候党对农民实行正确的政策 ,什么时候就能调动农民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 ;什么时候党对农民实行了错误的政策 ,什么时候就会挫伤农民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因此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必须对农民实行正确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